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考虑到汽车正从“机械产品”变成“移动智能终端”,甚至“消费电子产品”,汽车行业发展更需要“用软件来定义功能”,“用算力来驱动马力”,“用比特来管理瓦特”。要想观察中国汽车行业的这一趋势,赛力斯两江智慧工厂一定是绝佳窗口之一。
近日,随着一台崭新的AITO问界M5智驾版驶出总装车间生产线,AITO问界正式迎来第10万台量产车。此次下线距离2022年3月5日首次开启车主交付,仅过去了15个月,这也让AITO问界成为最快达成这一里程碑的新能源车品牌。
在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看来,如果没有赛力斯与华为独创性的跨界合作,年轻的AITO问界品牌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他说:“10万台AITO问界车型的下线,是赛力斯与华为跨界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产业仍然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新能源汽车对整个汽车业、制造业的战略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玩家涌入新能源汽车赛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业转型、价格战等因素无不考验着各个品牌。
作为传统车企和信息与通信技术(以下简称“ICT”)企业深度跨界融合的先行者,AITO问界跑出了业内罕见的发展速度。而面对新环境下的市场竞争,AITO问界要如何打造智能新能源车品牌“护城河”?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前景究竟如何?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赛力斯两江智慧工厂的每个细节之中,也为中国汽车业下一步发展提供了值得参考的范本。
创写“一加一大于二”的合作方程式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各种新技术的加入,汽车产业的边界被逐渐打破,并掀起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大潮。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传统车企发现,转型不能只靠单打独斗,必须通过跨界合作形成生态体系。
独立汽车分析师白德分析称,一方面,目前国内大多数车企都有极强的整车生产等基础能力,包括工厂生产工艺、供应链管理等软硬实力。这些车企擅长的,都是华为等科技企业所不擅长的。
另一方面,华为擅长的是汽车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包括软件、算法、云以及芯片,而这些又是部分车企所不擅长的。因此,车企能与科技企业优势互补,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在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看来,AITO问界15个月达成10万辆下线,既标志着用户的认可与信赖,也标志着华为智选车模式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
在下线仪式上,余承东强调说:“关于‘华为不造车’,最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华为不单独造车’,因为我们是帮助车企一起造好车,实现优势互补。”
据介绍,华为在ICT领域耕耘30余年,汽车相关技术的研发早在2009年就已开始,每年研发投入约100亿元,参与直接研发的人员超过7000人。余承东表示,通过以AITO问界为代表的华为智选车模式,华为跨界赋能汽车行业,既要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也要为消费者提供极致的产品体验。
考虑到汽车正从“机械产品”变成“移动智能终端”,甚至“消费电子产品”,这意味着,像华为这样追求极致用户体验的科技企业与车企跨界合作,可以将消费电子产品领域的先进经验与汽车业创新相结合,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如果说车企与车企之间的合作是物理反应,那么车企与科技企业的跨界合作则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才能带来指数级增长。”张兴海说,今天的汽车业需要跨界合作,既需要科技企业积极加入,车企也要勇敢地拥抱科技企业。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从工厂生产效率到质量品控,从销售渠道覆盖到提升消费者体验,赛力斯与华为的“双向奔赴”式合作带来了许多令人惊喜的化学反应。
一方面,华为提供电动化、智能化零部件等核心软硬件技术,并以严苛的品控标准把控供应链管理、整车制造、测试环节;另一方面,赛力斯负责新车的研发、智能制造、服务,以及创造全生命周期的愉悦用车体验。从车的产品定义、设计、制造,再到用户用车的全生命周期,双方的合作均实现了优势互补、融合共赢。
