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06月2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战神”出击

——记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二大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杰 郑天然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06月21日   01 版)

    4月19日,空军某机场,飞行员张鑫和贾海涛在战法研究室讨论业务。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

    南中国海碧波万顷,海天一色,宝石般的岛屿镶嵌其中。这是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二大队飞行员们最熟悉的景色之一,任务来临时,他们会驾驶“战神”轰-6K前出远海,飞向远方。

    作为空军首批组建、首支参战、首立战功的轰炸航空兵大队,在72年前的朝鲜大和岛上空,正是该大队首批飞行员驾驶战机临空轰炸,首开人民空军航空轰炸作战样式先河。如今,新时代的大队飞行员驾驶轰-6K战机一次次战巡南海、前出西太、绕岛巡航,已成为军事斗争准备的空中铁拳,先后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表彰,被所在战区评为备战打仗先进典型,被空军授予集体一等功。

    “‘战神’翱翔长空,承载着的是祖国的尊严和荣耀。轰-6K的飞行航迹,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在浩瀚海空上的投影。”该大队所在团政委秦建华说,“新时代的我们胆气更强、底气更足,飞出去已成为常态。未来,我们会飞得更远!”

    跃进

    在飞行二大队空勤楼,首建新功、首装首夺、首用必胜等24个以“首”字开头的词语被做成浮雕,刻印在门厅左侧的文化墙上。浮雕正中央,一个“首”字被特意放大,彰显着这支部队的辉煌战绩与英雄气魄。

    1951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刚组建不到一年的二大队奉命轰炸大和岛上的敌情报指挥机关。大队首批飞行员在人均战术训练时间不足20小时的情况下,驾驶战机英勇作战,取得骄人战绩。

    2014年4月14日,习近平主席视察空军机关,提出“加快建设一支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强大人民空军”的战略目标。号令催征,同年6月,该大队踏上改装轰-6K战机之路。从此,大队正式告别了临空轰炸的单一作战方式,探索远程精打新路径。

    大队飞行员文献臣知道,尽管轰-6K和老一款轰炸机相比,外形没有太大区别,但其内核已经发生质的变化。为了尽快适应新装备、形成战斗力,大队全员开始全身心投入改装一线,每天奋战在学习室、模拟机、飞机座舱“三点一线”。他们将性能数据的知识要点编成顺口溜、制成小卡片随身携带。模拟中心里,他们一遍遍练习起飞、着陆动作操作要领,常常到后半夜,回到宿舍后还要再梳理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除了苦练精飞,大队飞行员们还一边改装,一边迅速投入任务研究准备,探索总结出一条“改装训练—考核评估—任务检验”的新路子。凭着这股韧劲,大队首批改装人员不到3个月就完成全部改装,7个月执行战巡南海任务,不到10个月便前出第一岛链遂行远海任务,驾驶“战神”驰骋蓝天。

    一次次飞行中,大队官兵也在不断探索着轰-6K的性能边界。从最大速度到最小阵位,从最大载荷到最大航程,他们一项项积累数据,很快就摸透了该型装备的多项能力阈值。

    大队武控师张九木带领团队日夜攻坚,精心复盘研究,苦熬数月研发出高空投弹计算软件。每一次上高原、赴戈壁、飞远海,他们都坚持收集不同地域中、复杂气象条件下的飞行数据,滚动修正、更新版本。依托这一软件,现在大队的投弹命中率已提升近20%。

    武控师魏翔也在一次次实弹打靶中探寻着边界。2021年,他和战友受领某型导弹海上实弹打靶任务。考虑到原有打法可能在实战中被拦截,他们力排众议,大胆尝试使用新打法进行实弹射击,一举摧毁陌生目标,不仅验证了该型导弹的性能边界,还为完善攻击方法积累了宝贵经验。

    如今,大步向前跃升的飞行二大队早已成长为空中铁拳,轰-6K也成为战巡南海、前出西太、绕岛巡航等诸多历史性时刻中当之无愧的主角。回忆与轰-6K走过的近10年历程,副团长李晓松感慨:“大队发展就像战机航行,穿云破雾、越飞越远!”

    奋飞

    在该团训练中心有一面巨大的地图,上面标注着二大队这些年飞出的航迹:从2015年换装后飞越巴士海峡,到2016年赴黄岩岛等岛礁附近空域巡航,再到2018年完成夜间绕飞台岛巡航,轰-6K的航迹正不断向更高更远处延伸。

    一级飞行员李锐亲眼见证了轰-6K航迹的一次次突破。2015年,时任副大队长的李锐受命带领机组执行赴西太平洋远海训练任务,途中飞至巴士海峡附近,与外军机相遇。面对外军机的层层阻挠,他们毫无畏惧,坚持突破第一岛链1000余公里,创下多项纪录。

