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02月2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豹变

二十四岁的农机“多面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通讯员 方盼亮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02月21日   04 版)

    吴双雄驾驶收割机在田间忙碌。 詹俊/摄

    雨水节气,正逢春耕备耕时节,24岁的吴双雄踩下油门,从低到高切换档位,随着机器落下,旋耕刀入土,他加大马力开始翻整碎土,留下一道道车辙印。

    从冬到春,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浮山镇的种粮小伙吴双雄是村里的大忙人。去年秋季水稻成熟开镰,他就驾驶收割机在田间忙碌,自家的还未收完,就又忙着帮周边的大户抢收。近来吴双雄驾驶着旋耕机翻耕土地,为水稻播种做着准备,他还花时间操作无人机为油菜地施肥打药,悉心防治病虫害。

    吴双雄自小就长在泥土之间,在他的记忆里,放学后在田埂上迎风奔跑是最难忘的时光,在水田里摸泥鳅抓黄鳝更是童年最大的趣事。

    “喜欢乡村里那种淳朴的快乐,但也深知农民的不易。”吴双雄清楚地记得,2008年冬天,天降大雪,家中还未来得及收割的稻谷被压得大面积倒伏,家人起早贪黑抢收,当时年仅9岁的他拿起镰刀赶到田间帮忙。

    空旷的田野间银装素裹、寒风呼啸,吴双雄的脸颊和一双小手被冻得通红。稻子打下来,父亲一算账,一亩地还是少收了300多斤。看着父亲凝重的神色,吴双雄幼小的心里便萌生了“什么时候能用机器代替人工干活就好了”的想法。

    愿望很快就实现了。

    他还在上初中的一天,父亲突然将一台犁地的手扶拖拉机开到他面前,咧着嘴开心地笑着。他一下子便被眼前的“铁牛”吸引住了,走上前小心翼翼地东看看西摸摸,此后便常央求父亲教他驾驶,一来二去,他便将这台拖拉机开得稳稳当当。自此,他更是有事没事总爱到村里几位农机手家中串门求教,时间一长,无论祖辈父辈,都成了他的忘年交。

    2016年,吴双雄郑重地向父母提出,他想回家种地学着开农机,父亲吴成加答应了他的请求。在此之前,他家刚刚添置了一台收割机,可对着说明书捣鼓半天,吴成加还是对一些操作摸不着头脑。正琢磨间,一旁的吴双雄跳进驾驶室,一番操作行云流水。看到儿子神情专注的那一刻,父亲想着,在农机方面,儿子似乎有点天赋。

    其时,吴成加和很多种植大户一样,只会驾驶农机,并不会维修,一旦机械出了问题就束手无策,送到机修厂不仅路途远、费用高,等待维修的时间也很长。父亲决定把吴双雄送到一家农机修理厂当学徒,临行前他对儿子说,只有足够了解农机,才能更好地驾驭它。

    面对机修厂里遍地的农机零件,吴双雄充满了好奇,兴趣驱使着他一门心思投入到乡镇和县里组织的技术学习中。不到一年,便学成归来。在父亲的全力支持下,他凑了一些资金,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农业公司,并流转了1200亩土地,用于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种植。

    吴双雄深知,要想种好粮,光靠机械设备不行,种植、田管、善经营……一项都不能落下。于是,他又开始跟着父亲从头学,并积极报名参加各种农业技术培训,渐渐地从一名单纯的农机手锻炼成一名全面手。他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农业伙伴,其中有不少是和他一样20岁出头的新生代农民,他们平日里相互学习交流、加油打气,农忙时节相互帮衬,共同外出提供农机服务。

    “一台收割机一天收数十、上百亩地,效率高、效果好,驾驶室不仅能遮风挡雨挡碎屑,还有空调,人要舒服得多。”吴双雄说,“舒服”只是相对而言,做农业依然还是件辛苦活。吴成加掰着指头算了算,春播秋收时节最为繁忙,所有人每天早出晚归,一天至少忙活8小时以上。

    而这也仅仅只是驾驶农机。平时还有农机维修、田间管理、农资购置等一系列的工作要干。看着吴双雄满是污痕的双手,吴成加既心疼又欣慰。他相信年轻的儿子,就像相信农业发展的光明前途一样。

    如今,24岁的吴双雄将种植规模扩大到1500亩,粮食连年丰收,年产值达到200余万元。他把这些功劳归于他的伙计——4台拖拉机、两台收割机、3台插秧机、两台植保无人机。“强农确实得靠机械、靠科技。”吴双雄很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感到庆幸。

    冬季过后便是繁忙的春耕时节,想到很快又可以和小伙伴一起组成浩浩荡荡的农机队伍驰骋在田间道路上,吴双雄很是期待。他说,农业发展、乡村振兴需要更多青年,想到他们是这千千万万中的一员,一股自豪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通讯员 方盼亮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2月21日 04 版

318国道上有诗和远方,也有当下和当地
北京的这片湿地让白尾海雕不愿离开
二十四岁的农机“多面手”
微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