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的早上,本该休息的孙凯却异常忙碌。
这一天,他总是早早起床,赶到位于北京王府井附近的店里,做好一切准备,迎接一群特殊的顾客:几位年过60岁的老人。
孙凯是一名理发师,准确地说,他是一个理发店的店长。但他这个理发店却有点不一样,因为他总想干点“免费的活儿”:为有需要的人义务理发。
他和同事们为很多人免费理过发,社区老人、快递小哥、防疫工作人员、医护人员、边防战士……
这个从小听着“学习雷锋好榜样”长大的东北小伙儿,一直就想做点像“雷锋叔叔”做的那样的好事。虽然生活中也乐于助人,但他总觉得那跟“学雷锋”不一样。
直到他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
那是2020年的2月,北京新冠肺炎疫情正在蔓延,大家都不敢出家门,孙凯的店里也冷清了下来。2月21日这天下午,孙凯正准备闭店下班,电话铃响了。
“请问你们有免费理发吗?”接通电话后,对面传来这样的问话。
还没等孙凯反应过来,对方就解释道:“我是一名医生,听同事说咱们这边附近有理发店可以免费为医护人员理发,所以打电话问问。您这儿要没有就算了,抱歉打扰了!”
原来对方是协和医院抗疫一线的医生,他在闭环管理的状态下理发非常不便。而当时,这种情况在大多数医务人员身上都存在。
“我这里之前确实没有这个免费服务,不过现在可以有!”听对方说完,孙凯想都没想,就一口答应了下来。
据这位医生介绍,他们医院有三四千名医护工作者,还有将近200人正在援鄂,大家都在一线忙碌,回不了家,别说理发了,甚至连洗发都成了难事儿。
这让孙凯触动不已,他决定为这些英雄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孙凯辗转联系到了协和医院工会,先捐赠了200瓶洗发水。后来,他又从医生那里得知援鄂医疗队从武汉返京,医护人员们普遍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理发了,于是他和医院联系,申请“上门服务”。
“那个时候也不在乎会不会有感染的风险,就想着能用自己的技术为他们做点事。”孙凯说,他带着十几名理发师志愿者走进了闭环酒店为大家理发。
那一天,他们一直工作到了凌晨,连口水都没顾上喝。但是能让160多名医护工作者洗去风尘,容光焕发,孙凯和志愿者们觉得累并快乐着。
也是从那一次开始,孙凯成立了一支青年志愿者队伍——“梵珀匠人志愿服务队”。梵珀来自于他的店名“梵珀巴黎”,匠人是他对自己的定位,他也希望自己能有大国工匠的精神,以孜孜不倦的专业精神为这个社会服务。志愿者是一群青年理发师,开展着名为“巧丝筑爱”的志愿服务项目。
疫情3年来,孙凯带着志愿服务队走进医院、养老院、隔离酒店,还为冬奥会工作人员、快递小哥等开展了义务理发服务。不仅如此,他们还走上青藏高原,来到祖国南大门,为援藏人员、支边教师、戍边官兵提供服务,并为当地志愿者和部队战士进行美发技术培训,确保让这些“最可爱的人”可以得到“售后服务”。
在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他付出着,也被感动着。
孙凯和志愿者们每周都会抽出半天的时间,走进协和医院,为医生们义务理发。
“每次去医院,看到那些男医生,头发已经长到可以扎小辫了,心里就会肃然起敬。”孙凯说,医生普遍工作时间都比较长,有时候周末也得出诊,理发对他们来说是切切实实的需求。
而医生们身上的职业精神也感染着他,激励着他一直坚持把志愿服务做下去。
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一位护士跟他讲述的一位老医生的故事。这位医生几十年来每天夜里都会去医院查房,风雨无阻,从未停止。当被问到为什么要这么做时,这位医生只说了两个字“习惯”。
这让对面的护士很触动,把一件事做到成为习惯,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就是最好的职业精神。
这个故事同样也让孙凯深有感触。
“我希望我能把志愿服务这件事也做成习惯。”他说,要用指尖上这点技术给别人带去关爱。
刚刚过去的3月,在团北京市东城区委和理发店所在的东华门街道的支持下,孙凯在店里挂起了“学雷锋美发志愿服务站”的招牌,定期为60岁以上老人和快递外卖小哥等有需要的人群免费理发,常态化地开展便民志愿服务。
“我好像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一位阿姨在免费理发完之后,盯着镜子里的自己说,“感谢你们这些年轻人,让我觉得这个社会没忘了我们。”
那一刻,孙凯和店里的志愿者们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那是一种幸福感。
梵珀匠人志愿服务队成立3年来,已组织2000人次青年志愿者为1万人次义务理发,累计志愿服务时长5800小时,“巧丝筑爱”志愿服务项目获得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首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孙凯也被评为首都学雷锋最美志愿者。
他很高兴自己做的事能被看见,更让他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他们的志愿服务,参与到他们的志愿服务中来。
也有人问:不好好理发,搞什么志愿服务?
“用自己的技艺服务别人,我快乐!”孙凯这样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凤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