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3月3日,由共青团中央宣传部指导,中国青年报社、共青团清华大学委员会、中国青年杂志联合主办的“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理论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的部分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和专家学者从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时代意蕴等角度进行梳理和解读,青年典型代表现身说法讲述如何传承和发扬雷锋精神,高校学子的发言则提供了一个个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的鲜活样本,与会专家和优秀青年学子代表面对面的交流和讨论时时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本期《大思政》特刊特摘登研讨会精彩发言,与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朋友们分享。
——————————
为什么说雷锋精神是永恒的
叶小文
雷锋精神是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3月6日指出,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2014年3月11日又说,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为什么说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我认为,至少有两点。
第一,人民大众的共同追求、共同价值是永恒的。雷锋精神正是承载着人民大众的共同追求、共同价值,体现着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这个共同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叫“仁者爱人”,毛泽东同志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叫“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
党的二十大报告,有一段站位极高的深刻阐述:“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雷锋精神的永恒价值,正体现于此。
第二,全人类的共同向往、共同价值是永恒的。雷锋精神正是体现着全人类的共同向往、共同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说,“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在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各国人民相知相亲相爱,是人类社会的一条主线,也是一条底线。雷锋精神贯穿着这条爱的主线,坚守着这条爱的底线。真善美在人类总是相通的,总是应该大力弘扬的。人类能构建命运共同体,就因为无论什么民族、什么文化、什么肤色,无论到了哪个世代,总要也总会延续“爱的故事”。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努力推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也是始终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仁者爱人”的伟大政党。
我当过多年的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记得曾与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丁光训大主教讨论过,要不要提倡基督教徒也学雷锋?我们的一致共识是:当然要。因为,雷锋精神体现了包括一切信教和不信教的人们都应该奉行的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贯穿着爱的主线、爱的底线。爱,在道德上叫人道,在哲学上叫共性,在品格上叫纯粹。只不过一般的爱心总要有一个躯壳,宗教也是众多的躯壳之一。但并不是所有的宗教和宗教徒都能做到这一点。相反,以宗教名义进行的战争、残杀,从来也没有休止过。既然我们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什么不去在人道主义之“爱”中寻求“共同”?一个心胸狭窄的灵魂,总是把不同视为对立,将差异变成仇敌;对于一个具有人类之爱的襟怀博大的精神来说,不同意味着多姿多彩,差异包含着统一与和谐。
这些道理,有点复杂,我正琢磨着怎么说清楚,不经意间看到现在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里一篇题为《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课文,简单生动地把雷锋精神,同人民群众乃至全人类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的永恒价值,说清楚了:
沿着长长的小溪,
寻找雷锋的足迹。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你在哪里?
小溪说,
昨天,他曾路过这里,
抱着迷路的孩子,
冒着蒙蒙的细雨。
瞧,那泥泞路上脚窝,
就是他留下的足迹。
顺着弯弯的小路,
寻找雷锋的足迹。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你在哪里?
小路说,
昨天,他曾路过这里,
背着年迈的大娘,
踏着路上的荆棘,
瞧,那花瓣上晶莹的露珠,
就是他洒下的汗滴。
乘着温暖的春风
我们四处寻觅。
啊,终于找到了——
哪里需要献出爱心,
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作者系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原副主任,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指导组副组长)
——————————
从课程一体化视角理解
“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
周增为
