“漫步太空,俯瞰这颗蔚蓝色的星球,青藏高原清晰可见……科研工作者的见闻、经历和成就,是一种用血与汗勇攀高峰的精神,是一种独特的‘诗和远方’……”新年伊始,在中国青年报园立方合作伙伴中国园林博物馆举办的“极境——走进青藏高原”特展上,“园林小讲师”(以下简称“小讲师”)刘茵之向前来参观的人们动情地讲述着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的故事。
刘茵之是北京市东城区崇文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今年只有8岁。2021年10月,她报名参加了园博馆“园林小讲师”的培训。刘茵之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她的名字蕴含着“用绿色装扮美丽世界”的寓意,就像园林的功能一样。她之所以想要做一名小讲师,也是为了有机会学习更多有关园林和大自然的知识,同时也锻炼自己的演讲能力。
今年10岁的齐禹鸣也是此次“极境——走进青藏高原”特展的小讲师。齐禹鸣是北京教育科学院丰台实验小学的学生,参加“园林小讲师”培训有1年半时间。齐禹鸣告诉记者,他从小就经常和家人一起去各个博物馆参观,其中他最喜欢的就是中国园林博物馆。他在这里收获了很多自然科学知识,渐渐萌生了做一名小讲师的念头,“也为其他游客带来收获”。
该馆培训老师庞森尔告诉记者,“园林小讲师”是中国园林博物馆自2015年起创立的青少年园林启蒙科教品牌项目,旨在传播园林文化科普知识,实现青少年个体园林科普素质提升。小讲师主要针对8-12岁的青少年,对园林文化、讲解等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报名参加。但由于名额限制,在选拔时会综合考虑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姿态、礼仪等因素。园博馆对小讲师的培训既有园林文化知识的传授,也包括讲解礼仪的教学,通过园林知识课堂、园林游学以及实景园林沉浸式体验等课程,全面提升小讲师的园林文化综合素养。
庞森尔说,在节假日,园博馆会为小讲师们提供馆内六大固定展厅、4个主题展厅的讲解机会,还会在特殊节日节点开设主题展览或活动,招募小讲师进行讲解。此次“极境——走进青藏高原”特展,就是园博馆在2023年新年节点开设的主题展览。
参与展览策划的科研人员向记者介绍,此次展览的要旨,是通过矿化石标本、科考仪器、成果书籍、高原动物标本等展品,从认识、科考、保护3个部分系统展示青藏高原的地质演化、生态环境、科学考察和保护发展。使观众认识和了解青藏高原以及青藏高原科学考察背后的特殊使命和重要意义,感悟艰苦卓绝、甘于奉献、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
为了准备此次特展,培训老师们对小讲师进行了专门培训。庞森尔介绍说,由于受疫情影响,培训老师先是在线上为小讲师们进行展览相关内容以及基本讲解礼仪的培训,然后再到展厅开展实地教学,对展厅展品进行示范讲解,最后还要在线下对小讲师们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小讲师才能“上岗”,为观众进行志愿讲解。
对于刘茵之和齐禹鸣来说,争取到此次讲解机会非常难得,所以他们很用心,做了很多功课。齐禹鸣告诉记者,他每天都会用两三个小时来记诵稿件和练习走位。刘茵之把讲解词里不认识的字都标上了拼音,对于讲解词中不懂的地方,她也和爸爸妈妈一起在网上查阅了资料。刘茵之说,通过这次讲解,她学习了很多青藏高原的知识,对青藏高原的地貌、科考和保护都有了新的认识。
展览中让刘茵之和齐禹鸣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是科研工作者测量珠峰的故事。齐禹鸣觉得“这是科研工作者勇敢和智慧的体现”,刘茵之从中感受到了“科学家们在青藏高原科考中不畏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
刘茵之说,她想要通过做“园林小讲师”,向观众分享关于青藏高原的知识,用自己方式为青藏高原的保护尽一分力量。“以后我也会把这些知识分享给我的老师、同学和来馆参观的观众朋友,和大家一起守护好这方净土。”
“我想去西藏看看珠穆朗玛峰,去看飞过高原的斑头雁。我想做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广者和保护者。我要像斑头雁一样,飞越高峰,以科研工作者为榜样,为保护好我们这个蔚蓝星球贡献自己的力量。”齐禹鸣说。
伴随中国园林博物馆10年成长的步伐,“园林小讲师”项目成立至今见证了许许多多小学员从小学生到初中生、高中生,甚至大学生的不断成长和蜕变,见证了他们最终成为传播园林文化的小使者的过程。庞森尔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截至目前,累计共有千余名志愿者接受了“园林小讲师”培训,其中556名取得小讲师资格证。总计1755任小讲师在园博馆进行了4837场志愿讲解服务。
“在我看来,能称得上优秀的‘园林小讲师’,首先是要有勇于奉献的志愿服务精神,因为园林小讲师是面对广大观众进行公益志愿服务的,需要一种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庞森尔说,“其次是热爱中国园林文化以及其他中国传统文化,并且有承担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再者是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熟练的讲解技能,能够做到‘讲解有方’‘讲解有道’。”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