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很迷茫,丙烯腈是化学品,我们与之为伍,但我们不惧怕,最后还干出了名堂。”
说这句话的是赖泽棋。2021年的7月,赖泽棋和30多名刚从国内多所高校化工类专业毕业的男生成了中国海油的一名员工。他们没有想到,一切基本要从头开始学起;也没想到,他们和前辈一起在这片空地上从无到有,建起了丙烯腈巨无霸生产线,创造了化工行业的两项国内新纪录。从入职培训到建设工地,从大学生到“化工人”,短短一年多时间,这群化工青年成了生产线上的“老手”。
今年25岁的赖泽棋毕业于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专业,到了东方市才知道,中国海油要开启首个丙烯腈项目,建设地点就位于东方市郊外海边的化工产业园区。
作为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三大合成材料的重要原料,丙烯腈在我国化工行业快速发展,目前国内已有近20个生产项目。中国海油开启首个丙烯腈项目,也意味着这家石油巨头开始布局精细化工产业。
在学校时,赖泽棋和新同事一样,仅约略知道丙烯腈的化学结构与应用,至于其生产的装置、流程、副产品等则一无所知。来了才知道,中国海油的这套丙烯腈生产线所投入的资金高达27亿多元,占地20多公顷,投产后年产丙烯腈超20万吨,是个名副其实的化工“巨无霸”。
就这样,赖泽棋和他的年轻同事一起,开始了与丙烯腈的“初相逢”。大家被派往全国各地不同的丙烯腈项目实习。
2022年3月前后,在各地结束了实习的化工青年先后回到东方市。此时,丙烯腈联合装置的建设已进入中后期。赖泽棋发现,培训后大家对丙烯腈心里有底了,掌握了如何制造,制造前期需要准备哪些东西,制造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参数。毕业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25岁的唐厚著说:“从进入工地开始到生产装置竣工,我们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共发现数千条施工问题,小到阀门的胶垫未拆,大到一些设备问题,细心、耐心、专业,缺一不可。”
丙烯腈项目的生产方案设计也一次次考验着这群稚嫩的化工青年。在两万多平方米的工地上,无数的装置需要设计检测、运行方案,在师傅们的引领下,一项项投入数不清精力的方案署上了他们的名字,用A4纸打印的方案资料汇编后摞起来有1米多高。
海南的夏天气温很高,管道内的蒸汽温度则高达380摄氏度,综合形成的工作环境时常超过50摄氏度。项目建设时期,需要经常爬到塔器里,通过直径60厘米的“人孔”进出。24岁、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的河南小伙李龙辉说:“闷热狭小的空间,里面黑乎乎的一片,膝盖、手肘擦伤都是经常的事。”24岁的满族小伙关博文介绍,他们检修的时候需要穿上重型防化服,整个设备加起来有40到50斤。
25岁的彭世槿毕业于海南师范大学化学专业,他在项目中负责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精制片区。该装置堪称化工界“最难”。200多摄氏度的酸在管道里,很容易造成管道穿孔,不仅如此,还要担心液体变成固态,堵住管道。“一旦堵住我们就要一根根管线去查。”彭世槿跟着老师傅学到了检修的窍门:摸到前面的管子有温度,摸到后面突然凉了,堵住的地方也就找到了。
为了鼓励这群化工青年,公司为丙烯腈生产线上的年轻人成立了青年先锋队,共计81人,他们平均年龄28岁,来自18个省份,占总人数的43%。
2023年2月18日,丙烯腈项目首次“开车”即成功。至此,中国海油的丙烯腈联合装置实现全流程贯通并顺利投产。小伙子们则和同事共同创造了国内丙烯腈项目建设工期最短、国内同类丙烯腈装置从中交到项目投产用时最短的两项新纪录。
中国海油富岛化工副总经理、丙烯腈试车现场总指挥、青年先锋队队长李剑光如此评价自己带出来的这批年轻人:丙烯腈项目是中海化学进军精细化工领域的重要开端,这些年轻人在中国海油的首个丙烯腈项目生产准备过程中不可或缺、作用重大。
杨玺人 胡正好 吕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任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