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教化了几代人,也极大地影响了学校课程的内容和形态,逐步形成了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学雷锋的实践模型与成长价值。
弘扬和践行雷锋精神,是学校的育人目标,也是课程内容。学校通过不同课程体系的交叉性知识和综合性实践的设计与实施,帮助学生系统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这其中,知识体系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实践是实现知识转化为情感与价值的决定性因素。转化为行动准则和更进一步的道德规范,这是雷锋精神的转化过程。具体而言,有3个深化过程:一是道德实践观的深化。学生从简单的提供帮助的做好事行动到形成理解他人立场,形成人际关系的深化,这是建立在自律基础上的道德观成熟。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意识到参与志愿服务,不仅仅是提供行动上的帮助与解决具体问题,而是能够理解真正的陪同是一种信任关系的构建,是在建立彼此托付的社会关系,这就超越一般意义的行为参与。二是实践能力的素养提升。这是建立在系统学习的转化基础上,成为一种专业的使命,如上海格致中学的学生在街头用心肺复苏的专业方法,救活突发疾病后昏迷的老人。这充分体现了学校的课程体系是帮助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支持,学雷锋是帮助学生构建从自律到自觉的支持基础,引导他们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奉献,这也是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三是对道德责任的深入理解,能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体现从自觉到自主的发展。处理比一般岗位工作更难更复杂的问题,是志愿服务的社会意义,也是道德意志的培养。学生通过积极的道德实践,进一步明确道德责任的范畴,形成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涵。这是奉献精神,也是创新精神。
在学校中,学雷锋是贯穿全学段的实践课程,需要整体设计、分层转化,最终落实到学生的具体行动中。从大中小一体的成长要求看,学雷锋的实践课程设计应反映三种关系:实践内容与知识学习的关系,实践参与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实践过程与学生成长的关系。
实践内容与知识学习互为生成与深化的关系。学校开展的各类学雷锋实践活动,与各类学科知识的应用紧密关联。实践参与者对于服务对象的帮助付出、关怀救助,是一种建立在无私基础上的奉献精神。但两者并非输入与输出的单维度关系,而是建立在互相尊重基础上的支持与共进的关系。学生成长是实践活动的目标。学生成长包括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情感价值以及认知能力等多方面核心素养的提升,实践过程帮助个体从适应性目标走向独立性目标,是接受启蒙到理解自律,再到追求自觉的过程,这是学生一体化成长的要求。不同的实践内容和过程,在不同学段应有不同的设计和实践。
【作者系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组副组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党委书记】
——————————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找寻青春的意义
廉思
雷锋以自己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感人肺腑地回答了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无法回避的心灵课题:“人为什么活着,为谁活着,怎样活着才更有意义”——这个带有根本性、终极性的人生命题。雷锋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这些问题的回答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并始终笃行之。如此,雷锋精神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走向了永恒。从这个意义上讲,向雷锋学什么,就是要学习他融于日常生活的道德实践,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重要指示中所强调的“让学雷锋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风,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的意义所在。
日常生活是人的生存的基本,我们如果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生存的意义,那么其他所有的实在领域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日常生活的意义是人生最基本的意义,也是最重要的意义,苏格拉底早就提醒我们“未经反思的生活不值得活”。
雷锋精神从现实层面,肯定了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强调了日常生活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雷锋精神将人的存在问题重新拉回到现实的层面,在实际生活中来探讨精神性价值与意义。无论是“坚决听党话,一辈子跟党走”的忠诚意识,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傻子”精神,抑或是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以及在岗位上发光发热的“螺丝钉”精神,等等,在雷锋这里,都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鲜活的实践,已经融入他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去,雷锋精神也由此体现于每一代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当今时代,人们的选择空间更大、眼界更为开阔、流动更加便捷,这是一个愈发“自我”的时代。但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一些人开始质疑奋斗的意义:越奋斗越卷,这样的奋斗有意义吗?
