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2022年,北京市海淀区实现经济总量破万亿,达到10206.9亿元。近日,海淀区发改委副主任王玉霞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从2022年公布的数据来看,全国范围内GDP过万亿的城市仅24座。海淀区人均GDP4.9万美元,约可跻身于全球前20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在北京市减量发展路线和疫情防控形势下,海淀区的万亿GDP是如何实现的?
“海淀的万亿,是在绿色减量、科技创新、协同开放发展中实现的万亿。”王玉霞说。2022年,海淀区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3%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3.5%,完成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的重大转变。
海淀区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依靠科技创新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经济在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中彰显韧性、迸发潜力。”
海淀区有扎实的人才基础。该区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占北京市的一半以上,是全国最大的高校群体。
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科技创新”为海淀区万亿级GDP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据统计,2022年,海淀区平均每天新设立科技企业50家。这一领域也成为年轻人施展才华的沃土。
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服务体系建设处副处长刘春哲给出一组数字:海淀区目前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万家,占北京市的35%;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914家,占北京市的35.7%;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5家,约占北京市的45%、全国的3%;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8家,占北京市的27.7%;独角兽企业50家,占北京市的四成。
高精尖产业是海淀区产业的主力支撑。聚焦科技创新,着力提升创新能力,依然是2023年海淀区发展的重点。
“以大信息产业为支柱、大健康产业为突破、科技服务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未来产业为先导”,这些关键词构成海淀区致力于打造的现代高精尖产业体系。
海淀区还为年轻人营造了一流创新生态。刘春哲介绍,海淀区正在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推动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评价、赋权改革试点,发挥各类科转基金纽带作用等,多方协同推动成果转化;开展“海英计划”人才专项评审,落实人才举荐制,企业博士后分站突破100家;完善营商环境,落实“服务包”机制,联合29个街镇,建立科学城全员服务企业机制,加大对科技企业的人才、研发等支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