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等媒体报道,近日有家长反映,孩子在参加“叶圣陶杯”华人青少年作文大赛期间,代报机构称可以直接进省决赛,并宣传这个比赛“含金量高”,是孩子升学的“敲门砖”,对于三好学生评选也有意义。调查发现,该项比赛并不是获得教育部审核批准的权威赛事“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而是由一家名为“北京圣陶文润教育文化有限公司”的企业举办,且已连续举办6年。
6年间举办了34次,因为与真正的“叶圣陶杯”作文比赛名称高度相似,这一山寨大赛欺骗了不少学生和家长。事实上,这已不仅是黑竞赛的违法违规问题,而是涉嫌更为严重的犯罪问题。举办该项赛事的企业,明知违规却依旧多次举办,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欺骗手段骗取他人财物,企业相关负责人可能涉嫌诈骗犯罪。
以素质教育之名,行骗钱牟利之实,近年来,面向中小学生的各种竞赛名目繁多。说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实则瞄准了家长的钱包,有些只要给钱就能进决赛,只要给钱就能发证书。为遏制此类竞赛乱象,教育部出台了《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并且已连续多年公布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白名单。按理说,凡是不在白名单之内的就是典型的黑竞赛,违规竞赛已经无处藏身,可为何山寨作文大赛之类,还能堂而皇之地持续骗钱?是它们隐藏得够深,还是严打力度不够?
举办该项山寨作文大赛的企业,早已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该企业还曾因虚假宣传被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罚款120万元。换言之,山寨作文大赛不是没被执法部门发现,却并没有从根本上被取缔,更没有被依法追究刑责,而是简单罚款了事。违规举办竞赛的企业实体,违法成本太低的现状亟待改变。唯有违法成本远超违法获益,甚至相关责任人有可能因此锒铛入狱,才能真正起到震慑作用。
黑竞赛之所以还有市场,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家长抱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为了给孩子找“捷径”,宁愿承担被骗的风险。参加竞赛原本应该基于兴趣,不该抱有任何功利目的。但是一些人长期贩卖教育焦虑,炒作各种不实信息,导致不少家长被蛊惑,陷入教育产业化的洪流之中,不辨含金量,甚至不辨真假,各种竞赛都参加,误以为“有总比没有要好”,实则助纣为虐,扰乱了教育教学秩序,苦了不堪重负的孩子。
现实中还有一些学校,基于生源质量或者其他利益关系考量,暗地里仍旧以各种证书作为招生依据。通过利益勾兑换取到官方“背书”的某些违规竞赛举办者,甚至被允许直接走入校园进行违规宣传。对此,必须严查严惩。
“双减”政策下,违规竞赛绝非小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作为规范管理中小学生竞赛活动的主要责任单位,应该畅通社会举报渠道,加大对黑竞赛的甄别和查处力度。家长们也该擦亮双眼,理性看待各类竞赛活动,自觉抵制违规竞赛,不让“双减”好不容易给孩子们减下去的负担,再毫无价值地出现在各类违规竞赛中。唯有执法部门、各级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力量齐抓共管,才能真正取缔违规竞赛,让孩子在阳光下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
舒圣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