雷锋说,“我觉得要使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可见,虽然奋斗和内卷从外在表现上一时很难区分,好像都很“努力”,但如果从雷锋精神的角度去思考,就可以发现两者其实有本质不同:“奋斗”并非没有竞争性而是消除了对抗性,奋斗的动力不仅是个人成就还包含了共同利益。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个体再努力所能作出的成就终归也是有限的,只有超越了个体的物质动因和阶层跃升,进入到为人民、为国家的新境界,才能延展个体努力的价值,突破“内卷”,走向“奋斗”。这也验证了马克思所说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雷锋精神彰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所蕴含的真理力量、道德力量、实践力量、人格力量、情感力量,为新时代青年提供了一种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并且可学习、可效仿、可践行的日常生活范式。
源于生活,理解生活,创造生活,回归生活,是一种意识形态能够成为主流、被社会大众普遍接受的必要条件。雷锋精神60年来长盛不衰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尊重日常生活的本体地位,使理性抽象的意识形态走入感性具体的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之中,就能最大化地发挥出精神融聚作用、道德教化功能和思想引领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倡导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这方面,雷锋精神无疑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
雷锋精神通过给我们的日常生活意义赋值,引导激发个体通过自觉的活动追求“非日常”的价值实现,所以我们说雷锋“既平凡又伟大”。雷锋属于任何时代,属于中国和世界,属于所有热爱生活、热爱真理、热爱美好、热爱生命、向往崇高的青年人。他用朴实、坚毅、奉献为当代青年指出了这样一种人生方向:如何在看似“没有意义”的每一天让青春变得“更有意义”。
(作者系中央团校科研与智库工作部主任,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
——————————
让“螺丝钉精神”在强国之路上闪光
邹彬
我很小就跟着父亲来到建筑工地做砌匠,刚入行时是从小工做起的,跟在大人身后干着搬搬砖、提提灰桶的杂事。做了几天我就发现这个活儿谁都能做是不假,但想做好就需要思考怎么利用好每一块碎砖,怎么切出刚刚好的砖块等,物尽其用的同时节约砌砖师傅的时间。再小的活儿也要认真干,没过多久我就能砌墙了,吊线、铺浆、抹灰、找平等,一环扣一环,大部分人都能做,但我可能多了一份坚持,要把这件事做好、做到极致。只要砌得不美观,灰缝或大或小不均匀、砖面上都是水泥点子,就会推倒重砌,即使常被工友们笑“傻气”也不管,心里就是憋着一股劲儿。
后来,中建五局要选人参加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我被推荐进入到国家集训队备战,白天花大量时间反复砌筑-推倒-再砌,晚上就学习几何和图形知识,慢慢地,我对画图的尺寸误差缩小至一两毫米,也掌握了100多种辅助仪器的用法,我砌筑时一次成优的机率越来越大,也能够胜任更高水准的砌筑要求了,也因此获得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组优胜奖。
2020年9月,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基层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定理想信念,注重学习提升,矢志艰苦奋斗,从一点一滴做起,把小事当大事干,踏踏实实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好”,说的也正是“螺丝钉精神”和“工匠精神”。
我一直以雷锋同志为榜样,“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雷锋同志的这句话我深有感触。
作为一名代表广大农民工群体的全国人大代表,我清楚地知道推动农民工向建筑产业工人转型的重要性。为了帮助建筑产业的青年成长成才,我先后到北京、黑龙江、上海等地,就如何充分发挥建筑产业工人的积极性、创新性和创造力等进行调研,陆续提交相关建议10余份,为广大青年工友和建筑行业发声。这5年,我经过调研撰写提交的10多份建议都得到了相关部门的书面回复,有关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政策也越来越完善,看到农民工群体的工作生活保障越来越好,我感觉自己做的事很有价值。如2021年《关于加快培育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就从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等12个方面对加强建筑产业工人培育、提高建筑产业工人各方面待遇进行了明确。近年来,国家倡导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国家、省市、企业举办的技能比赛越来越多,广大工友有更多机会通过比赛参加培训。我参与指导湖南省直、常德、娄底等地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帮助两万多名建筑工人提升技能;成立“邹彬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教工友实用技能,成立“小砌匠创新工作室”,了解农民工群体心声、交流分享砌筑技能、发现问题深化调研。我现在正在学习新兴的建筑业务,包括城市更新、装配式建筑等。我把这些工作作为一项光荣且重大的使命任务在完成,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为更好地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而努力奋斗。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价值永恒,学习雷锋就要让“螺丝钉精神”在强国之路上闪光!
