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03月0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豹变

永不消逝的车辙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实习生 陆地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03月07日   10 版)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汽车总站新一代“雷锋车”手驻守岗位。受访者供图

    3月5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今天是学雷锋纪念日,作为一名‘雷锋车’手,亲耳听到总书记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我很激动。”全国人大代表、连云港汽车运输有限公司新浦汽车总站站务员于丽婕在北京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立足本职岗位,把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平常。

——————————

    每天上午9点一刻,江苏连云港高铁站都会准时迎来一列绿皮火车。这趟由陕西宝鸡始发的列车,在行驶了整整17个钟头后,稳稳停靠在连云港站。作为连云港市新浦汽车总站(以下简称“汽车站”)第六代“雷锋车”手,90后李园园早已站在高铁站出站口处,时不时抬头望向时刻表上来回滚动的数字。

    闸门打开,旅客蜂拥向前。五颜六色的大包小包,人们或背或拽或拎或抱。李园园有种说不出的亲切:“这班列车里有很多是来连云港务工的农民工,年纪五六十岁居多。”在她看来,这是高铁站一天当中最热闹的时刻。

    “有需要‘雷锋车’手帮助的吗?‘雷锋车’免费为您服务!”她提高嗓门,推着手推车迎面走向旅客。不一会儿,车上就堆满了行李。她运送的目的地有3个,分别是高铁站地下车库、附近公交站台和1里路外的汽车站。

    时间回到1963年,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激荡着汽车站长途服务组年轻姑娘的心。当时,汽车站离火车站有1里多路,没有公交车。下了火车匆匆赶汽车的人扛着沉重的行李,不方便赶路,老弱病残旅客更是步履艰难。

    几名车站职工找来3条扁担、几根绳索,到火车站免费为旅客挑运行李。为鼓励和方便姑娘们学雷锋,车站党支部专门为她们添置了一辆平板车。这辆小板车,风里来雨里去,义务为来自四面八方的旅客服务。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就亲切地称它为“雷锋车”。

    60年来,“雷锋车”步履不停,一道道或长或短、或浅或深的车辙永远嵌在时代的轨道上。从木扁担、木板车到三轮车、电瓶车,累计行程24万多公里,免费运送老弱病残旅客34万多人次,义务运送行李包38万余件。

    车站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对李园园而言,“一天的仪式感从穿工作服开始”。梳妆镜前,她熟练地打领花、盘头发,再迅速化一个淡妆。春秋天套青色西装,夏天着蓝色短袖,冬天穿深色大衣。除此之外,一年四季都穿黑裤子、黑皮鞋。

    凌晨5点,她雷打不动从床上爬起来,离开熟睡中的儿子。尤其是冬天,“一大早天又冷又黑,根本睁不开眼”。最早的一班火车通常是在清晨6点多进站,这也意味着她必须在5点50分前赶到站台。

    自2012年入职汽车站,李园园干过检票员、安检员和报班员。但11年来,她“雷锋车”手的身份一直未变。工作这么多年,对于火车站每天固定的时刻表,她早已烂熟于心。什么时候客流量比较大?哪列班车上务工人员比较多?每趟车上旅客有什么特征?这些问题,她都能一股脑儿答出来。

    相比如今的轻车熟路,她说自己曾经也是“青涩害羞的小姑娘”,面对车站如潮的人流,虽然按捺不住想帮他们拉“雷锋车”,但碍于面子还是喊不出口。

    有一天,她遇到两位大哥带了好几个巨大的货箱,一人只能勉强抱起一个箱子,跑上跑下搬个不停。她赶忙跑过去,鼓起勇气邀请他们把行李搬到“雷锋车”上,但其中一位大哥喊道:“到底收多少钱?”

    “我们是‘雷锋车’,免费为您服务,不收钱!”几番解释之后,他们才将信将疑地把行李搬到车上。送达目的地,他们一个劲儿地感谢她。那一刻,她轻松地笑了。

    在李园园看来,车站是最有烟火气的地方,“春夏秋冬每时每刻都能遇到不一样的人间风景”。她记得,某次客运高峰期,一位来自内蒙古的大爷免费搭乘“雷锋车”后硬要留下车组人员的信息,盛情邀请她们下次去他家里吃葡萄。

    车站也是一个“有着奇妙缘分”的地方。几乎连续几年同一时间,李园园都会遇到一位回家探亲的军人。一来二去,这位军人成了“雷锋车”组的老熟人,每每下车,军人大哥都会直接吆喝道:“走,一起坐‘雷锋车’呀!”

