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特色小店正在激活消费新动能。他们就像城市经济的“毛细血管”,烟火气起来了,血管就畅通了。
——————————
一到周末就忙碌的惠建斌,最近又有了新任务:盯装修。还有1个多月,他负责运营的93号院非遗工作坊就要“变大”40平方米,“店面的规划早就想好了,三间作为手工体验区,一间作为非遗作品展览区”。惠建斌发现,这两年,北京琉璃厂文化街区已陆续出现了两家经营同品类的店铺,“越来越多人加入了非遗传承的行业”。
忙活起来的还有炒豆合作社的老板柳鹏,同在胡同经营小店,他最近正忙着研发烧烤的新口味,他此前开发的甜口烧烤积累了很多回头客,疫情期间,“是一些回头客和店员支撑着烧烤铺把生意做下去”。
早在2020年7月,商务部等7部门就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小店经济推进行动的通知》,文件指出,至2025年,培育小店经济试点城市100个,赋能服务企业100家,形成人气旺、“烟火气”浓的小店集聚区1000个,达到“百城千区亿店”目标。
北京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吸引着不少小店老板在这里大展身手,这里也有着他们与小店共同成长的故事。
胡同里的小店虽小,但韧性十足。美团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北京新开小店数超4万家,4月,北京小店的线上订单量环比年初增长60%以上。惠建斌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今年2月,93号院非遗工作坊的收益逐步恢复到疫情前的90%,看着每周排满的课程,他知道,断断续续停业、开业的小店又“活”了。
小店努力向上
93号院非遗工作坊,藏在铁树斜街的一座四合院内,离国家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大栅栏琉璃厂地区仅600米的距离。这一带历史资源丰富,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距离93号院不远的铁树斜街101号院,是梅兰芳先生出生的地方,而铁树斜街大外廊营1号则是谭鑫培先生的故居。
2013年,恰逢93号院原住户腾退,蔺熠便开始尝试利用这个老城的民居空间打造公益性主题工坊,推动非遗传承。
蔺熠是93号院非遗工作坊的创始人,惠建斌替他负责具体运营工作。“在这里,我们帮助非遗传承人免费办展,再由展览外延开来,非遗本身是技艺,光看不行,一定要动手去操作体验才行,于是我们组织专业团队开发了课程、文创,在公益的基础上探索非遗工坊的可持续发展。”蔺熠介绍。
谈及做非遗工作坊的初心,他直言是因为“喜欢”,“我接触过很多老一辈的非遗传承人,有做手工竹篾鸟笼的老先生,手都变形了;有倾其所有,用缂丝技艺复原京绣的绣娘……他们都为自己的喜爱而不断钻研,不断投入,不断训练,精益求精,达到了非常高的造诣。非遗传承人身上的这种匠心精神,令人动容。”
工作坊是2014年正式开张的。事实上,开业后的两三年,小店经营并不顺利。惠建斌说,虽然国家一直提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但是真正了解非遗文化的人少之又少,加上创立初期没有自己品牌的影响力,所以开业后很长一段时间,工作坊都无法盈利。
在坚守传统文化公益性的同时,如何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对这类小店来说一直都是一个挑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蔺熠开始寻求合作伙伴,同时,登录线上平台扩大影响力,扩展体验类的业务等。
体验消费,为古老的非遗技艺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惠建斌介绍,当时正值“传统文化进校园”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一些学校的相关负责人就找到93号院,希望请他们给学生普及传统文化知识,“这成了我们第二大收入来源”。
地处胡同深处,想获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这些小店主会“使出浑身解数”。
柳鹏回忆,开店初期,店里的生意全靠“口口相传、人带人”。为了提高客流量,他会去美食论坛设置话题,和网友们讨论,也寻求一些上美食杂志的宣传机会,联合第三方外卖平台做一些促销活动。就这样,一点点地积攒口碑和人气。
年轻人支撑的活力
可是,新冠疫情的突袭还是打了这些店主一个措手不及,“艰难”是他们对那三年的共同记忆。
“刚开始的时候特别乐观,觉得就跟‘非典’一样,很快就过去了,谁也没想到一下弄了三年。”柳鹏说。
疫情期间,为了改善经营,惠建斌尝试了线上直播,但因为前期没有客户的积累,效果不佳,“每次直播只有十来个人观看,还有些是同事”。
当时,在雍和宫大街经营憩云轩茶空间的魏莉虽然也觉得日子艰难,但她始终对市场抱有信心。魏莉记得,刚搬来雍和宫大街的时候,有很多年轻人来喝茶,“这完全出乎意料,有的才20岁左右,甚至还有高中生”。
“我们做茶空间这样传统的空间,可能会形成固定思维,认为喜欢茶、喜欢传统文化的是一些中年人,只是坐着喝茶、品茶或者讨论茶艺、古琴,没想到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这么感兴趣。”魏莉说,疫情期间,年轻人的喜欢给了她特别大的鼓励,支撑她一直走到现在。
93号院非遗工作坊也是被年轻人支撑着走过来的。惠建斌感受到,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了“国潮”,他们试图去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从一年多前开始,工作坊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些“来盖章”的年轻人,“往往是看到有博主分享了到非遗工坊盖章的照片”。惠建斌记得,当时还有一个盖章打卡的年轻人带着两三本书来到工坊,其中一本里的章全由他自己篆刻,“他通过盖章这个事,喜欢上了篆刻,自己刻了好多章。”
惠建斌表示,2022年,工作坊的营业收入就恢复到了疫情前的70%左右,今年基本全面恢复了。一个可喜的现象是——之前因为疫情和工作坊暂停合作的学校如今已经全面重启合作,工作坊的预约体验课订单日期也排满了整个6月。
美团、大众点评等第三方平台也在加大对小店的支持力度,帮助小店吸引更多消费者。平台通过数字化技术,帮助小店实现经营在线化、服务标准化,让有需要的人更便利地找到身边小店,也让小店被更多人熟知。
柳鹏说,今年以来,明显感觉到外地游客能占到到店客人的60%,平均等位时长为40分钟,“在到店客人中,看到平台榜单等信息而来的超过70%。”
此前,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中提出,创新消费业态和模式,促进新型消费,加快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扩大升级信息消费,积极拓展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新场景。
现下的北京特色小店正在激活全新的消费动能。在魏莉看来,他们就像城市经济的“毛细血管”,烟火气起来了,血管就畅通了。
实习生 王雨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