(作者系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中建五局职工)
——————————
雷锋精神与全人类共同价值
程美东
雷锋精神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雷锋精神仍经久不衰,甚至历久弥新。人们纪念雷锋,不仅是怀念集体主义时代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更是认同这位榜样超时空的示范意义。雷锋具体的节俭行为可能带有时代的痕迹,但崇高的精神风范,至今深入人心。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文化的延续和升华,是近代以来爱国主义情怀的具体展现,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想的鲜明写照,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有机环节。作为一种精神文明,雷锋精神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核心内容。雷锋精神不仅契合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而且滋养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雷锋精神中“信念的能量”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着眼点。雷锋的信念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对人类最美好社会的向往,那样的社会自然是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高度实现。雷锋精神为当前有限条件下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更好的指引。
雷锋精神中“进取的锐气”为全人类共同价值实践的成功提供了不竭动力。这种进取的锐气充分展示出现实社会成员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奋斗意志,如果全人类都以这样的态度、这样的意志致力于实现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就一定能够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并且切实地落实到实践中。
雷锋精神中的“大爱的胸怀”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形成的情感文化基础。雷锋在特定时代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爱表面看是阶级之爱、人民之爱、国家之爱,本质上是生命之爱、社会之爱、人类之爱,这种深沉广博之爱渗透在雷锋的骨子中,表现在他所有的言行中。这样的大爱当然不是无原则的泛滥,而是针对那些遵守真善美原则基础之上的社会群体。只有通过超越性的大爱,而不只是利益约束,才能超越个人情感,展现出对于全人类的博爱。共同价值需要全世界人民在大爱上形成共识,在涉及人类命运的问题上以大爱胸怀共同行动、共同呼应,由此全人类共同价值才能形成。这种大爱的理论框架如何建构、实践行动如何开展,雷锋的所作所为无疑从情感文化上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样板。
雷锋精神中的“忘我的精神”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现指明了活动取向。忘我是中国传统“公天下”政治理想的实现所提倡的一种个体修养的境界,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的血缘家族制社会结构中不可能真正实现,至多效忠于封建皇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队伍中,忘我、大公无私的忠诚精神已经成为革命队伍中的普遍要求,雷锋精神是这种忘我精神境界的集中代表。过去,这是物质困顿下革命英雄主义的崇高展现,而今,这种精神将大大促进特定范围人类高尚价值观的形成。全人类共同价值所提倡的和平、发展的社会秩序、生活生产水平,公平正义的政治伦理,民主自由的体制制度,没有忘我的精神境界无法实现这些目标。忘我的精神既可激发工作斗志,也可以克服可能存在的自私自利心理,最大化激发全社会成员的斗志,稀释人性中自私要素所带来的实质影响,使得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树立形成强大的精神支撑。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集体主义,即注重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坚持集体利益的崇高性。他提出了关于个人与集体关系的经典比喻——“一滴水和大海”。他在日记中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这种集体主义精神不仅指向以他本人为代表的那一时代的特殊行为,也会随着时代的变换而变换、时代的进步而进步。雷锋精神的其他要素在时代的发展中会被不断挖掘出鼓励后世集体的思想资源,让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到达更高的境界。
中华文化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亚洲和世界,给亚洲和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古代世界极其先进、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通过改革开放,通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在人类现代化建设上取得了辉煌成就,开创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丰富了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使得中国为世界现代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雷锋精神超越了时代、地域和民族的局限,是一种永恒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品质和精神风尚。在全人类价值共识形成的过程中,全世界很多国家、民族产生的一些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都起到了丰富和滋润的作用。雷锋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宗旨的集中和具体的体现,他对于美好共产主义信念的坚定,他对于民族、人民、人类的大爱的胸怀,他的无我忘我的境界对于人类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分歧、争斗的消除,对于推动全人类共识的形成,对于促进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不断完善,提供了直接的符号象征和实践参考。
据时任毛泽东同志秘书的林克回忆,毛主席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指出学雷锋的方向,“学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件好事,也不是学他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雷锋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当然,学习雷锋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讲求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不但普通干部、群众学习雷锋,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才能形成好风气。”雷锋精神不仅道德崇高,而且实践过程简单朴实,可以融入日常,化为经常。这样的精神应当成为全人类价值的内容,成为全人类价值实践共同的模范。
雷锋精神属于中国,属于中国共产党,属于中国人民,也属于世界人民!雷锋精神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和未来!新时代,我们要让雷锋精神不仅继续光耀中华,也一定要让之传播世界,使之光耀全人类共同价值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
(作者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共党史研究中心主任)
——————————
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
肖贵清
雷锋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重要指示:“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站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论述,深刻领悟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雷锋精神是激励感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发向上、忘我奉献的精神源泉。60年来,学雷锋活动蓬勃开展、持续深入,雷锋精神广为弘扬、赓续传承。当一批批雷锋式英雄模范不断涌现,“雷锋”早已不只是一个英雄的名字,更化作一个群像、一种象征,感召着一代代人忠诚于党、奉献祖国、服务人民。