    “她的泪点很低,这个‘毛病’一直改不掉。”同事们这样评价李园园。

    有一次,一位60岁上下的安徽宣城籍大爷在车站悄悄向她救助。原来,大爷是一线工人,原本带了500元,买了床单、被褥等生活用品后,只剩下90元,而连云港到宣城的票价要138元。她没有丝毫犹豫,立马掏钱给大爷买票。得知大爷一直饿着肚子,她又赶忙跑去给大爷买了些吃的。

    目送大爷离去,她的眼泪唰的一下就下来了:“一个人出门在外真的不容易。”

    雷锋精神生根发芽

    出生于1988年的全国人大代表于丽婕是第六代“雷锋车”手,与李园园前后进入汽车站工作。与初入车队的大部分年轻人一样,那时的她并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雷锋精神,“只是循着师傅的足迹坚守在‘雷锋车’的岗位上,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夏日炎炎”。

    几年前一个凛冽的冬夜,车站的人流早已退去,整个大厅空荡荡的。于丽婕正准备下班,无意间发现大厅里有一个女孩还在等车。

    原来,女孩要回老家日照,而此刻由连云港开往日照的班车已晚点5个小时。“按常理来说,我会建议旅客换乘明天的班车,但女孩执意要走,拦都拦不住。”她回忆道。

    于丽婕尊重了女孩的想法。放下手中的东西,一边联系班车,了解最新情况,一边陪着女孩打发时间。临走前,她特意加了女孩的微信,直到女孩安全到家,她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于丽婕认为是“雷锋车”老师傅的言传身教,让后辈寻到了“雷锋车”的精神源泉。其中就有她一直敬佩的车站交通部劳动模范马保玲。

    作为第三代“雷锋车”手,马保玲上有老、下有小,家务繁重,但每年的公休日,她一般只休5天,其余的时间都冲在一线。临近退休,她更是最早一个来,最晚一个走。

    翻开“雷锋车”的历史档案,前辈们的名字及事迹纷纷涌现:收留走失小男孩的“雷锋小姑娘”李保英,利用发车间歇唱歌跳舞、活跃车站气氛的郭兰凤,为旅客提供各式服务的姚淑英……这些故事,于丽婕如数家珍。

    “一个正能量的集体,始终会给你带来震撼人心的力量,让在场的所有人形成一股纽带,让后辈们不断成长。”这是她身处“雷锋车”组最大的感受。

    有一次,一位旅客在候车时突发心梗倒地不起。在几位“雷锋车”手的指挥下,一场生命的接力赛在车站上演。有人拨打120,有人联系病人家属,有人维持秩序……一直将病人护送到医院并妥善安置好,于丽婕和同事才匆匆离开。后来,病人出院后还专门给“雷锋车”组送来了锦旗。

    于丽婕感慨:“把点滴小事做好就是最伟大的事情。这是我理解的雷锋精神的真正内涵。”

    跨越时代的接力长跑

    今年70岁的史朝荣曾是第二代“雷锋车”手,退休后心里仍放不下“雷锋车”组。每次遇到新一代“雷锋车”手的加入,车站都会向她发出邀请:“史大姐,要不您给她们讲两句!”她每次都答应得爽快,骑上“招牌”三轮车到车站“报到”。

    “低矮简陋的平房,门口空地上停满密密麻麻的班车;车上没有空调,也没有电动门,每个窗户都可以随便打开;车站设施老旧,没有装喇叭,只能靠人工喊票……”这是她印象中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汽车站。

    1972年12月20日,对史朝荣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从那一刻起,我正式成为汽车站的一员,车站就是我的家。”作为车组的“老大姐”,她见证了“雷锋车”一路走来,从木扁担、木板车到三轮车、电瓶车。

