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正为就业问题保驾护航。近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前往北京顺义区、丰台区以及多所高校开展就业专项监督调研,各高校教师也为学生就业出谋划策。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此前表示,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而北京作为高校聚集地,稳就业压力依然存在。
做好就业帮扶
今年,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理的市人大代表建议中,就业问题占到36.4%,集中在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创新创业、推进重点群体就业支持等方面。
在2022年开展的《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执法检查中,北京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受理诉求中,劳动和就业保障方面的诉求量位列群众反映问题的前十名。
今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大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和困难人员就业支持,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实现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
今年3月起,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深入创新创业企业集中区域、大学及职业教育院校、用人单位、就业服务机构、劳动关系协商机构等实地调研,了解全市就业创业保障制度和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的建立实施情况。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成员表示,在首都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运用对企业用工需求产生了一定影响,引起了就业的短期波动,相关部门和企业要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和帮扶,做到转岗不下岗。此外,为快递、外卖小哥等新业态群体提供就业、生活等多方面服务,引导其参与社会治理的经验做法,可以在全市进一步推广,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就业问题的核心还是发展经济,这次初步调研后,在产业结构转型、高端人才就业需求等问题上要继续挖掘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做好就业帮扶。”调研组成员向丰台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考公考研赛道“拥挤”
每到春季招聘季,北方工业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团委书记李旭都倍感压力。
李旭发现,现在大学生的就业趋势已悄然改变,“疫情前,大多数学生的第一选择是去找工作,考研考公没有那么‘卷’”。
2019年年底,北方工业大学摸底逾千名应届毕业生的考研意向,约有40%的学生选择考研,到了2020年四五月,未能“上岸”的学生里,超一半人都选择“二战”。
近年来,学生更倾向稳妥就业。李旭观察到,“比如,宁愿选择老家的国企,也不选择北京的私企,在以前,这样的案例并不典型”。
跨专业考研的学生变多。在李旭看来,跨考背后或许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对招考专业的限制,一些工科专业学生因此跨考法律和管理专业。
今年3月,在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座谈会上,团北京市委凝聚全市力量帮助首都大学生积极就业、大胆创业,制定《首都共青团常态化促进大学生就业行动工作指引》,要求团干部进一步推动就业,“一对一”结对帮扶,“一生一策”建立学生档案。
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和服务保障重大活动志愿者毕业生,是团北京市委服务大学生就业聚焦的两大群体。
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团委书记李毓对一名结对学生印象颇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群众游行中,那名学生的低落状态引起李毓关注。
与之谈心的过程中李毓了解到,该学生家庭较贫困,其母彼时患上重病。因此,李毓给予了那名学生更多的关心,这加深了学生对她的信任。
两年后,这名学生主动找到李毓沟通,他在求职时感到非常自卑,认为自己“没有优点”。李毓从其过往经历中帮他建立自信。该学生担任学生干部经验丰富,但欠缺实习实践,李毓向他推荐实习渠道,指导他及时补充实习经历。
最后,那名学生找到了心仪的工作。“说到对他最大的帮助,就是在每个环节推他一把。”李毓说。
面向多元需求 精准助力就业
“一些企业非常想招人,学生也非常努力地去找岗位,但资源错配仍然存在。”李旭介绍,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北方工业大学团干部带队,定期组团前往校友所在的长期合作企业定点学习,同时邀请业内优秀校友担任“就业导师”,让企业与学生彼此了解建立信任。
聚焦就业能力提升,李旭还牵头打造“浩学就业微课堂”等线上微团课,发动院团学干部对接求职学生,发放就业帮扶“大礼包”,打造“网络面试间”。
助力就业的方式也日益新颖。今年4月底,一辆载着超1200个就业实习岗位的“小火车”停驻在“青春朝阳站”,这是团朝阳区委在将府公园开展的一场别开生面的就业双选会。近100家涵盖大数据、科技创新、商务服务等领域企业入驻。
团朝阳区委联动北京6所高校,将就业招聘与高校创业项目、文创作品展示和社团风采展演有机融合,还设立就业创业沙龙、“保租房”咨询展位,为企业和高校学子搭建“沉浸式”互动平台,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