第二,雷锋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是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雷锋精神既属于雷锋同志生活战斗的那个时代,更属于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征程。雷锋同志尽管只有22年的生命长度,雷锋精神却延展出丰富的精神维度,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第三,雷锋精神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越是接近目标,越是要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越是要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大力传承弘扬雷锋精神,就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更为昂扬、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系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
雷锋精神与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贺祖斌
雷锋精神对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具有榜样力量。
有理想,传承雷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雷锋用无私奉献的一生践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坚定地听党话、跟党走,不计名利,以饱满的热情献身于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将短暂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其崇高的家国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踔厉奋发。新时代大学生是“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度参与者和推动者,要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怀,努力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敢担当,传承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雷锋在其短暂的22岁的生命中,用一件件平凡小事铸就了不平凡的人生,书写了忘我奉献的高尚品质,“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等耳熟能详的雷锋故事生动诠释了其“向善”的崇高人生价值追求,至今仍是值得当代大学生传扬的宝贵精神财富。当下,文化多元化对大学生价值观造成全方位冲击,迫切需要服务人民、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价值回归。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更应成为践行雷锋奉献精神的主力军,将“向善”品格内化于心,实践于常,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甘于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做敢担当的新时代好青年,争当新时代的“活雷锋”。
能吃苦,传承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是雷锋一生的光辉写照,照亮了无数中国青年的成长之路。新时代大学生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同时也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引致的思想困惑,如网络与社交媒体上充斥着“躺平”“摆烂”等高频词,为青年贴上盲目攀比、躺平啃老、奢侈浪费等负面标签,这些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细致地教育和引导。新时代大学生要主动传承雷锋的创新创业精神,破除狭隘的功利主义世界观,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认真学习,潜心钻研,练就过硬本领;直面困难和挑战,锤炼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奋进意志;艰苦奋斗,创新进取,勇担社会责任,做能吃苦的新时代好青年,以青春之我壮大青春中国。
肯奋斗,传承雷锋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是雷锋的敬业态度。新时代大学生要发扬“螺丝钉”的“挤”劲和“钻”劲,对待学习刻苦认真,潜心钻研;对待工作爱岗敬业,全身心投入,用实际行动交出青春的完美答卷,争当推动社会进步的生力军,争当新时代的“最美奋斗者”。
新时代大学生要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在深刻把握雷锋精神时代内涵中坚定理想信念,在积极投身学雷锋活动中找准责任与担当,在深切感悟雷锋故事的榜样力量中提升品德修为,把自觉弘扬和践行雷锋精神成效转化为学习动力和爱国行动,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
健全法律制度 保障志愿服务
郭冉
“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六十周年”座谈会所传达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指出:“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更好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志愿服务保障和支持,不断发展壮大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加强志愿服务保障和支持的关键是制度建设,志愿服务立法工作是制度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考虑到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应当充分考虑将志愿服务工作予以立法保障。
将《志愿服务条例》升格为《志愿服务法》。现行志愿服务条例囿于其行政法规的权限和地位,只是一个框架性、指导性、原则性的规范,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局限于行政机关与行政机关、行政机关与社会组织、行政机关与个人的关系上,难以满足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所需,特别是志愿服务工作系统性、操作性、实用性的需求。通过立法推动志愿服务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系统化发展的道路,不仅符合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求,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也有重要助力作用。
推动志愿服务事业领导协调机制逐级落实。中央层级已经明确了志愿服务事业领导和协调机制。要在各级顺利打通教育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制定《志愿服务法》,能够规范各级党委政府志愿服务事业的领导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优势,打通部门之间壁垒,形成志愿服务发展的合力。
通过立法明晰志愿者、志愿组织的责权关系。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序开展必须充分保障志愿者的权利,明确志愿服务活动中建立志愿组织的责任和权利,坚持“谁使用、谁负责”的基本原则。应通过法定的严格前置程序规范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管理制度与标准化流程,为志愿者、志愿组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充分保障。
将评估褒奖惩戒机制纳入志愿服务立法范畴。我国目前也有志愿者、志愿组织的奖励,但其社会影响力还远远不够,部分地方政府在奖励方面的设立还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应当通过立法明确志愿服务的评估褒奖机制,并扩大志愿服务惩戒机制的范围,进一步明确文明办、民政、工商、公安、司法等部门的职责。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中国志愿服务研究》编辑部主任,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
雷锋精神的历史意蕴和时代价值
倪邦文