正是得益于这些广泛而默契的合作,AITO问界用15个月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在张兴海看来,AITO问界交出“15个月10万台”的成绩单,既是赛力斯与华为合作的里程碑,同时也为汽车企业与科技企业密切合作提供了范本。
有业内专家分析称,赛力斯与华为开启了行业跨界合作先河,为中国新能源车品牌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路线。“从某种意义上讲,赛力斯需要华为,华为也同样需要赛力斯这样的伙伴来实现技术的落地。双方的互相配合、优势互补,决定了其合作的可持续性。”
“在智选车模式下,受益最大的一定是与华为合作最早、积累最深、产品型号最丰富的赛力斯。”上述人士举例说,通过与华为的合作,赛力斯在工业设计、质量管控、用户体验设计、智能化等方面的能力均有所提升,这些都成为了赛力斯的重要资产。
只有不断突破才能融入产业变革
如果说每一次跨界合作都意味着旧的产业格局被打破,那么新思维与旧方法的碰撞也必然发生,合作双方都必须对此做足准备。
“在赛力斯率先开启与ICT企业的深度跨界融合后,类似的跨界合作一度此起彼伏,与华为展开合作的车企也不止赛力斯一家。但截至目前,很多跨界合作并没有融合得很好,能够成功落地者寥寥无几。”一位汽车行业观察人士告诉记者,赛力斯与华为合作之所以能够引领行业,形成“赛力斯模式”,跑出“赛力斯速度”,双方在实力上的互补,以及持续不变的合作诚意起到了重要作用。
“华为与赛力斯的模式得到了业内较多认可,但想复制这种模式并不容易。”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分析说,大部分车企都有自己的利益或盘根错节的关系,能像赛力斯一样与华为默契合作、实现共赢的整车企业其实不多。
张兴海认为,赛力斯“坚持创新驱动”的企业战略、锚定新能源汽车赛道的前期投入,是赛力斯能够与华为跨界合作的前提条件。
他介绍说,早在2016年,赛力斯就决定全面启动电动化转型,全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累计投入超过200亿元,其中产品研发投入超过120亿元。从自主掌握三电核心技术,到新车型、新技术的研发实力,赛力斯为与华为的跨界合作打好了基础。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余承东为合作伙伴点赞说:“AITO问界在这么短的时间取得这样的成绩,首先就离不开赛力斯团队多年来在汽车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先进技术。”
余承东还表示,自从华为与赛力斯的合作启动后,双方迅速在产品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等领域紧密配合,“加班加点地打造好产品”。
赛力斯集团CTO、赛力斯汽车产品线总经理周林介绍说,从2021年年初起,赛力斯团队与华为团队手拉手、肩并肩,打通每一个产品细节。他认为,在赛力斯汽车丰富造车经验的基础上,华为的IPD集成产品开发体系进一步加强了智能制造的能力。
例如,作为目前业内唯一在新车上市前进行大规模用户Beta测试的品牌,AITO问界会针对每款车型组织历时数月的Beta用户体验测试,测试样车数量多达1000台,测试里程长达数百万公里。
“我们产品测试的样本量和累计时间几乎是行业平均水平的4到5倍。”周林告诉记者,通过在贴近实际使用场景中的反复模拟和检验,AITO问界不断打磨产品,提前拦截和解决问题,为用户提供更极致的产品体验。
这让AITO问界在短时间内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产品口碑。去年年底,在一次对北京、上海、杭州等主要汽车消费市场的调研中,AITO问界M5车主净推荐值(NPS)高达86.4%。
在下线仪式上成为镜头焦点的问界M5智驾版,则是AITO问界征服消费者的又一支利箭。据介绍,作为首个搭载HUAWEI ADS 2.0华为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和鸿蒙智能座舱3.0的车型,问界M5智驾版车内智能感知更进一步,同时也让人工驾驶更安全、智能驾驶更舒心、泊车更省心。
“未来我们将加速从1到N,打造最好的产品、最好的质量,提升消费者满意度,让更多的消费者选择AITO问界品牌。”余承东认为,华为与赛力斯的合作是在向正确的方向前进。虽然市场挑战重重,但他相信“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一定会越来越好”。
张兴海表示,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本着全心全意为用户服务的理念,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将会越来越深入,为用户带来更多、更好的产品,创造更多价值。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是赛力斯率先与华为跨界合作的勇气和远见,还是双方合作后的成长与变化,都是中国汽车品牌向上突破的缩影。“AITO问界品牌过去15个月的故事说明,面对‘新汽车’赛道的竞争,既要有像华为这样的科技企业为未来注入活力,也要有像赛力斯这样的汽车企业为成功大胆革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许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