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06月0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小人物的情感在历史的缝隙千年不渝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06月06日   03 版)

    《盛世欢歌》剧照。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头上戴帻,袒胸露腹,着裤赤足,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最近,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秦汉单元的明星文物——击鼓说唱俑,穿越2000年,“活”在国博的剧场上。

    在文物活化舞台剧《盛世欢歌》中,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们演绎的俳优,张口嬉笑、神态诙谐、形态逼真,带观众们仿佛穿越到2000年前的东汉,经历了一段那个时代黎民百姓的跌宕人生。

    我第一次看到击鼓说唱俑,是在小时候的流行读物——《故事会》的封面上。右上角那个滑稽可爱的陶俑小人,是这本擅长讲小人物故事的杂志唯一“代言人”。而第一次看到文物本尊,是在多年以后到北京上大学第一次参观国博,才知道原来这个小人有一个正式名字——击鼓说唱俑。

    击鼓说唱俑1957年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难怪《盛世欢歌》中的俳优说一口地道的四川方言。俳优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他们侍奉君主,以逗笑的方式为君主排遣无聊。到了汉代,俳优大致以调谑、滑稽、讽刺的表演为主,一般边击鼓边歌唱。四川地区出土了许多类似的击鼓说唱俑,说明在当时的蜀地,俳优说唱表演颇为流行——换言之,汉代有“嘻哈”。

    在“国宝”林立的“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击鼓说唱俑算不上一件“重器”:论体量,它仅高56厘米;论材质,它只是陶俑;论功能,它也无关“祀与戎”;论主人,都不知道主人是谁……但它就是从东汉笑到了今天。世界都从农业文明进入了数字文明,击鼓说唱俑依然拥有一席之地,甚至拥有属于自己的表情包。

    历史总是有两种口述者,风云际会的大人物和沉浮无定的小人物,前者为历史廓清了脉络与走向,而后者让我们相信,遥远的历史有血有肉。而且,我们都是小人物,是那个大多数,当看到历史上的小人物留下的痕迹,也更容易产生某种不为时空所改变的情感。

    湖北省博物馆藏有26万余件(套)文物,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等是家喻户晓的国宝。有一件也许大众不太熟悉的木牍,却穿越2000多年的历史风雨而来,击中心灵。1975年,湖北云梦的睡虎地秦墓出土了大量竹简木牍,其中有两件木牍,是秦国士兵写给家人的书信。

    写信的是一对亲兄弟,一个叫“黑夫”,一个叫“惊”,从河南淮阳(今周口),寄给在湖北安陆的母亲和兄长“衷”。两地相距数百公里,在当时可谓山高路远。信中要家里寄钱和衣物,“惊”还叮嘱新娶的媳妇要家庭和睦。

    这些絮絮叨叨的家常话所对应的史书记载,是秦楚之战,大约是末代楚王反秦于淮阳(淮阳是楚都郢被攻克之后,楚国的临时都城)之后,秦国大将王翦于翌年率军平叛。写信的时间,当为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黑夫”和“惊”,大约是一起殁于此战。这两封家信出土于“衷”的墓地,是兄弟留给他的最后念想。

    小人物的故事很难流传,而大人物的另一面,也很偶然因为文物而被今天的我们窥到。

    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是江都王陵12号陪葬墓,墓主人是汉景帝之子江都王刘非的一个妃子淳于婴儿。墓中出土了一枚银带钩,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普通带钩都是整体结构,中间分不开,而这个带钩能从中间分成两半,两个半扇的内壁,分别以阴阳文刻有小篆铭文“长毋相忘”。

    《汉书》对刘非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行,其中一句是,“非好气力,治宫馆,招四方豪杰,骄奢甚。二十七年薨,子建嗣”,看上去是一个骁勇善战的男子。但是在心爱的人面前,他缱绻柔情。动人的情话,隐在钩身之间,隐秘而深情。

    “长乐未央”和“长毋相忘”是汉代很常见的两句祝福语,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长久欢乐,永不结束,情真意切,永不相忘。谁不想要这样的祝福呢?

    文物能“活”起来,有时候是因为文物所承载的与普通人息息相关的生活与情感,千百年不渝,在字里行间,在日常琐碎,在历史的碎片与尘埃中,闪过一道光芒——这可能也是一个文明能生生不息的根基所在。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6月06日 03 版

于魁智当班主任的班是个什么班
短视频时代,孩子应与网络保持什么样的距离
小人物的情感在历史的缝隙千年不渝
微心愿
芒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