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一过,那些曾经充斥在新闻热榜上的有关殡葬业的话题沉了下去。殡葬行业总是在每年的清明节、中元节迎来一波关注。基于算法和节日性的选题,人们带着猎奇的眼光贡献了又一波流量。
在这些关注中,殡葬行业的年轻人提出的困惑、业内专家呼吁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应继续在一次次“看热闹”似的围观中被无视。
“因为需要特别处理,殡仪馆对特殊遗体的收费有时比正常的遗体多一些,在与家属商议时,做‘一条龙’的商家会怂恿家属跟我们闹矛盾。”一名在殡仪馆工作的年轻人接受中青报·中青网采访时说,家属误以为殡仪馆乱收费“发死人财”,有的还会动手打人,“这种情况经常发生,有大有小”。
“在不同的殡葬机构,虽然干的同一件事,差距很明显。”一位在殡葬行业工作两年的00后感觉“这个行业有点两极分化”,他一心想着拿编制,“拿不到编制,可能一辈子就会碌碌无为”。
“现在,很多从业者是00后,他们并不像以前的从业者,因为家庭贫困不得不干这行,他们是感兴趣才加入这行。”一位殡葬行业的管理者说,行业应该尽快跟上时代,完善包括心理健康支持在内的劳动者保护机制,加强生命文化教育,为年轻人营造好外部环境。
年轻人在殡葬领域从业,本质上是一份谋生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无异。他们也看到行业的不良竞争甚至是非法倾轧,也遭遇着保障机制不健全带来的有形和无形的伤害,也承受着当代年轻人共有的“卷”和“编制之困”……
好奇围观殡葬的人们,应该对这个特殊行业的问题投以更持续的关注。正如业内专家所说,“殡葬是重大民生福祉,相信通过更多关注一定会赢得更多支持”。
日前,有专家呼吁为生命教育“补上死亡教育这一课”,“死亡教育与临终关怀,是生命教育中不能回避的话题,也是世界性的教育课题”“直面死亡这个命题,生命教育才更完整”。
在古老又年轻的生命教育课题中,死亡从来不是“生命体征的终结”,古人称“死生亦大矣”,人的最后一程同样需要尊重,亲人朋友持续不断的哀思需要寄托。
殡葬从业者被称为“生命摆渡人”,他们在生命教育中承担着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环,这意味着现代生命教育不单是“把逝者火化、埋掉”那么简单,每一个仪式和追思都是对生者的一次抚慰和激励——让生者更有力量地活着,更坦然地面对生死离别。
由于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死观,以及掺杂着伴随神秘、恐惧而来的封建迷信说法,从业者们面临的误解和偏见并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行业监督管理部门,理应“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解决殡葬改革中的难题,破除长期以来体制机制的积弊,为新一代从业者创造风清气正、充满人文关怀的从业环境——毕竟当00后成为行业中坚时,我国已到了重度老龄化社会,这将给殡葬行业带来更大压力。尽快推进殡葬难题改革,也是为应对逝者高峰期到来做好准备。
耿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