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一本名为《中国古典诗词200首》的小本子“火”了起来。在地铁上遇到一名读这本书的中学生后,来自江苏南京的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戴先生找到上海的一所外国语中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上外附中”)。
“我想看看一所外语特色的学校,到底靠什么吸引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戴先生最早看到这本书,是在上海地铁4号线上。当时,一名身穿上外附中校服的女生正在认真阅读这本名为《中国古典诗词200首》的校本教材,“地铁车厢内,大家都在刷手机,唯有我身边的这名学生,在阅读纸质古体诗词。”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上,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砺锋以《普及古典名著 弘扬传统文化》为题发言。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向全社会普及古典名著是传承文化最有效的手段,“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所以能不中断,主要原因就在于重视继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发现,上外附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在当下颇具现实意义,且具有较强的复制推广可行性。
外国语学校学生年年在古诗文阅读大赛中获奖
《中国古典诗词200首》校本教材编写者、上外附中前任语文教研组组长李秋根介绍,这本教材是2009年他带着8名青年语文教师编写的。
该教材收录了200首从先秦到明清时代的古体诗词,并辅以“注释”“导读”“链接”对诗作涉及的释义、典故、表现手法等作阐释,供全校7个年级的全体学生在早课期间诵读。
上外附中是一所初高中七年一贯制中学(上海学制为初中四年、高中三年——记者注),被誉为“培养外语外交人才的摇篮”,杨洁篪、崔天凯等著名外交家均出自这所学校。这所学校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英语的情况下,还要辅修或主修一门二外,如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
然而,在外语学习的同时,这所学校的学生还能年年在上海市中学生古诗文大赛中获奖。每天早晨的古诗词诵读功不可没。
“外国语学校要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的国际型预备英才。只有民族精神的底子打好,才能走向世界。一只脚深植在传统文化这块土壤里,另一只脚才能跨得高、走得远。”上外附中校长杜越华说。
如何在大量的经典诗作中甄选出200首经典诗作?李秋根为教研组的老师们制订了一套标准:流传广、知名度高的各个时期著名诗人的代表性诗作;抒写人类美好情感、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诗作。
语文教研组副组长张雯记得,当时8名老师都是利用课余时间查阅大量资料、写导读,“基本第一稿都要被李老师毙掉”。李秋根的要求是,导读内容针对不同年级的理解能力和接受度,由老师结合自己的理解去编写,不能照抄照搬网上已有的资料。
让中学生用7年时间、每天早晨诵读古诗词的坚持,是上外附中的“秘诀”。“研读古诗词会对一个人气质和性格的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习语言,也不仅是学习如何用,更应该学习和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做到融会贯通。”李秋根说。
上外附中语文教研组组长钱晨介绍,外语好的学生语文功底也不会差,“因为在语言的学习技巧和习惯上是有相通性的”。在举办了20余届的上海市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中,该校学生屡获佳绩,年年有奖,数次夺得团体金奖和个人奖项。“曾有一次我校参赛者占虹口区全区参赛人数的三分之二。”钱晨说。
学生自办诗社的“古风转型”
七年如一日的古诗词诵读,能在部分学生心目中埋下“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种子。
高三(1)班学生董思成就是《中国古典诗词200首》的“忠粉”,书本的纸张已经被他反复翻阅得有些泛黄褶皱,为此他还给这本书包上了一层书皮。
“我之前并没有特别注重古诗词的课外积累,这200首诗词的诵读让我从最开始的喜欢古体诗韵律,到真正沉浸到古诗词营造的意境当中,现在写诗已经成为我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董思成从初中开始加入诗社,曾担任两届上外附中诗社社长,也曾在上海市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诗社成立于2014年,当时的定位是以现代诗创作为主。在上外附中,几十个学生自办的社团让同学们可以各凭喜好进行选修。因为喜欢古体诗词,董思成2020年当选诗社社长,他在内容创作上加大了古诗词的比重,诗社迎来了一次“古风转型”。
学生们自发地每月选取一个主题,大家通过日常生活见闻和感悟进行创作,然后精选过去一年中诗社成员的优秀作品汇编成册。除了原创,诗社还会组织学生进行主题阅读,每名同学分享自己最近阅读的比较感兴趣的诗歌,有的时候也会进行中英文诗歌翻译。
“花下堂间喜见迎,不闻不语自清明。一支双曲无词调,二项同频有韵声。玄鸟翩翩恒应律,信风振振总如名。与君何日重论卷?折卷为锥便可行。”董思成今年获得了上海市高三数学竞赛三等奖,在得知获奖后,他把自己的心路历程浓缩进一首七言律诗。
“自华工程”让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海外
钱晨说,像董思成这类语感非常好、数理化水平同时也很高的学生在上外附中并不鲜见,“语感的培养,包括外语和汉语都是日积月累、细水长流的功夫。”
据悉,除了贯通7年的早读古诗词吟诵外,该校还施行初高中七年一贯制“四大名著”研读教学:初中一年级阅读《西游记》,初中二年级阅读《水浒传》,高中一年级阅读《三国演义》,高中二年级阅读《红楼梦》。
记者了解到,实际上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上外附中就开展了四大名著“整本书阅读”活动。当时是“鸟瞰式阅读”,通览全书后,完成每本名著配套的100道问答题,形成对作品的完整认知。
从2005年至今,该校从“听、说、读、写、译、演、研”七方面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学生通读完一本名著后,形成阅读小组并确定研究方向,通过论文、班级展示、年级展示最终达到对名著有全面和详细的了解。”钱晨说,校本教材《中国古典诗词200首》的铺开使用和“四大名著”研读目前组成了该校语文教学的“自华工程”。
董思成今年已经被美国芝加哥大学录取。他经常和上外附中前诗社成员尚煜坤学长交流“如何在美国大学讲好中国古诗词”,这名学长已经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加入诗社。这个诗社成员来自世界各地,会创作各国语言、各种体裁的诗歌,然后汇编成诗集。
这让董思成非常期待。他也计划在入学后加入美国大学的诗社,用自己的方式把中国传统文化讲给同学们听,“希望能够在国际化的环境中通过诗词创作、探索诗歌翻译等形式让各国同学了解中国传统诗词的内涵和意象,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人大附中原副校长肖远骑长期研究语文教学,他认为,上外附中的“自华工程”是一种明智的、有灵魂的教育。“面向未来学校教育,其课程建设,既要有世界视野,更要有中国精神。”肖远骑说,外国语学校要从国际课程中找到有价值的先进课程体系、元素,将其迁移到、改造到、运用到适合我国学生培养的课程建设中,“要走引入与融合,改造与创新的道路。”
“这实际是一种文化自信。”肖远骑认为,我们培养的学生,无论走到哪里、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懂得“中华文化是你的根,根深才能叶茂”。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一迪 王烨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