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雷锋精神之所以具有永恒价值,是因为它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彰显着崭新的道德文明形态,孕育着持久的时代价值内涵。
雷锋精神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红色文化。雷锋精神熔铸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既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与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文化一脉相承,可以说是两种文化相融合的结晶。一方面,雷锋精神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体现出天下为公、精忠报国、助人为乐、勤俭节约、修己慎独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呈现出中华民族的“形”和“魂”。雷锋的一生,不以善小而不为,体现了他平凡中的伟大,体现了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雷锋精神中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服务人民、无私奉献、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等方面的内涵,与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文化、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精神一脉相承。雷锋精神既是党的滋养的成果,也丰富了党的精神血脉。
雷锋精神体现了崭新的道德文明形态。雷锋的童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给雷锋带来了极大的精神振奋,他将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涤荡着旧社会的一切污泥浊水,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文明形态的出现。雷锋身上所展现出来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创业精神,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崭新的社会风貌的体现。雷锋精神是顺应时代发展,体现时代风貌的精神,是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崭新的道德文明形态。
雷锋精神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雷锋虽然生活在特定的年代,但雷锋精神超越时间、空间,成为一代代中国人普遍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动力,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首先,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雷锋在日记中写道:“我要坚决听党的话,一辈子跟着党走……永生为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是雷锋精神得以代代相传的灵魂所在。弘扬雷锋精神,根本上就是要传承信仰的力量。其次,有助于践行党的宗旨。雷锋说:“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雷锋精神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不同时代的表现形式或有不同,但都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质和核心。雷锋精神彰显和诠释了党的性质宗旨,践行着党的初心使命。第三,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管是坚定的理想信念,还是执著的奉献、敬业、创新、创业的精神,都是新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力量。弘扬雷锋精神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高度契合。第四,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雷锋精神与人类文明发展中对真善美的共同价值追求是相通的,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传播优势。弘扬雷锋精神,推动雷锋精神走向世界,有助于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走在弘扬雷锋精神的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弘扬雷锋精神作出指示,强调“雷锋精神,人人可学”“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广大青年要将学习弘扬雷锋精神,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相结合,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相结合,同学习党领导中国青年运动的光辉历程相结合,着重感悟“雷锋”们身上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听党话、跟党走;着重感悟“积小善为大善”的道德品质,多做实事好事;着重感悟“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敬业精神,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担当作为,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贡献。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
——————————
青春无悔学雷锋 岗位创新立新功
方文墨
小时候我就希望能成为像雷锋一样的人,学习他“向上”的人生姿态。经过不懈努力,我由一名学徒成长为钳工高技能人才,凭借的就是刻苦学习、锐意进取、忠于职守、敬业奉献的“雷锋精神”。
2003年参加工作至今,20年来,我坚定“航空报国”初心,笃行“航空强国”使命,一直在航空装备制造一线工作。我出生在辽宁一个三代航空工业工人世家,15岁初中毕业后没有考高中上大学,而是靠着比较优异的成绩进入沈飞技校学习。2003年,19岁的我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从沈飞技校毕业,那一刻起,我就暗下决心:要成为全国最好的钳工,报效祖国母亲!也正是凭借着像雷锋一样的“钉子精神”,充实理论知识、苦练技能,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数千万元。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经验,先后攻克了多项航空产品制造的行业难题。
钳工俗称机械工人中的万能工,当好钳工光靠体力不行,需要时时动脑筋琢磨。我先后多次参与新机研制生产任务,我带领的攻坚团队解决了一直困扰航空生产制造业的手工高精度加工难题,并以我的名字命名了行业机械加工的“文墨精度”,从根本上实现了航空产品生产的优质高效,为新型战机的生产研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一个人做得很优秀不少见,一个集体中每个人都很优秀才难得。2012年年初,以“方文墨钳工班”成员为班底的“方文墨技能大师工作室”组建成立,我不仅把多年总结的技术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出去,也把终身学习的理念传递了下去,徒弟中有3人分别取得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装配钳工、工具钳工和模具工组冠军和金奖的好成绩。方文墨团队成员中另有多人次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21人次获得省市冠军。把高技能的接力棒从80后向90后、00后成功传递。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
2022年我作为第一批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队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深刻感受到了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与殷切期望。收到的回信不仅令我们12名给总书记写信的“罗阳青年突击队”队员代表深受鼓舞,也使全体青年备受鼓舞。
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成立十年来,有37万人次参与其中。我们奋勇拼搏的十年,也是中国航空事业勇攀科技高峰、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十年,我们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就是想汇报一下这十年来“罗阳青年突击队”参与其中、奋斗其中、奉献其中的历程及收获,我们“罗阳青年突击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航空报国,忘我奉献,我想这就是新时代最美的“雷锋故事”!
