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多尽一份心、多出一份力。”2月8日开学前夕,在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学生骨干会议上,烹饪D2103班班长潘澄分享了寒假社会实践经历,赢得了该院师生的大力点赞。
潘澄寒假返乡后,利用烹饪专业技能帮村里的20多户村民忙年菜、做年蒸,成为村里最“抢手”的人。
“蒸包子、炸肉圆是盐城的年俗,蒸包子寓意蒸蒸日上,肉圆是盐城 ‘八大碗’之一,同时寓意团团圆圆。”家住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上冈镇仓冈村的潘澄告诉记者,每到春节之前,当地的家家户户都要忙着蒸包子、炸肉圆,小时候一到这个时候就特别热闹,年味特别足。
潘澄所在的仓冈村距离上冈镇中心大约10公里,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或是搬到城镇居住,留下的大部分是念旧的老人。学校放寒假回家后,潘澄成为这个村里最年轻的人。
“一开始在家有点无所事事,经常玩手机、睡觉。”当潘澄帮家里做了年蒸、炸了肉圆后,他的“美名”便在村里传开了。“我包包子的速度比较快,造型也比较漂亮,肉圆炸出来都是一般大小。”潘澄说,为了满足大家的需求,他的日程被预约得满满当当,尽力做到有求必应。
同村的黄奶奶今年已70多岁,一个人住,正愁过年的馒头、肉圆没人做,听说潘澄手艺非常好,便找到了他。
早晨6点多,黄奶奶家里热气腾腾,“准大厨”潘澄已系着围裙、戴着护袖,热火朝天地开启了新一天的“炫技”生活。
只见他轻轻揪起一团肉馅儿,放在掌心来回滚动。不一会儿,一个圆鼓鼓、粉嘟嘟的糯米肉圆便成了形。随着“滋溜”一声,油锅沸腾跳跃,几十秒后,一枚金黄饱满的糯米肉圆便成功出锅。在一旁的黄奶奶和同村老人,笑呵呵地品尝着潘澄的“成果”,脸上的皱纹都绽开了花。
在黄奶奶家,潘澄不仅帮忙炸肉圆,还帮她蒸包子。他将揉好的面团搓成粗细均匀的长条,再摘成大小均匀的胚剂,用擀面棍将胚剂擀成一张张面皮。
“一般人只会擀一样厚的面皮,我们经过专业训练,可以将面皮擀成中间厚、四周薄。”潘澄说,用这样的面皮做出来的包子底不会破,而且经过捏制可以保证包子皮厚度均匀。潘澄的包子不仅造型精巧,而且口味上佳,赢得了村民们的连连称赞。
尽管已具备“准大厨”的优秀技能,但“发面”这道工序还是让潘澄紧张不已。“农村人都讲究过年的好彩头,面发得好不好责任重大。”潘澄说,为了发面,他通常前一天晚上就来到村民家中,用老酵和面,第二天凌晨4点多,还要加入碱水后再揉面。“我们在学校都是用酵母发面,用老酵对用量和揉面的要求更高。”让潘澄开心的是,经他的手发出来的面都非常好。
自去年12月15日至今年1月18日,潘澄一直在村里走家串户,几乎家家都能看见他的身影,最忙的时候,光包包子就要用光上百斤面。随着写满日程的日历被他逐一划去,潘澄累计帮助20多户村民完成了年蒸。
“每个村子都有这样的留守老人,在辞旧迎新、家家忙碌的日子里,我能够发挥专业所学帮助他们,特别开心。”潘澄笑着说。
今年寒假,扬州大学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实施“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寒假社会实践,号召大学生深入基层开展“青年大学习”“青眼看世界”“青春志愿行”等主题实践活动。
“潘澄同学服务乡邻的善举是扬大青年服务社会的精彩缩影,希望更多青年将平时所学与基层实践相结合,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华章贡献青春智慧。”扬州大学副校长蔡颖蔚说。
虞璐 鲍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