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报纸的同时,也把微笑送给其他同学
每天清晨,看到摆放整齐的报纸,我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愉悦。毫不夸张地说,走进校园的《中国青年报》已经成为我和同学们日常获取新闻和各类知识的重要来源。翻阅报纸,我们不仅能看到翔实的新闻报道、鲜活的观点评论,而且每天清晨朗读报纸也让我的普通话得到提升。
我和《中国青年报》的感情还不止于此。大一时,我成为《中国青年报》的发报员,传递报纸的同时,也把微笑送给其他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团队合作、时间管理,也增强了我面对困难的信心。在发报员勤工俭学的岗位上,我通过劳动,减轻了家庭压力,也感受到成长带来的喜悦。
我观察到,很多同学通过读报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读报依然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读报与分享的同时,同学们也拓宽了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为未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感谢《中国青年报》给我们带来帮助和启示,感谢你们陪伴我们成长。
新疆大学 阿不都热甫哈提·肉斯旦
读《短视频时代,我们为什么需要“根系阅读”》有感
像沙漠里渴了很久的骆驼遇到了水源一样,看到《中国青年报》这篇《短视频时代,我们为什么需要“根系阅读”》时,我疑惑了很久的问题似乎得到了解答。
记得初中时,学校一周安排一次写作作业都觉得少,脑子里有写不完的想法,关于诚信的,助人为乐的,关于生命的,关于友情亲情甚至是一些大的社会问题。虽然那时自己的知识撑不起我脑海里的波涛汹涌,但是浪花从不断。
初中毕业,我拥有了第一部手机,花式的聊天软件、追剧App、短视频,闯入我尚未成熟的眼界。电视一个月才能播完的剧,我能在两天内看完;原本和好朋友聊不完的话,渐渐被表情包替代;把惬意的午休时光,花在几个小时的视频里;读一本纸质书觉得麻烦费时,手机阅读多好,几分钟就了解名著……
大数据时代,碎片化的信息不断侵蚀着我们,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口嗨、现实社恐、在热点新闻里冲浪但过几天就忘掉的似鱼的记忆,图书馆里越来越少的人影,嘴巴跟不上脑子想法的无奈。好像都是因为缺乏“根系阅读”,缺乏深层次的思考,缺个根去吸取精华滋养内心。
高中,在老师的监督下,没完全失去根系系统,同样可以金句滔滔不绝,但大学放纵的生活放纵了内心,没去思考过为什么几小时写不出一篇论文,论述题绞尽脑汁也表达不出观点。青年不应该把刷公众号、视频获得的零碎知识作为自己的知识系统,应该读原著、名著,培养根,拥有像大海一般深奥深邃的知识架构。
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阿依谢木古丽·热合买提
《中国青年报》,总有一份温情
《中国青年报》是我大学学习生活的一份温情,几年间它的陪伴始终如一。每天,我都期待着那张报纸如期出现在宿舍门口,给我带来一天的新闻和思考。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非常注重知识的获取和信息的更新。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报纸上刊登的感人事迹和激励人心的故事,《中国青年报》让我感受到了它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和对社会进步的推动。我认为一份报纸可以承载很多内容,它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一个国家的治理根基,一群人的初心使命,而我从这份报纸中读到了一份文化的坚韧。
《中国青年报》是我学习和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它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各种丰富的信息和知识,让我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观,为我们提供了职业规划发展建议,让我们能够科学地规划未来。这样一份普通的报纸,让我感受到了社会进步和发展;同时,它又不普通,它让我感受到了年轻人对于社会的贡献和价值,让我了解到了社会责任和担当的重要性。
伊犁师范大学 李奇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