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17年军旅生涯,侯国领身上最不缺的就是伤疤。
褐色疤痕爬满了侯国领的小腿,这是训练中一次次跨越障碍物时擦伤留下的;2013年一次训练中,他从山上摔下,撞在突击车的尖锐处,背部留下一道十几厘米的横向伤疤;在他晒得一年比一年黝黑的脸上,一条4厘米的疤痕清晰可见,这是2014年在一次跳伞训练中留下的。
侯国领被称为特战“兵王”,自2004年入伍以来,他先后5次参加国际军事比武,在国际赛场上个人夺得14枚金牌,先后被表彰为国际特种兵竞赛先进个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优秀侦察指挥员、全军备战标兵个人,荣获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荣立一等功2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6次。
“他不喜欢躺在功劳簿上,他是一个活在训练场上的人。”第82集团军某特战旅一营小队长郭雪刚这样评价自己的营长侯国领。
该营战士尼日政勇忘不了,一次地面匍匐训练中,为他们亲自做示范的侯国领13秒内在50厘米高的铁丝网下匍匐前进25米,由于速度很快,手、脚和膝盖都磨出了血,“当兵打仗是天经地义的事,破点皮算什么。”侯国领毫不在意地对他们说,“对军人来说,伤疤就是军功章。”
血性军人
2009年,侯国领被选入第十三届“安德鲁·波依德”国际特种兵比武竞赛的中国代表队。这是我军首次组队与美、英等8个北约成员国的13支代表队同场竞技,课目难度极高。
比赛前的集训中,侯国领吃尽了苦头。集训队员们一天之内经常要进行10公里越野、射击、投弹、抢运伤员、攀登、15公里越野爬山等多个课目,侯国领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他靠精神意志支撑着,“我一定要出去代表我们国家的特种兵与外军一决高下。”
竞赛中,各种突发情况不断。因为天气原因,直升机侧门超低空跳伞课目突然将跳伞高度由400米改为350米,滞空时间缩短到6-7秒,留给处理特情的时间极少。参加比武的队员一旦没有在150米处成功开伞,将会有巨大安全风险。
飞机上,外军裁判员问侯国领:“要不要跳?可以选择不跳。”“这等于未经演练直接上战场,说不怕是假的。”侯国领回忆说,但他当时想的是,“必须要跳,一定要让五星红旗在国际赛场上高高飘扬。”机门打开后,他按照规定动作一跃而下,风在他耳边呼啸,他兴奋得差点叫出声。
在侯国领看来,这就是军人的血性。“作为一名军人,必须要有骨气、有霸气、有杀气,不畏惧任何困难、任何敌人。”
2013年的一次全军比武中,侯国领带领10人小队进行40公里负重定向越野。官兵们每人携带30公斤重的战斗装备,途中没有饮食保障。在苍茫的大草原上,时而烈日暴晒,时而大雨如注。
侯国领的衣服装具都被淋湿,跑到20公里时,腿开始不停地抽筋。跑到30公里时,侯国领又突然冒出鼻血。裁判员让他在救护车处停下治疗,他手捂着鼻子,任由血从指缝中流出,也没有停下脚步,“停下就意味着落后,为了军人的荣誉和信念,军人倒下的时候也要朝着冲锋的方向。”
侯国领常说,没有人是天生的特种兵。他喜欢电视剧《士兵突击》,觉得它真实呈现了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兵王的过程,彰显了军人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侯国领觉得自己的从军经历就像一部《士兵突击》。
刚入伍时,侦察兵和特种兵基础攀登课目中的10米爬绳上对侯国领是个难题。他当时的爬绳成绩在20-30秒之间,虽然能及格,但和一些老兵10秒左右的成绩相距甚远。
他开始训练抠墙角定型,提高五指的抓力和小臂肌群持久力。他考虑到,“上战场的话,不能随时都能戴上手套”,于是大胆摘掉手套训练。失去了手套保护,下滑时粗糙的绳子把他的手磨破,直到把手心磨出了一层厚茧。这层“隐形手套”让侯国领在爬绳过程中出现失误、从绳子顶端滑落时感觉不到疼痛,只能闻到手和绳子高速摩擦产生的糊味。侯国领该项成绩快速进步。
尼日政勇被侯国领的故事感染,也忍受着手心被磨烂的疼痛把手掌磨出了老茧,迅速提高了10米爬绳上的成绩。“当兵打仗是天经地义的事,怎么能破点皮的苦都吃不了。”尼日政勇在侯国领带领下快速成长。
侯国领要求战士们把每次训练和比武都当作实战。“我们锻炼的不是体育生,是战斗员。” 他说。2020年的一次比武中,山地攀爬课目在大雨中进行,山地湿滑,训练用的绳子也被浸湿,尼日政勇对侯国领说,情况特殊,40秒之内应该完成不了任务。侯国领告诉他:“雨天就是特种兵最应适应的训练环境。”
