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光潋滟之下,缤纷绚丽,梦幻神奇,这是近日爆火的电影《阿凡达:水之道》中对“水”的视觉呈现。然而,在春运繁忙的景象背后,铁路“蛙人”演绎的“水之道”却是另一番情景,幽闭、浑浊、暗流、低温……危险和艰辛无处不在。
旭日东升,寒风凛冽。1月12日一大早,铁路“蛙人”一行9人穿戴整齐,迎着晨光,顶着寒风,开启了一天的“水下之旅”。
28岁的张骞是这支队伍的队长,今年春运是他保障铁路安全的第6个年头。这支“蛙人”团队来自铁道战备舟桥处潜水段,有9名潜水员,平均年龄27岁。他们一次次潜入隐秘的水下,承受低温、泥污、恶劣环境对身体的磨砺,只为守护万千旅客回家的路。
检查装备、着潜水服、背氧气瓶……张骞像往常一样,从冲锋船上纵身一跃,一头扎进冰水。四周瞬间陷入无声、黑暗和冰冷之中,已有6年潜水经验的他,仍不免感到孤独和恐惧。潜至水下12米深处,他搓了搓被冰水泡透的双手,开始用水下摄像头对桥墩进行360度全方位扫测。
张骞用腰腹力量带动腿部,一刻不停地打着脚蹼,或悬停在水中,或潜入到水底,沿着桥墩上下游移,时不时与冲锋舟上的队员连线对话,报告水下桥墩“病害”状况。桥上的检测人员借助三维图像声呐、多波束测深系统等高端设备,将桥墩表面和水下地形地貌扫测出来,详实记录桥墩问题,建立一桥一档“健康档案”。
三四个小时后,一番操作完毕,张骞浮出水面,体力几乎消耗殆尽,累得瘫坐在地,但看到自己辛劳付出换来的“体检报告”,他会心地笑了。
从事潜水这份苦差事,有人问他是否想过放弃。“既然注定与水有着不解之缘,那就学会适应‘水’,学习‘水’的品质。”张骞坦言,“要想把潜水技能掌握好,只有下一番苦功,锤炼精湛的技术和钢铁般的意志。”
这支小小的潜水队,起源于我国第一支专业潜水队伍——组建于1948年12月的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第三支队桥梁大队潜水班。
这支队伍因战而生,向水而为,曾护送解放军解放江南,曾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曾勇赴唐山抗震救灾……先后培养出200余名潜水战士,执行过的潜水任务不胜枚举。70余年初心如磐,勇往直“潜”,铁路“蛙人”肩负守护铁路行稳致远的职责使命,在江河湖海描绘了生生不息的“水下传奇”。
“每一位新入队潜水员的‘第一课’就是聆听老同志讲述‘水底英雄’王吉珍等人的红色故事,大家无不为之震撼和鼓舞。”张骞说。
如今,王吉珍等6名潜水英雄的纪念碑和烈士墓依然坐落在京沪铁路淮河大桥桥头,成为镌刻铁道兵红色印迹的一处教育基地。一代代潜水员在英雄的感召下,愈挫愈勇。
铁道兵最后一名潜水员、舟桥处潜水段副段长刘钦岭是新一代铁路“蛙人”的领头师傅,工作之余,他常常讲起从前那些跌宕起伏的潜水故事。“师傅的话给我们这些徒弟上了一堂堂生动鲜活的红色教育课。”张骞感慨。
实际工作中,危险无处不在,正是靠着这种精神的传承和坚定信念,张骞和同事们一次次化险为夷。
2020年春运,在山东济阳黄河大桥实施检测任务时,张骞作为探路者,顶着刺骨的寒风,第一个潜入冰水。从下游逆流而上,流速越来越大,周围伸手不见五指,冷水冲击着脑袋,双手失去知觉,张骞费力地一点点向前蠕动,一个激流没抓稳,险些被水流冲起来。他迅速调整状态,用师傅常说的“沉着冷静,胆大心细”8个字告诫自己,双手一把抓住水下的附着物,双脚也夹住了一块大石头,这才慢慢回到下水点。
2022年9月检测津沪线双线88号铁路桥时,那里的水体浑浊发臭,污染严重。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张骞毅然决定第一个下水。潜至水下4米深处,眼前一片混沌,尽管周围充斥着恶臭,引发阵阵恶心,偶有皮肤瘙痒,他仍咬牙坚持完成任务。其他“蛙人”在张骞试水之后,接续潜入水底,共同分担这次苦累脏臭的任务。“从臭水里上来,恶心得想吐,身上的臭味两天才散去,皮肤也痒了好几天。”张骞笑称。
2022年,舟桥处的检测版图全面拓宽,全年共承揽41座桥梁的检测任务,完成产值近500万元。自2016年创新开辟桥梁水下检测业务以来,这支“蛙人”团队的检测足迹辗转京沪线、京九线、胶济线、津沪线等数十条铁路主干线,实现对胶州湾跨海大桥、兰州东港黄河铁路大桥、京沪线蚌埠淮河铁路桥、济青高速潍河特大桥等100多座桥梁的水下“体检”。
结束了一天的繁忙,张骞和队员们依然斗志昂扬。“今年,春运客流激增,密集的高铁运营量也加大了桥梁负荷。我们会继续扎根‘水下’,坚守‘站位’,当好人民铁路的‘卫士’。”
夜空中繁星点点,桥上高铁飞驰而过,桥下“蛙人”整理行装。这支青年突击队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战斗。他们即将奔赴下一个“战场”,守护万千旅客回家的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 通讯员 王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