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01月3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他教思政17年 如今紧随00后步伐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许子威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01月31日   09 版)

    “假如由你负责撰写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稿,你会怎么写?”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杨小军给本科生布置了这样一份作业,没有篇幅限制,唯一的要求就是融入专业知识。

    这份“不按常规出牌”的作业一下子把学生们难住了。

    尽管放寒假了,但杨小军的思政课堂还未结束。在他的办公室里,总能看到学生的身影,他们称这间办公室为“第二个家”。

    “皮肤黝黑、肢体动作丰富、讲话还带着口音,每次上课杨老师都自带幽默属性”。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钟业天的印象中,杨小军是一位和学生没有代沟的教授,“他的办公室里有塞得满满当当的书架,桌上、沙发上全都是书,但无论我们什么时间过去,他总能在角落里找出零食”。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就不能怕学生打扰。”每给一批新同学讲课,杨小军就要公开一次自己的微信号,如今微信好友已有上千人,他喊自己的学生为“小朋友”,他乐于和学生交朋友,甚至还会邀请学生到家里做客吃饭,每一道菜都由他亲自掌勺。

    “要做一名好的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杨小军用自己的奋斗和人格魅力征服着一届又一届的青年学生。

    经历4次高考,他的“苦读”就是一份思政素材

    “要搞清楚学生喜欢什么、适合什么,要精准定位,不能搞一刀切。”在杨小军眼里,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因材施教”,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寻找到适合的发展道路。

    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杨小军发现很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想到未来可能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很容易怀疑自己,不敢去面对、不敢去挑战。

    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并顺利解决成长过程中的难题?每年的开学第一课,杨小军都会送给大学新生一份“八字箴言”——“感恩、分享、奉献、勤奋”。

    让学生理解并做到这8个字并不容易。在杨小军看来,榜样是最好的教育,只有教师自己不断提升,才能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

    杨小军经常会和学生分享自己的求学经历。让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生姚智俐诧异的是,这位看起来一点都不像“教授”的老师,讲起课来没有一点儿保留,“他的思政课堂一贯是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带领我们走出教室,走进生活”。

    杨小军1975年出生在偏远的农村,当地教育资源不足,他参加了4次高考才考进湘潭大学。第一天报到,这位拎着蛇皮袋子的大学“新”生,还被人认成了学生家长。

    “年龄已经很大了,也许就业是最好的选择,但我并不想放弃读书的梦想。”之后,杨小军又一口气读完了硕士、博士。

    成为一名思政课教师之前,杨小军也收到过不少令人心动的工作邀请。那时,凭借在校期间的优异成绩和出色表现,西部某省想聘任他为副县长。那天晚上,杨小军失眠了。

    “思来想去,我还是舍不得自己苦读10年的专业,也舍不得当一名教师的理想。”留校后的杨小军继续“苦读”,先后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和公共管理专业博士后工作经历。

    成为一名受学生喜欢的思政教师并不容易,杨小军在20多年的从教生涯中有不少“碰壁”经历。思政课氛围不浓厚、课程被边缘化、学生不重视思政课……

    “刚成为思政课教师时,很多人认为我们从事的这份职业、所教授的课程,既没有意思又没有意义,当时的挫败感很强。”杨小军觉得,既然自己从农村走出来,寒窗苦读多年才能在思政课堂与学生们相遇,那就要格外珍惜每一堂思政课。“起点在哪里不重要,终点在哪里很重要”是他经常告诉学生的话,他也会和学生说起自己的经历。他坚持用粉笔写板书,每次都满满当当,一节课下来常常大汗淋漓。

    2022年,杨小军被评为湖南省第二届“最美思政课教师”。在他看来,思政课教师不止著书立说,还应以大爱情怀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课堂是一个可以互相成就的地方,思政课教师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帮助青年学生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思政课和专业课不能割裂,我会紧随00后的步伐”

    “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课,是每一名思政课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在杨小军看来,要讲准、讲生动、讲活,一定要融入大学课堂、融入校园文化、融入社会实践。

    开展演讲比赛,组织学生成立硕博宣讲团,参观中国非凡成就展……杨小军认为,一堂好的思政课需要始终坚持内容为王,还要辅以创新的形式。

    “如果没有紧紧抓住00后的特点,没有讲出青年想听的故事、想听的语言,就很难把课上好。”面对新时代思政课的新要求,杨小军有了新目标、新方向,也让湘潭大学的思政课堂更加生动。

    去年4月,湘潭大学举办了一场“笔绘党团史 百年正青春”艺术作品展,素描、剪纸、综合材料、装置艺术、泥塑……这些是艺术学院学生思修课的结课作业,也是杨小军推动的“思政+艺术”模式的最新成果。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上下求索救国路》《百折不挠坚持真理》《舍“小”家为“大”家》《勤奋自主 敬业奉献》……一幅又一幅展现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光辉历程的画作,在学生们一笔一画的勾勒过程中被一点点呈现。杨小军发现,同学们描绘得最多的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

    “在绘画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入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历史背景,才能传达出画作应有的底蕴和价值。”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范笑影通过查阅平江起义有关的党史资料,发现当时彭德怀捐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这是她之前在历史书中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却是能够反映共产党人为了革命理想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于是她据此创作了油画作品《平江起义献私钱》。

    早在2016年,湘潭大学就曾推出一本叫作《恰同学少年》的教材。每年9月,这本教材都会随着录取通知书一并送入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手中,由他们根据其中的红色故事,描绘出一幅幅讲述无产阶级革命家家国情怀的画作。

    “思政课和专业课不是割裂的关系,我们希望两者可以结合起来,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背题和试卷形式。”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杨小军从“思政+艺术”出发,又陆续推动了“思政+社会学”“思政+机械”“思政+环资”等模式,同学们用社会学的知识讲述工匠精神、大国制造,通过电影体验、社会调查的方式让学科融合……

    “人人能讲思政课,处处能有思政课”是湘潭大学的思政办学理念,也是杨小军思政课堂的育人目标。去年,杨小军带领全校的青年学生拍摄了全国首档大学生原创百集思政短视频《“百年百地正青春”大学生思政微讲述》。师生们去感悟“南湖红船再破浪”的红色力量,去伟人故里体验“韶山薪火永燎原”的豪情壮志,去十八洞村见证“绣出家园处处春”的乡村巨变,去橘子洲畔寻找“恰同学少年”的创新胆略……

    “每一件作品在讲述每个党史故事同时,还融入了‘时代感’”。让杨小军深感振奋的是,每集视频末端学生们都会设置一段“30秒读懂现在的它”的固定环节,介绍地域或事件于“当下”的风采风貌、内涵意义。

    “随着越来越多的00后加入,思政课堂拥有了无限发展空间。”近几年,杨小军明显感觉到思政课越来越受重视,教师教学、学生课堂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2018年,湘潭大学成立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由杨小军带领20多人的教师团队对思政教育进行更科学的规划,这项改革让杨小军振奋,“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实,首先要从制度层面推动和理顺思政课改革,才能更具有前瞻性或者战略性”。之后,杨小军又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推行多部门参加联席会议、共建思政实践基地……

    “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首先要有一碗水。我会紧随00后的步伐,通过学生喜欢的故事引导他们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杨小军说。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许子威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1月31日 09 版

为何越来越多年轻人在博物馆里“过大年”
他教思政17年 如今紧随00后步伐
以“三个务必”引领新时代青年担当作为
文化大餐过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