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03月0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这个KPI连着新市民的安居梦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赵丽梅 记者 王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03月07日   07 版)

    在一些大城市,被住房问题困扰的年轻人正在越“漂”越远。去年7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超过1400万人承受着单程通勤时长超60分钟的极端通勤,北京极端通勤人口占比达30%,全国最高。

    据媒体报道,上海的金女士每天经历来回6.5小时的极限通勤,因此被网友广泛关注,她每天早上5点20分起床,通过“电动车-公交-地铁-班车-步行” 的方式上班,单程花费3小时15分钟。目前,金女士已辞职。

    一个可喜的变化是,越来越多的地方正在想办法把这些“漂”远的年轻人“拉回来”。相关部门正在努力加大保障性住房尤其是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供给力度。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中提到,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这也让更多新市民、青年人看见了在城市安居共富的希望。

    870万套房与2600多万人

    申请对象不限户籍、不设收入线,只要在上海合法就业且住房困难,即家庭在本市一定区域内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5平方米即可申请……今年2月22日起,作为上海市区内首个保障性租赁住房大型社区——上海耀华国际租赁社区正式开放申请,当天就有近70组200余人参观了样板房,90%的人当场支付了意向金。

    类似的情形正在更多地方上演。去年,多地超额完成了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筹措任务,且完成时间提前了不少,上海、江苏、天津等地均是如此。

    从全国来看,2022年开工建设和筹集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共265万套(间),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这大约能够解决700万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

    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劲波指出,保障性住房是解决新市民居住问题的重要举措,从保障的手段来看,共有产权和保障性租赁住房是两个有力抓手。

    “住房保障是今年的重点。”这是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在看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后的一个明显感受。李宇嘉指出,目前,住房消费的主体是3亿左右新市民、青年人。这些人中有的还没有体面的住所,无法在城市“扎根”。

    今年,保障性住房KPI(绩效指标)上调。1月17日,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将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将新开工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公租房和棚改安置住房360万套(间)。

    据记者初步统计,2023年,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四川、重庆、湖北、河北将分别新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8万、7.5万、不少于22万、25万、15万、10.3万、8.1万、10万、3.5万套(间)……仅这9地的保障性租赁住房KPI就已经超过109万套(间)。

    另外,一些地区还将直接给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房补贴。例如,天津将向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房补贴4亿元。

    保障性住房KPI承载着千万新市民、青年人的安居希望。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消息,“十四五”期间,我国计划建设筹集870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预计将帮助2600多万新市民、青年人改善居住条件。

    建议设立“新市民住房保障基金”

    不少人反映,抢不到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指标;也有人表示,一些保障性租赁住房过于偏远,他们依然无法逃离极端通勤。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冶研究所副所长张斌带来了《成立新市民住房保障基金的建议》,他希望,让新市民住有所居多一份保障。

    张斌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大量城市中低收入群体居住条件过于简陋,这一群体既包括外来务工者,也包括刚毕业在外工作的大学生,他们常常游离于住房保障政策之外。其中,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群体不能在工作和生活所在的城市安居,一家人长期多地分居。这是我国当前民生领域最突出的短板之一。”

    从过往经验来看,保障性住房的筹集和建设因其公共属性,以及运营周期长、投资见效慢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五难”,即筹资难、用地难、监管难、运营难、显效难。

    当前,房地产行业面临的挑战以及这个群体自身的状况,使得解决他们住房问题,难度系数尤其大。张斌指出,中国当前和未来的房地产市场依然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大量群体的居住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二是房地产行业亟待寻求新发展模式;三是未来行业可能会面临“过冷”的情况。

    从行业来看,当前,房地产行业已经进入去杠杆和资产重组阶段。张斌表示,当前,房地产企业难以凭借行业自身力量消化沉淀资产,依靠市场自发力量去杠杆,行业可能会持续低迷。为此,他建议,采取“财政贴息+REITs(投资信托基金)”模式盘活沉淀资产,在化解房企债务风险的同时,增加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供给,其中,不仅是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还有带有保障性质的商品房。他解释,这一模式的核心思路是借助金融市场,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把房地产企业的部分沉淀资产转化为具有准公共资产属性的公共住房。

    张斌提出,可以设立“新市民住房保障基金”,即由中央政府发行特别国债筹集“新市民住房保障基金”的资本金,初期可按500亿-1000亿元安排,支持其他有参股意愿的金融机构和市场投资者参股。

    基金的日常运营资金来源于发行债券、REITs产品收入,以及其他日常经营收入。基金对收购的资产可与市场专业机构合作,通过发行REITs产品获得收入。

    他指出,“新市民住房保障基金”主要有三个功能:一是帮助和加快房地产行业资产重组和风险出清,维护房地产行业和宏观经济稳定;二是扩大政策保障房供应;三是对城市中低收入和外来打工农民工群体提供低成本或租或售的住房。

    多方合力为保障住房护航

    仅设立“新市民住房保障基金”还远远不够,张斌指出,还需要税收、土地相关政策的配合。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问题依然任重道远。

    如何吸引有房、有地或者有运营能力的主体加入,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这也是一个难题。张斌指出,这需要在政策上,给支持保障性住房的相关方“开绿灯”,在房屋交易、土地流转、土地交易方面给予一定税收等政策支持。

    房地产行业的沉淀资产可以利用起来。他建议,将开发商手里的一些利用率不高的商住房、厂房通过一定途径变更用途,改造为新市民住房。

    “更重要的是转换土地用途。”张斌指出,稳房价的基础是稳地价,大城市都市圈、郊区的房子之所以贵是土地供应有限,地价贵。他建议,通过多种途径,将一些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以及郊区集体建设用地转换为相应的新市民住房用地,随着地价大幅度下降,“住房成本降低将不止一点半点”。

    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难题,需要多方发挥合力。2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提出,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应突出重点、瞄准短板,主要在大城市,围绕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问题,支持各类主体新建、改建长期租赁住房、盘活存量房屋,有效增加保障性和商业性租赁住房供应。

    在李宇嘉看来,《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为保障性租赁住房开发、建设、运营提供融资,从而建立“投融管退”等全链条、全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

    此外,李宇嘉指出,《征求意见稿》还考虑到租赁的民生和公益属性,考虑了租赁在开发、运营、管理等全流程的情况,特别是结合其现金流平衡的状态,提出了多种直接融资产品和间接融资工具。他说:“目的是想通过融资扶持,让这些企业能长期经营下去、资金流可持续,也能盈利,也为老百姓稳定租房护航。”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赵丽梅 记者 王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3月07日 07 版

这个KPI连着新市民的安居梦
“输血”加“造血”,让房子“稳下来”
过半受访者期待加强租房监管
为城市痛点开出“新药方”
两字之差让企业站上科技创新C位
在欧商界华人领袖:中国的强大让我们的腰杆儿挺得更直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