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电影行业锐意进取、抓住市场复苏有利时机,在春节档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前5个月的票房达到221亿元,同比增长45%,为电影业全面复苏打下了良好基础。”6月8日,中宣部电影局常务副局长毛羽在深圳举办的2023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电影业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说。
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中国电影市场票房从2014年至2019年呈逐年稳步提升态势,2018年票房突破600亿元,2019年达到641亿元。2021年至2022年平均票房385亿元,已恢复至2019年的60%。
与此同时,国产片占比稳步提高。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9年国产片占比约60%,近3年已提升至84%。过去10年,是中国电影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10年。截至目前,我国银幕数量已超8万块,稳居世界第一。
“当下,中国电影在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过程中,进入了一个试图创造新的世界电影格局的阶段。”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说,这既证明中国电影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说明中国电影试图发挥更大的全球文化影响作用。
内容创新携手科技创新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党委委员、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王蓓介绍,近两年,中影一直在储备与质量上下功夫,目前创作开发中的项目有60余个,其中原创项目40余个。已上映作品中,《穿过寒冬拥抱你》《人生大事》等影片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使温暖现实主义电影成为市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流浪地球2》中,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大理念的生动表达,给了中国电影人一个启示:电影人的真挚与付出,是换得观众认可的唯一途径。而这个意愿的实现则建立在对文化内涵、民族精神的深入挖掘与深入研究以及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有机融合的基础上。
除了内容创新,科技创新也成为电影产业升级的现实需要。王蓓介绍:“我们正在推进全国影院的安装升级,到今年年底预计将达到近300家CINITY影厅的市场规模。CINITY摄影机和拍摄工艺研发已基本完成,为推出更多高格式电影提供了有利条件。”
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导演郭帆的团队一直密切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并在《流浪地球2》的创作中开始规模化应用。比如,吴京、刘德华、李雪健的面容年轻化处理,沙溢、宁理的面容老龄化处理,李雪健的声音修复,以及通过全数字手段“复刻”的吴孟达。
“在《流浪地球3》筹备之前,团队将用一年的时间针对目前已有的24种人工智能应用,分别在大语言模型、图形图像处理、动画、模型建构、实时渲染五大类别上进行技术考察、储备和积累,希望能够应用到《流浪地球3》的创作实践中。”郭帆说。
在“电影+互联网”融合中,互联网正在进入电影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对购票、宣发及放映都产生深远影响。阿里影业总裁李捷说:“从传统的线下购票,到以票价优惠为竞争力、以选座体验为创新卖点、以观影决策为核心的数字化购票消费时代,在互联网思维的创新下,中国电影用户的购票体验实现了持续的进化迭代。”
让电影真正“抵达”观众
“在过去一年上映的国产电影中,能否说出10部电影的名字?”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陈道明作了题为《出发前的再思考》的主旨发言。在发言之初,他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时常在朋友间做这样的小调研。很遗憾,大部分人都说不上来。这就回答了一个一直以来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电影与观众的问题。”陈道明说,中国有14亿观众,就观影基数而言,现在每年生产的电影数量并不算多。他认为,必须处理好电影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数量是基础,质量是保证。
“电影创作一定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任何电影都可以拍得很好看,主旋律电影是其中的重要体现。近年来一些电影的成功正说明了观众的选择。从电影层面来看,老百姓就是主旋律,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主旋律。”陈道明说。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博纳影业集团总裁于冬算过一笔账:2019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640亿元,折合约98亿美元,而那一年的北美市场是110亿美元,已经十分接近。“2020年至2022年,中国电影行业应该创造超过1900亿元的票房,但受疫情影响,3年票房仅900多亿元,行业蒸发了1000亿元,同时失去了近30亿观影人次。”于冬说。
如何把失去的1000亿元票房和30亿观影人次拿回来?于冬认为,一方面,延续新主流电影的创作成果。目前,《血战上甘岭》《智取威虎山前传》《汶川大地震》等主旋律题材影片正在筹备。另一方面,强化“周末档”。除了春节、国庆节、劳动节假期之外,一年中还有40多个周末,“周末档”就是中腰部电影所在的市场。
在王蓓看来,要带动市场、扩大有效消费,仅从创作端出发、加强供给是不够的,还要以创新模式提高发行放映端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一是贴近观众消费习惯,探索预约放映、影院直播等创新模式,提供菜单式、定制化的放映服务;二是推动供需匹配、循环畅通,培育细分市场,比如针对科幻、动漫、悬疑等不同题材的兴趣群体,组织分线发行与个性化放映;三是深入挖掘‘银发族’‘Z世代’等人群呼声高、关注度高的题材,结合节气习俗、场景消费、节展活动做好主题宣发,让‘周末观影’恢复活力。”王蓓说。
为全球观众带来价值共享的电影文化“通用体系”
“高品质是一部电影的生命线。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这12个字从3个维度上阐释了何为高品质。”郭帆说。8年前,其团队在创作《流浪地球》时,提出并制定了拍摄“高信息密度”电影的目标。
郭帆解释说,“高信息密度”电影具备3个特性:奇观性、互动性、思想性。“类型电影不再是如爆米花一般的快销品,而是演变成一个持久的文化现象。电影以更加深入地探讨人类命运、文明选择、技术关系等宏大主题为目标,从价值观层面给予更多引导,从哲学层面给予更多注解。”郭帆说。
《流浪地球2》已在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先后上映,并于近日“走进”维也纳联合国总部,在外空委第66届会议上进行了特别放映。
尹鸿说,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电影创作自觉地改变了对中国和中国历史的叙述态度和符号体系,“妖魔化”中国的刻板印象得到明显改变。功夫、熊猫、花木兰、茉莉花等中国传统符号,以及现代中国城市、乡村和社会的美好形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界各国的电影影像中。
尹鸿认为,应建构既能满足中国观众精神需求又能为全球观众带来价值共享的电影文化“通用体系”。近年来,随着影视、动漫、游戏在互联网的传播,新的文化审美正在世界各国的年轻群体中扩散。许多国家的青年观众对进行过创新性转化的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应充分利用这些元素,打造电影IP,形成满足不同需求的电影产品”。
不久前,2023海浪电影周在河北秦皇岛阿那亚举办,“中影青年电影人计划”首期投资同时启动,计划将以10亿元的资金规模,在3年内投资30至50部青年电影人作品。“在我们为当前的困难与挑战苦恼的时候,新生力量正期待着破土而出。百年前诞生的电影历经多次变革,当前的危机或许只是‘成长期’的烦恼,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健康成长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王蓓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