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践行《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精神,推动全球人权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
6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球人权治理高端论坛致贺信,引发与会中外嘉宾热烈反响。他们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贺信提出国际人权事业发展和全球人权治理的中国主张,阐明中国落实《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精神与尊重保障人权的生动实践,为加强全球人权治理、促进国际人权事业发展指引正确方向。
中国人权事业成绩斐然,具有示范意义
“中国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走顺应时代潮流、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提升人权保障水平,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深刻阐述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中国理念。
与会嘉宾对此深有感触。乌兹别克斯坦第一副议长、国家人权中心主任赛义多夫说:“习近平主席贺信传达出中国在人权方面的基本理念和指导原则。中国一直不遗余力推动和保护人权,成绩斐然,同时在推动全球人权事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联合国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委员会副主席兼报告员阿巴希泽表示,中国在保护人权方面取得诸多成就,例如在减贫行动中,中国有近8亿人摆脱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这不仅仅是中国的重大成就,也代表了人类的重大胜利。”
美国《全球策略信息》杂志社华盛顿分社社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外籍高级研究员威廉·琼斯说,中国在保护公民人权方面发挥的作用值得高度赞扬。更重要的是,中国呼吁将发展作为一项人权,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欢迎。
与会嘉宾表示,各国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必须也只能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和人民需求出发,探索适合自身的人权发展道路。他们认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国的人权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因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这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示范意义。
为加强全球人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以安全守护人权”“以发展促进人权”“以合作推进人权”——在贺信中,习近平主席系统阐述加强全球人权治理的中国主张、中国方案。
与会嘉宾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三点主张,以践行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根本遵循,展现出宏阔的全球视野与深远的历史眼光。
“这三点主张同《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精神高度契合,并对其作出进一步发展。”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毛俊响说。
1993年,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世界人权大会,通过了《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宣言和行动纲领强调人权的平等性和不可分割性相统一,国际社会应促进有效的国际合作等,反映了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平等、合作、发展:《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通过30周年与全球人权治理”正是本次论坛的主题。
与会嘉宾高度评价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等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倡议,认为这些新理念新倡议为实现各国共同发展、推动全球人权治理贡献重要的中国智慧。
多位与会嘉宾将相关倡议对促进全球人权进步发挥的作用作为论坛发言主题。谈及共建“一带一路”对全球人权治理的意义,瑞典“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史蒂芬·布劳尔说,这是通往和平之路,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人权之路,也是消除全球贫困之路。印度尼西亚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韦珍玉说,雅万高铁将有效联通城市和农村,激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是中国以实际行动维护和促进人权发展的生动实践。
携手并进,共同推动全球人权事业发展
“当前,人类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全球人权治理面临严峻挑战。”在贺信中,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当前举办全球人权治理高端论坛的现实背景。
“这是一场切中肯綮、与时俱进的盛会。”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库恩说。
多位与会嘉宾表示,随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多重不确定性因素以及个别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治利益和全球霸权地位,在国际人权领域大搞人权政治化等,对全球人权事业构成极大挑战。
瑞士前驻华武官、汉学家贺彼得表示,尽管各国承诺加强合作、共同发展,但仍有一些霸权国家不顾他国利益,肆无忌惮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乌干达人权委员会委员克里斯潘·卡赫卢说,当今世界充满紧张、冲突、操纵和不确定性,霸权主义的做法、霸道的手段、霸凌的行为在全球舞台上占据了突出地位。
与会嘉宾表示,在《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通过30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向论坛发来贺信,就加强全球人权治理提出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宣示中方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全球人权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方向发展的积极意愿,为促进国际人权事业发展指明方向,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我们期待着展开有意义的合作,推动建立基于人权、尊严、和平、正义、平等的人类文明。真诚地希望,我们的友谊、团结将带来和平、人权、社会进步,实现我们的共同目标。”泰国国家人权委员会顾问本坦说。
新华社北京6月14日电
新华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