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辽东腹地阴雨连绵。群山中,一场演练过后,满身泥水的官兵回到已经开启恒温模式的折叠式宿营箱房,官兵们脱掉湿漉漉的迷彩服,统一送到洗衣方舱进行清洗烘干。
不多时,战士刘志成就拿回了还留有烘干余温的迷彩作训服。“以往野外驻训,遇到连阴雨天衣服总是湿乎乎的,真没想到现在能随时清洗烘干衣服了,后勤保障有力,我们训练劲头也更足了。”刘志成说。
这是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某保障旅宿营保障营在野外利用新型基地化宿营保障系统,开展实战化保障演练的一个场景。
据了解,这个新系统主要由组合式方舱和充气帐篷组成。包括宿营(箱房)、餐饮、供水、供电、卫浴、污水垃圾处理、综合管理等功能模块,可在野外无依托条件下开设野战综合保障基地,为部队大规模集结、休整、轮换等提供功能齐全,较为持久的生活保障。
“宿营保障营作为军改后新域新质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之初由于缺少装备,怎么保障、保障什么?官兵们对担负任务缺少直观的认识。”该营宿营保障队队长于福刚说。
新装备的配发大大激发了官兵练兵备战的热情,但也给官兵掌握新技能带来了挑战。垃圾和污水处理一直是野外宿营的一个难题,以往的填埋、焚烧、直接排放等方式既污染环境,又容易暴露部队信息,还会造成疫病隐患。新的宿营保障系统中,垃圾、污水处理模块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中士陈炜原本是卫生员,根据任务需要兼任宿营保障系统中污水和垃圾处理模块操作员。一专多能的岗位需求倒逼他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一有时间他就拿着说明书研究装备性能和操作步骤,陈炜在厂家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很快就掌握了新装备的使用方法和一般故障排除技术。
在垃圾处理方舱,陈炜一个人就能完成垃圾处理任务,使用安装有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的设备,可对所有生活垃圾进行粉碎处理,每日可处理垃圾数吨,厨余垃圾处理设备则具备油水分离、干湿垃圾分离功能。在污水处理模块,整个营区产生的生活污水经过收集存储,在污水处理方舱进行净化后,实现了冲厕所等再循环再利用。
“这套设备集成化、自动化程度很高。”陈炜现场一边操作污水处理控制系统,一边介绍说。他是一名大学生士兵,入伍前学习机电一体化专业,如今在新装备的使用上已成为大家公认的行家里手。
淋浴方舱内,中士姜松岑正在使用即热式燃油加热器设备为官兵们准备洗澡水。“与淋浴车相比,这套基地化方舱洗浴设备热水供应更快更足,容纳人员更多,1小时就能保障几百人洗浴。”
饮食模块是构成这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演练现场,只见炊事员分别从冷藏和冷冻方舱内拿出食材,根据食谱进行备菜。在副食加工方舱内,6名炊事员有条不紊展开作业,两台大功率新式炒菜机器人设置好程序后自动炒菜,两口炖菜高压锅开始制作具有东北特色的杀猪菜,4个蒸箱同步进行蒸菜制作。
在另一边的主食加工方舱,包包子和做馒头机器人正在进行主食加工,米饭、馒头、包子等主食在8个蒸箱内依次完成主食制作。炊事班长蔡宝民说:“现在点点按钮就能完成炒菜和主食制作,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力,不要看我们人少,1小时保障上千人热食供应没有问题。”
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40分钟后,四菜一汤准备完毕,在能容纳上百人就餐的充气式餐厅帐篷内,忙碌了一天的官兵吃上了可口热食。据介绍,该型充气式餐厅帐篷可实现冬夏恒温功能,还可作为部队日常开展文体活动等场所使用。
吃完饭后,以往官兵们自己刷盘子刷碗的场景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由专业人员操作餐具清洗消毒机器来完成。不到20分钟,上百套餐具便清洗消毒完毕,生活厨余垃圾则被运送到垃圾处理方舱。
在实战化保障演练现场可以看到,洗漱方舱实现了实时热水供应,厕所方舱则具备冲水、取暖通风装置,由此产生的生活污水则由污水收集方舱进行净化处理,可以循环利用,“自动化、集成化、模块化的新型保障装备配备使用,大大提升了部队野外无依托条件下生活保障能力和质量”。
据该营营长赵见伟介绍,信息化是该新型宿营保障系统的一大特色。为加强野外自身安全管理和防卫能力,该系统在营区大门入口处安装了人脸识别装置,同时具备音强突变报警功能,可以有效防止除保障对象以外人员混入营区。
在值班方舱还可以看到,监视器上通过周界警戒系统可全天监控以蛇腹型铁丝网和防爆墙封围的营区内外情况,网络摄像机具备红外和自动识别跟踪预警功能,一旦发现动态入侵可实施追踪报警,便于处突小组处置突发事件,降低安全威胁。
此外,营区还配备有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可提供人装物感知、水电油资源预警、营区日常运行维护等管理功能,开设完成后宿营区域仅需8名管理人员就可保证各功能模块正常运转,保障几百人日常生活,大大提升保障效率,节约人力资源。
该旅领导介绍说,“我们开展实战化野外宿营保障演练,旨在检验新型基地化宿营保障系统在野外无依托条件下开设和提供野战化宿营保障能力,通过实保使新装备尽快形成保障力,让科技赋能来保障打赢。”
马玉强 张铁梁 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