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01月1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你看,救星来了”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赵丽梅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01月17日   06 版)

    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绞车手、救生员曹煜正通过绞车下到海里,准备救助遇险人员。本版图片均由北海救助局提供

    2006年1月21日,当年春运开始的第8天,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绞车手、救生员曹煜在辽宁兴城菊花岛附近,成功救助20名遇险人员。

    在茫茫北部海域,作为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绞车手、救生员,曹煜和他的队友们被不少遇险者视作“救星”。他们在这片海区进行过几百次救援,让几百人成功脱险。

    今年春节期间,这颗海上的“救星”将继续“照亮”游子们的归家路。过节时,正是曹煜和队友们过关时,春节期间坚守岗位是他们的常态。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他春节期间仅回过一次家。原本,今年他打算回河北老家和父母一起过年,1月10日,他却踏上了异地值守的旅程,从烟台到了大连,他和队友们将守护游子们海上回家路的安全。

    “救星”来了

    长期以来,曹煜和队友们就守在游子们的海上回家路上,随时准备救援。战狂风、斗巨浪,是这支海上救援队的日常。

    在曹煜参加的几百起救援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还是18年前他第一次参与的海上救援。

    2005年11月末,渤海南部的莱州湾有两条小船进水,3名船员遇险,急需救援。当时,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规模还很小,队里只有4名救生员,绞车手还是向其他队伍借的。出发时天空飘着雪花,风大概有八九级,刮得脸生疼,海浪扑过来能有四五米高,两条小船在海里荡来荡去,两名船员半蹲着拿着瓢把船舱的水往外舀。水越积越多,进水的速度越来越快,船员也越来越慌。

    绞车手将曹煜往第一条渔船上放时,资深的救生员问曹煜:害怕不害怕?当时还是救援新手的曹煜说:“不害怕,能下。”

    逼近甲板时,曹煜着急登船,差点撞到桅杆上。后来,那两名获救的船员告诉他,看见直升机来了,心里的石头就落地了,“你看,救星来了!”

    “不要慌,一个一个来,我们会把你们都安全救回去。”这是曹煜登船后说的第一句话。他希望能给遇险人员一些心理安慰。随后,曹煜把救援套往遇险人员腋下一套,锁住锁扣后,连接绞车上的铁环。然后,他向空中打个手势,通知绞车手“准备好了”绞车手再将他们拉上直升机。

    船上两人都救上去后,绞车手又将曹煜放到另一只小船上。最终,3人都被救了回来。当时,曹煜十分激动,他觉得自己终于学有所用,一股成就感油然而生,这也让曹煜越来越有干劲,支撑着他一次次刷新救援纪录。

    到队3年,曹煜就创造了队伍中单机、单次救助人数之最。2006年年初,辽宁葫芦岛有20名游客在海上走失了。接到任务后,曹煜与伙伴们在浮冰上找到了走失的人。

    当天气温较高,海面上的冰开始融化,冰面裂成了三块,每块上面有5-8人,有的冰块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冰块之间相隔较远。直升机飞到遇险人员所在区域时已是下午,三块浮冰上的人齐刷刷地抬头看着他,场面十分震撼。

    当时,只有曹煜一名救生员,他唯一的想法是尽一切可能把这20人救上去。救一个人大概需要两三分钟,一个接一个地救,一块冰上的人救完了,直升机就将他放在另外一块冰上。随着绞车不停升降,大概60分钟,他将冰上的人都救了上去。

    后来,曹煜和团队又一次刷新了救援纪录。2010年9月7日,中石化胜利油田作业三号平台在渤海湾浅海海域作业过程中,受台风“玛瑙”影响,平台发生倾斜,4人落水,另有32人被困。

    曹煜随机组人员抵达平台上空后,作为绞车手,冒着旋翼碰触平台障碍物和救生员随时掉落大海的风险,仅用10分钟,指挥直升机将首批11名遇险人员转运到胜利油田临时起降点。随后直升机再次飞临救助现场,将剩余14名遇险人员救上直升机。单次救助14人,创造了我国海上专业救助直升机单次救助人数的新纪录。

    曹煜创造的纪录远不止此。作为交通运输部救捞系统首批直升机救生员,他与机组成员创造了我国海上船机配合救助的新方法,首次完成了直升机空中滑降与带缆任务,成功尝试了我国专业救助直升机的首次山地救助。

    “幸好,这个人被救活了”

    在曹煜家里,有一摞证书,见证了他在“惊涛骇浪”里的奋不顾身。海上救援风险大,曹煜的妻子何红霞十分担心丈夫的安全,但她知道丈夫有多热爱这份工作,一直也很支持他。

    海上救援时,救援人员主要面临的风险是风大、能见度低、浪高浪急、船左右摇摆。站不稳,被浪拍趴下也是常有的事。

    在曹煜的救援经历中,渔船遇险的情况居多,尤其是一些小型渔船,直升机飞到小渔船上空,飞行员可以观察到周围的情况,但正下方渔船的情况就成了视觉“盲区”。而绞车手就像是飞行员的“眼睛”。很多时候,绞车手站在或跪在舱门边,观察下方遇险船只的情况、救援人员的情况以及救援进度,并将这些情况告知飞行员,让飞行员心中有数。之后,再通过绞车手的操作,把救生员安全地放到甲板上,再安全地拉上来。

    在最惊险的一次救援中,曹煜的腿差点被扎穿,那时他还是救生员,他们救助东海海域一艘渔船上的重病号。当时,风大浪高,绞车手把曹煜放下去时,船晃得厉害,曹煜很难保持平衡。而渔船后甲板上全是爬犁,一个爬犁有三四米长,一根钉耙的耙齿约30厘米长,齿尖全部朝上。曹煜在来回晃动的后甲板上躲钉耙,最后还是被钉耙划伤了腿,如果再深一点,腿就被扎穿了。

    他印象最深的是一名获救人员出现了低温症,出现昏迷迹象。为了不让他昏迷,曹煜顾不了那么多,不断拍打他的脸,一直喊:“不要睡,不要睡,不要睡。”让他保持意识。最后这个人被救活了。事后,曹煜才开始担心,这样拍打会不会引起纠纷。

    今年是曹煜守在海上的第二十个年头,像往常一样,海上的船员、过往客轮的乘客需要他时,他会瞬间变成那颗“救星”,飞到大家身边。

    “希望我们的坚守让大家过一个平平安安的节日。”他说。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赵丽梅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1月17日 06 版

护航“浪尖上”的春运
浪尖上的救援“逆行者”
“你看,救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