【作者系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钳工、首席技能专家、全国青联副主席】
——————————
雷锋精神再探究:内涵、价值与传承
胡献忠
在开展学雷锋活动颇具中国文化意义的甲子轮回之年、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重新审视雷锋精神的内涵实质、当代价值与传承路径,感受那种超越世俗、贯通时空的历史穿透力,或许能够领悟出更多精神永恒的启示和意义。
全面把握雷锋精神的形成过程和内涵实质。雷锋的一生是短暂而闪光的,他立足平凡岗位,逐渐塑造出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业务素质过硬、一贯坚持做好事的平民英雄形象。2012年2月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弘扬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弘扬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弘扬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弘扬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弘扬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可以说,成长于特定经济社会环境中的雷锋,由于具体历史个体折射出普遍的人文精神,因而成为跨越时代的人人可学、人人可做的标兵楷模。哪里需要爱心,哪里就有扶困济弱的雷锋;哪里需要进取,哪里就有岗位建功的雷锋。
深刻理解雷锋精神对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价值。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句引用最多的雷锋格言,阐释了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真善美的纯粹追求,书写了世间大爱的胸怀与担当,集中反映了雷锋精神的核心与实质。因此,弘扬雷锋精神有利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守正创新,有利于推动革命文化要义在青少年群体中薪火相传,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市井坊间落地生根,有利于推动中华文明更加充满自信地走向世界。
放置于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宏大视野,可以洞悉出雷锋精神汇聚着丰富的现代性特征,又成为建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动力。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作为雷锋精神的核心要素,体现出一个现代公民应该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加理性的政治价值追求。奉献意识是雷锋精神的重要内容,对应的是现代人开放平和的心态、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情操,以及可依赖性和信任感,在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中得到认同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敬业操守作为雷锋精神的基础性要素,展现的是现代人所具有的强烈事业心和高度历史责任感,意志顽强,能在多种岗位上创造优异成绩。创新品质是雷锋精神中的源头活水,预示着现代人乐于接受未经历过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勇于改革、创新、竞争,勇于超越他人和自我,追求卓越的目标。创业胆识是雷锋精神中的必备要件,这就是懂得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的道理,强调不畏艰险,矢志奋斗,克服恶劣环境和不利条件带来的种种阻碍,达成预期目标。
努力探索新时代传承弘扬雷锋精神的有效路径。新时代是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民族复兴的时代,更是文化自信的时代、创造新文明的时代,我们要用雷锋精神最大限度地激活广大青年内心深处的正能量,这应当是适时有效的理性选择。
第一,当代青年要深刻领会雷锋的“方向盘论”,把握好人生航程的正确方向。雷锋认为:“毛主席著作好比粮食和武器,好比汽车上的方向盘。人不吃饭不行,打仗没有武器不行,开车没有方向盘不行。干革命不学习毛主席著作不行。”这一观点的实质,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塑造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解决了目标问题、方向问题,就定准了青年人在学习、成长、进步过程中的精神坐标,就会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强化政治认同、身份认同、文化认同。
第二,切实做好雷锋精神与志愿行动的有机融合。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青年志愿精神的核心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两者具有明显的共同点。在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轨的过程中,从学雷锋到志愿行动的延展,实现了服务形态由个体转向群体、由自发转向组织、由随机转向专业的现代转型。雷锋精神引领志愿行动,志愿行动拓展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正是在青年志愿行动中常释常新的。
第三,把雷锋精神融入生活日常、化为青年经常。承载着强国使命的新时代青年,自当用雷锋精神陶冶情操、锤炼修为,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秉承“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良知,以“积跬步”“致千里”的韧劲,突破日常事务的熟识性与零散性迷雾,架接起通往道德修为的永恒性形而上价值。
【作者系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馆长】
——————————
志愿伦理与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
黄晓星
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60年来学雷锋取得的成效,肯定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为我国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雷锋精神是我国志愿服务的伦理基础。无私奉献是雷锋精神的体现,志愿服务强调对他人的奉献,雷锋精神中的忠诚担当体现了我国志愿服务的不同。雷锋精神与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使志愿服务精神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组成部分。从内容上讲,志愿服务回应不同群体的需求,尤其是一老一小、一困一残等相关群体;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回应社区存在的难点问题;志愿服务在活跃社区文化等方面也起着较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寄予殷切期待,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
