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春,你会想到什么,该如何诠释?是一段人生必然的历程,还是一次义无反顾的选择?或许,你还有很多潜藏心底的答案。
当青春遭遇战火硝烟,又该如何诠释,去镀染“家国有我”的使命底色。这正是电视剧《战火中的青春》在讲述、探讨和思考的主题。
4月23日,由共青团中央宣传部等单位联合摄制,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腾讯影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润禾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出品的青春励志革命历史剧《战火中的青春》在江苏卫视开播,引发追剧和讨论热潮。
该剧讲述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历史背景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一群热血师生辗转大半个中国,不畏枪林弹雨,不惧艰难困苦,坚定教书救国、读书报国的信念,历经重重考验,在炮火硝烟中传承文化血脉,在艰苦环境中追寻救国之道的故事。
该剧从程嘉树、林华珺、叶润名等青年学子视角展开,全景式呈现西南联大从南迁至北归9年办学的风雨历程。
让时光回溯,当“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呐喊响彻,面对山河零落、民族危亡,青年该如何选择?剧中的一群青年学子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我要上学,为的就是救亡图存,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改变这个国家。”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即使环境再恶劣,愿我们不要丧失生发的勇气。”
“用脚丈量过的每一寸土地,感受到中华文化遍布在国家的每一个角落,凝聚成更加强大的动力支撑我走下去。”
……
86年前,三校师生一路从北京、天津辗转奔波至云南昆明,书写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传奇,给出了自己教育救国的答案。80年后,一个团队决定将这段历史搬上荧幕,以“青春”为主题进行切入,艺术化地展现磅礴历史叙事下的青春使命。
电视剧《战火中的青春》总制片人张丽影对这段历史情有独钟,“我希望当下的青年通过这段历史的再现,建立一个穿越时空的对话空间,让前辈先贤的爱国热情感染今时的青年,让‘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精神鼓舞今时的青年。”
如何将一个宏大厚重的历史题材影视化?
张丽影说,为了最大程度还原西南联大历史,编剧、导演团队在创作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相关史料,例如西南联大的各种历史记录、人物传记、学术文章和人物专访等,并且先后多次到访西南联大博物馆,探寻关于西南联大的历史细节,力图全方位真实再现那个时代的风貌环境和西南联大师生的求索精神、爱国情怀。
“剧本的创作很是艰难,我们在参考了很多资料和真实人物的基础上,浓缩了西南联大诸多学生的特点,创造出符合当时情境的虚构人物。”张丽影说。
如果说,西南联大师生的南迁经历是一次“文化长征”,那么对于剧组而言,他们同样经历了一次“长征”。历时4个月,辗转北京、常州、无锡、湖州、上海、云南等地,拍摄场景1000多个,剧组完成了这场特殊的“巡礼”之行。
为了真实再现校园,剧组在昆明历时两个月搭建布景。“云南的阳光、植被和土地,都是其他地方无法替代的,美术设计部门按照西南联大旧址原比例还原,为演员和故事创造一个可以真实体验的氛围。”张丽影说。
在剧中,有一场戏是民主战士闻一多悼念李公朴。这场戏的拍摄地点选在了历史上闻一多曾进行最后一次讲演的至公堂。
在如今的云南大学至公堂,剧组工作人员近乎完全还原了当年的历史场景,包括挽联、遗像、黑纱和白花等。当演员们进入至公堂后,全场气氛忽变,这令张丽影等现场工作人恍若时光倒转。
这场戏,饰演闻一多的演员马跃将7分钟的台词一气呵成,气势如虹、声震殿堂,每句台词中都饱含着对敌人的批判和深厚的爱国热情,令在场演员和工作人员无不深感震撼和共鸣。
在剧中,青年演员王鹤棣饰演清华学子程嘉树这个人物角色。在看剧本的时候,剧中青年学子的爱国精神和求学热情就已深深感染着王鹤棣。
“那种情绪非常直接,拍戏的时候,我的年纪和他们相仿,看着国土沦丧时那种无力感,以及由此激发出的青年寻找救国之路的使命感,让我非常能够共情。”王鹤棣说。
正是直面了国家被侵略、学校被轰炸、同学失去生命的惨痛,剧中人物程嘉树下定决心将自身的命运与国家紧紧连在一起,与祖国共患难、同甘苦。
正如剧中梅贻琦校长对青年学子所寄语:“家国,是我们读书人血脉当中流淌了几千年的、最炙热的情感。而今,家国遭难,国之不存,家将焉附。所以今天的读书人,可以是班超,可以是辛弃疾,是文天祥。今天从联大走出来的,不仅仅是学子,还有战士。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在该剧艺术总监黄建新看来,“青年开始把自己的命运跟国家连在一起,跟未来连在一起,它就产生了一种精神力量。通过艺术的方法把这种精神传达出去,能够对今天的人有所启发,这个故事就有意义了。”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中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在剧中,心向延安的青年学子叶润名在日记中写下鲁迅先生的话激励自己,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也影响、感染着身边很多青年学子。
看过该剧,民主战士闻一多之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闻黎明评价道:“电视剧主题鲜明,从头至尾贯穿了西南联大的精神,用西南联大的精神来歌颂西南联大的历史。”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认为,“西南联大的精神一代代往下传,是现代中国一笔重要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我觉得能够用电视剧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让更多人了解和知道,这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
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主创团队希望此剧能启示、激励当下青年自强不息、奋发图强,传承一种“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家国情怀。
在剧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人的身上应该有两条命,一条是生命,一条是使命。”这是对那个时代爱国青年的最好注脚和写照,也鼓舞着当下新时代中国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谱写绚丽的人生华章。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川 实习生 刘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