侯国领对战士的要求非常严格,当连长时,武装越野训练要10公里起步,40米山地攀登不能超过50秒,5公里武装泅渡2小时15分才算及格,60米空中牵引横越1分钟内完不成不准下来。
尼日政勇刚下营队时5发子弹射击成绩为44环,他认为已经是不错的水平,但侯国领对他说,“在实战中,要是一枪不能致命,打这个枪毫无意义,必须要打50环。”在这样的激励下,尼日政勇的射击成绩如今稳定在48-50环之间。
神枪手
侯国领常说,作为特种兵,光有血性是不够的,还要警惕、敏锐,拥有独立思考能力。他常告诉战士们,最大的威胁并不来自于你能看到的事物,而来自于你看不到的。
在特种作战比武赛场上,比赛条件和规则常常临场变化,极其考验官兵们的临机反应能力。
在运动目标射击课目训练中,目标靶一般以每秒钟3米的速度移动,但走上国际赛场,侯国领发现移动目标的运动速度突然变为每秒钟7-8米;在狩猎狙击课目中,过去训练中经常是设置钢板靶或纸板靶,没想到,比赛时丛林中突然立起人形机器人靶子。这些机器人可以模仿人做动作,时走时停,还能躲避子弹。
2016年,侯国领远赴澳大利亚参加陆军轻武器射击大赛,他在7个比赛课目中一举拿下2金2银1铜。
其中,那场探距射击竞赛最为惊险。比赛在原始森林中举行,在茂密的植被中,选手要及时发现前方突然出现的靶子,在1分钟内完成探距、击发。比赛共要完成10个目标的射击。
比赛前,裁判向选手宣布,目标靶射击距离为50-1000米。然而侯国领发现前几位选手都未命中最远距离的目标,结合现场情况,他判断最远目标距离已超过1000米。但是,现场提供的枪支有效射程是800米,瞄准镜标尺的最远测量距离只有1000米。侯国领果断用标尺未分化的空白处进行射击测量,创下了中国狙击手在国际赛场上的狙击最远目标纪录——1128米。
常常有人问侯国领,“你对战术战法了解这么透彻,是不是花了很多时间读书。”侯国领说,“我喜欢观察学习,但更注重思考和总结。”
军用手枪使用说明对有效射程有规定,但侯国领通过琢磨子弹飞行规律,能够用手枪命中有效射程外、甚至是有效射程两倍开外的目标,“所有书里都找不到这样的介绍,就是靠不断实践和总结来实现的。”他说。
营队配发新武器时,侯国领发现战士们在射击时普遍存在惯性偏左的问题。他通过研究发现,人食指的肌肉群在扣动扳机的一瞬间,从承力最大的肌肉群变成承力最小的,这推动了枪支向一侧偏移,却不易察觉。他把这一点向战士们讲解后,射击方位偏左的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铁汉柔情
房间突入反恐实弹射击课目中,4名突击队员要破门进入约60平方米的房间,在7秒钟内从桌子、柜子等障碍物遮挡下找到10个钢板人形靶,由于射击距离近,钢板靶常会产生跳弹伤人,子弹反弹方向也难以控制。后方战士需要绕过前方战士进行“超越射击”,存在误伤风险,默契和配合需要做到极致。
在这一课目中,侯国领深刻体会到,“我没法看懂你,就不好引导你”,他要求自己针对每名战士的特点因材施教,努力读懂“每个人心里在想什么”,因此花了大量时间和战士们谈心交流。
“只要去训练场,经常都能看见侯营长。”战士郭雪刚说。有一次,他深夜2点多在连队巡查时,看到侯国领还没休息,在营区里四处巡逻,和岗哨里执勤的战士谈心。
侯国领和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的时间远超陪伴家人的时间。侯国领的女儿5岁了,3年前一次回家探亲,女儿把他拉到小朋友们面前说:“这是我爸爸,我也有爸爸。”听到这样的话,侯国领忍不住心酸地落泪了。
尼日政勇说,侯国领把营队每个人都当作“亲兄弟”,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名战士。一次比武训练中,尼日政勇手腕骨裂,但他强忍着疼痛要继续比赛,“不能少了我一个”。侯国领看着他,眼睛里泛出泪光。战士杨晓敏说,一次跳伞训练中,叠伞时侯国领发现她脚踝露出一截,于是找到她的班长提醒,“天这么冷,战士为什么不穿秋裤?”
郭雪刚觉得,侯国领应该也有累的时候,只是他总是以最饱满的状态面对官兵们。侯国领总是把坚强的一面留给战友,很多人问他,在40公里越野时为什么总要领跑,不和队友一起跑。侯国领说,“是因为跑在最前面,如果累哭了,别人看不见”。
侯国领的妻子总会和孩子说,“爸爸虽然不能回家,但爸爸在保护着大家。”侯国领不善言辞,但有时看着万家灯火的场景,他会默默想,“有一天人民需要我们时,绝不能让人民失望”。
“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官兵,不渴望战争,也从不畏惧战争,我们刻苦训练,掉皮掉肉不掉泪,就是有一天需要用到我们的时候,用我必胜、不辱使命。”侯国领说。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郭玉洁 通讯员 田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