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求高度融入党和国家的战略之中。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科教兴国、健康中国等都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安排,在这些安排中随处可见志愿者的身影。在新时代,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发展要更加体现为能否回应党和国家的需要,将志愿服务中的青年志愿者融入党和国家的战略之中,如“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就是在服务中与国家、社会同呼吸、共命运。
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志愿服务必须制度化。2014年,中央文明委印发《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强调志愿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是加强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我国《志愿服务条例》等相关法规从根本上保障了志愿精神的发扬、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等,制度化是推动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促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基础。同时,信息技术的引入也推动志愿服务进一步制度化,如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广东i志愿、广州公益时间银行等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在志愿者登记、积分、兑换上都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志愿服务的专业化。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首先要对需求进行分类,以专业化提升服务的效能。2021年7月,笔者在宁波慈溪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进行调研,该中心是志愿服务专业化的一种类型,基于原有企事业单位以及自身的专业技术,对社区居民进行志愿服务。钱海军是慈溪市供电公司普通员工,1992年参加工作,从1999年开始为社区居民免费提供电力维修服务,后续依托国家电网,成立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完成了“千户万灯”贫困户室内照明线路改造项目等具有较强专业性的项目。
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志愿服务的普及化。志愿精神的普及化营造友爱、互助的社区氛围,将每个人联系在一起,每个人都能够做志愿者,并且从身边开始做起。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居民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能够逐步关注到社区的变化,跟社会保持较好的联系。
志愿服务作为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在新时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志愿服务就像连接器一样,将人民联结在一起,将不同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联结在一起。在新时代,我们更需要雷锋精神,需要志愿者投身于伟大的事业,开拓进取,获取新的胜利。
(作者系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
——————————
新时代青年如何学习雷锋精神
张润枝
雷锋精神是当代中国的精神标识,新时代青年应该怎样学习雷锋精神呢?
要深刻领会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一是理解雷锋精神的丰富性,包含了在思想上坚定的理想信念、在价值观念上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在遇到艰难时的坚强意志等,雷锋同志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呈现出的大爱无私,就是因为背后有一个非常丰富的精神世界。当代青年学习雷锋,不仅要体现在行动上,更需要学习、把握其深层次逻辑,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二是要理解雷锋精神的永恒性、时代性和民族性。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有着永恒的精神感召力;雷锋精神也是时代的,反映了时代的需求,回应了时代的问题;雷锋精神更是民族的,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和精神特质。
要把学习雷锋精神与新时代青年的成才目标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成长成才,殷切期望广大青年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再次对青年提出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要求。新时代青年要以此为目标,胸怀国之大者,增长本领,丰富精神,认识时代,努力奋斗。学习雷锋同志的光辉事迹,学习雷锋精神,能够为青年人的成长成才提供坚实的精神力量。
要把学习雷锋精神与反思自己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困惑结合起来。如何破解当前青年在社会快速发展中面临的压力和焦灼,关键在于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超越现实的琐碎去寻求更高远的精神目标,这就需要我们从雷锋精神中汲取力量,建设一个丰盈的精神世界。
要把学习雷锋精神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结合起来。雷锋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雷锋精神需要融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整体学、深入学、系统学。要体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坚守,对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为人民至上价值标准的坚持;还要体现为对党团各级组织的依托,在组织的氛围中锻炼成长;更要体现为实践性的锻造,在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涵养精神意志,提升精神素养。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