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山东商报山海视频报道,上海一女生称自己上班通勤要花4个小时,来回换乘10趟地铁,引起广泛关注。
“4小时通勤,打工人的噩梦!”“大部分时间浪费在路上,完全没有私人生活!”“不想辞职的话就抓紧换房子,不想换房子的话就抓紧辞职。”面对这则新闻,这些发言直观反映出网友对极端通勤的心声,也提醒我们,通勤问题关乎劳动者的幸福感,也关乎城市的长远发展。
《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北上广深成杭多数青年通勤时间在45分钟之内,全国极端通勤(60分钟以上通勤)比例有所上升,幸福通勤(5公里以内)比例有所下降。相关研究表明,通勤时间与个人生活满意度、工作和健康满意度以及家庭满意度都有负向关系感。单程通勤超60分钟,患抑郁症的风险会增加33%,肥胖的可能性也会提升21%。
通勤变“痛勤”,痛在哪里?据媒体调查,在距离工作地遥远的地方购房“性价比高”,是很多极端通勤者的重要考量。《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指出,轨道站外时间占全程出行时间的比重高,交通接驳正成为整体公交服务能力提升的瓶颈。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1职场人居住与通勤调查报告》也发现,住处“离地铁站太远,需要步行20分钟以上才能到地铁站”,是通勤者普遍抱怨的事。
跨城通勤是区域内劳动力、资金、信息等资源高效集聚和自由流动的反映,青年群体以相对高昂的通勤时耗与金钱成本,获取大城市中心城区的高薪工作和职业上升空间。在城市群辐射带动效应不断增强、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持续推进的当下,缓解跨城通勤之痛,关键是建立一套高效且系统的区域治理体系与合作机制,提升协同治理能力。
城市一体化,交通要先行。对此,有关部门要完善高铁、轻轨、公交、共享单车等交通工具衔接互补,下好区域交通网络的“先手棋”。比如上海,根据2022年10月上海发布的《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未来十年,上海市计划将中心城平均通勤时间控制在45分钟以内,使极端通勤人口比例进一步降低,绿色交通(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轮渡、自行车和步行)出行比例不低于75%。
另外,人口、资源集中的大城市,还需在都市圈建设方面加强努力。比如深圳,不再片面追求自身的建成区面积,而是集中资源力量做大做强深莞惠都市圈,通过临深片区的一体化加强当地人居环境,实现深莞惠“半小时通勤圈”。
除了交通建设,让年轻人租房租得更舒心,也对解决极端通勤问题很有意义。日前,广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年)开始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就考虑到了青年通勤的需求。北京此前也推出了惠民租房服务平台,推出不涨租金、服务费减免、免押金等优惠措施,确保租客“租得到、租得起、租得好、租得稳”。这同样可以缓解极端通勤之痛。
丁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