    2018年5月,时任大队长李锐与战友实施夜间绕岛巡航任务。“最近距离仅有几十米,随时可能擦枪走火。”李锐至今记得,面对台军机的近距跟监,他指挥编队按预定航线继续向前,心中想到的是自己代表着国家民族尊严,无所畏惧。不久台军机远离,黑暗散去,拂晓到来,望着机舱外绵延起伏的台湾玉山,一种豪迈之情在李锐心中油然而生。

    那一天,李锐专门让僚机机长帮自己拍了一张照片。而在当天的各大新闻网站上,“拂晓绕台”的消息引起巨大轰动。

    在大队官兵看来,飞行在祖国的广阔空域、万里海疆,“那种自豪感和价值感千金难买”。大队教导员周霄羽说,官兵们在轰-6K上找到了自己的使命感和成就感,“我们知道,我们就代表着中国”。

    副大队长张成梁执行过20余次远海远洋、南海战巡等重大任务,尽管曾遇到过多次特情险情,但他从没怕过,“因为背后是强大的祖国”。一次任务中,他驱离我海域内非法行动的外方船只,驾驶几十吨重的轰-6K战机不断下降高度,进行有力威慑。30余米长的机翼在低空气流扰动下剧烈抖动,海面上翻滚的浪花清晰可见,张成梁紧握驾驶杆保持战机平稳,机组成员对船只进行拍照取证,成功迫使对方驶离。

    近年来,大队先后有140余人次执行岛礁巡航、战巡南海、前出岛链等任务。官兵们和战机一起,在祖国远海上空筑起“铜墙铁壁”。

    向战

    张九木有个特殊的图片库,里面是他任务中遇到的一个个对手的空中影像,每张照片都代表着一次遭遇和斗争。他常带着大队年轻官兵翻看照片,每次都提醒他们,“我们是打仗的,风浪越大,本领要越硬”。

    这也是二大队官兵一直以来的目标所在。近年来,大队深入开展“研究战争、研究战场、研究对手,找敌我差距、找敌人命门、找克敌绝招”的“三研三找”活动,着眼未来远程精确打击“快、远、精、准”需求探索能力阈值,在一次次斗争锤炼中逐步实现作战能力由近海向远海、单元向体系、昼间向全时段跃升。

    张成梁明显感到,如今的作战与训练模式变了。战机态势图上,象征我方预警机、电子干扰机、歼击机、海军舰船等协同力量的各种符号,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同一张屏幕上,协同作战成为未来战场的趋势。

    为了加快体系融合,跨军兵种知识的书籍被摆放到了大队官兵的案头,海军舰长、地导营营长等兄弟部队指挥员也频繁受邀走上大队的讲台。融合兄弟单位兵器性能、战术战法的资料库,已可以直接连接到大队飞行员的学习电脑。

    此外,大队还积极开展电磁干扰、信息支援等新型作战样式研究,研创一套套新战法。瞄准实战,他们从平台要素融入体系,与兄弟单位互为对手开展攻防演练,把联合作战体系优势转化为打赢胜势。

    2019年的一次体系对抗演练,时任大队长的李锐就是在与歼击机部队交流时突发灵感,提出了基于联合体系,与歼击机互创条件实施攻击的设想。随后的演训任务中,他们将战法招数分解嵌入到任务中进行验证,又根据实际情况数据进一步对比调整、持续升级。经过双方的不懈努力,战法创新的路走通了。该项战法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并获得当年战区空军战法创新二等奖。

    “要不断打磨自己的能力,成为作战中即插即用的单元,才能适应未来战场,在战争中打赢。”文献臣说。他用拼接的积木比喻体系融合下的作战单元,而轰-6K就是融合各个作战要素的“新一代空中作战平台”“空中武器作战平台”。

    为了打磨好“积木”,二大队将功夫下在了平时。借助联合作战体制优势,大队以战巡等任务为契机,发挥轰炸机对任务编组各要素的牵引作用,在构建“小闭环”、融入“大体系”、打通“全链路”中,练对抗、练融合,推动体系作战能力显著提升。

    2021年8月,一场多兵种体系对抗演习在南海某空域打响,二大队多名飞行员领衔出战。他们要在3个演练日内,通过5个波次对对方诸多目标进行模拟打击。

    起飞不久,大队机组就和预警机、歼击机、干扰机通联编队,联合海上舰船对目标实施打击。飞抵发射阵位后,预警机发来目标数据,机组迅速协同干扰机布下“电磁走廊”,锁定目标、快速发射。数分钟后,导演组传来消息:导弹准确命中靶标。

    “轰炸机一直是大国博弈的重要支撑。在新的体系作战中,作为一个重要节点,轰炸机飞行员必须拥有更强的体系思维和联合意识。”在张成梁看来,这正是轰炸机作为空中进攻力量的意义所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杰 郑天然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6月21日 01 版

习近平复信比利时知名友好人士董博
共青团十九大主席团举行第二次第三次会议
奋进复兴征程 书写青春新篇
团代会长镜头
零零后社区团支部书记完媛媛:在最基层服务好青年
中央宣传部授予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二大队“时代楷模”称号
“战神”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