    那时的木板车就是个双轮木车,很能放行李。为了防止风吹日晒被腐蚀,大家给车把手焊上了铁皮,“但一到夏天,手就好像握住了一个烫手山芋”。

    她回忆,相比现在,当时的旅馆还不多,旅客住宿难,汽车站就利用候车大厅办起临时旅馆,“白天是车站,夜晚是旅馆”。

    每逢除夕之夜,值班的“雷锋车”手们就约好聚在一起包饺子,提前商量好谁带饺子皮,谁带肉馅,谁带调料,谁带擀面杖……遇到除夕夜滞留车站回不了家的旅客,她们就端来热气腾腾的饺子。

    1989年秋天,赣榆乡村教师单兴惠去苏州给上大学的儿子交学费,转车时不慎把借来的3800元遗失在车上。焦急之时,一位“雷锋车”手跑到跟前,把捡到的钱送了过来。老单当时大喜过望,忘了记下服务员的名字,只记得是一位“笑眯眯的大姐”。

    14年后,他专程来到车站,终于在荣誉室的照片墙上找到了“恩人”史朝荣。久别重逢,两人双手紧紧相握。

    这一幕迟到14年的握手,被定格成为相片,如今被摆放在“雷锋车”事迹陈列馆里一个特别显眼的位置。每逢交流学习,新一代“雷锋车”手都忍不住在此驻足凝望。

    让雷锋精神遍地开花

    出生于1964年的郝芳萍是第三代“雷锋车”手。1986年,她从食品加工厂调到汽车站工作。她坦言:“和做食品不一样,汽车站要跟人打交道。”

    她常常告诫新一代车手:“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她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自打担任“雷锋车”手第一天起,她就时时刻刻待在老师傅们的身边,观察她们如何售票检票、安抚乘客,慢慢去记忆和领悟。

    刚工作不久,她就遇到了一件“麻烦事”。有一次,一个常州孩子走丢了,他的父母从老家一直找到连云港。要回去的时候,天色已晚,长途车没有了。“这可怎么办,已经没钱住旅馆了。”这对夫妻不禁焦虑起来。

    那天恰逢郝芳萍值班,她索性把这对夫妻留在自己家里住了一晚。第二天一起吃完早饭后,她又把他们送回车站,还给他们塞点吃的带在路上吃。

    “当时完全是效仿老师傅的做法。”事后回想这件事,她感慨,“即便到了后来,我每换一个岗位,无论处理什么问题,老师傅们的言传身教都会在我眼前浮现。”

    1999年的1月5日令郝芳萍刻骨铭心。在这一天的上班途中,她不幸被摩托车撞倒,脾脏破裂、左小腿骨折,生命垂危。

    没过多久,一篇《为了一位“雷锋车”手的生命》的报道在当地报纸刊登,消息惊动了连云港全城:满满一车的消防支队官兵赶到医院献血,相识和不相识的人都排队前来看望,病房的鲜花“从抢救室一直排到楼梯上”……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真没想到‘雷锋车’在港城人心中有这么重的分量。”康复后的郝芳萍,得知这一切后非常激动,“几代‘雷锋车’手的付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郝芳萍介绍,不知从何时起,汽车站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传统:每个新员工入职,第一个任务就是去拉一趟“雷锋车”;每年职工子女考上大学后,都要去体验拉“雷锋车”。这成了“与‘雷锋车’同行”活动的雏形。

    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郝芳萍明显感受到,汽车客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有好长一段时间,她不免为“雷锋车”的前途命运深深忧虑。不过她欣喜地看到,“雷锋车”组紧紧围绕“交通强国”战略,坚守初心,以为民服务为宗旨,先后推出车辆升级、流动售票、信息服务等新举措,不断提升群众出行“获得感”,持续放大价值传播、教育示范的引领作用。

    党的二十大代表、连云港市新浦汽车总站第五代“雷锋车”手权太琦说,现在“雷锋车”的重要任务是,传播雷锋精神,弘扬社会正能量,“让雷锋精神在全社会遍地开花”。

    如今,走进新时代的“雷锋车”组正以其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让更多人看到:飘扬了60年的旗帜鲜艳如初。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实习生 陆地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3月07日 10 版

永不消逝的车辙
微心愿
“温暖的BaoBao”用户供稿TOP排行榜
大熊猫的异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