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官方公号“伊美发布”对此前引发争议的“城管铲字”事件作出了回应。据通报,事件发生后,伊美区召开优化城市管理专项工作会议,指出此次事件是在全区落实市容和环境卫生工作日常考核评价机制,因对城管部门进行量化打分引发的。会上,有关部门表示:实施常态化量化管理是为了充分调动各部门工作的主动性,持续为群众打造一个干净整洁的城市生活环境,而此次事件的发生与常态化管理的初衷背道而驰。对此,当地“要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坚决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早前,许多人都在网上流传的视频中,看到了当地城管一边铲除商户门上贴字,一边在对话中向商家“求理解”的样子。客观而言,当事城管的态度相当礼貌、客气,似乎他们也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不合理的。面对商户的愤怒质问,当事城管表示:创文办下来检查时,如果发现贴字,会直接扣他们的分。如此“实诚”的回复,着实令人啼笑皆非。
按理说,检查也好,扣分也罢,都不过是维护市容市貌、衡量城市管理工作成效的手段之一,但在这起事件中,“避免扣分”却异化成了当地城管部门的执法目的本身。这种异化的执法逻辑,不仅让城管工作脱离了人民群众的需要,也不符合上级主管部门订立考核标准的初衷。
视频中,一位阿姨犀利地说,让城管“管点有用的吧”,生动体现了民众对这种执法逻辑的不满。这也提醒地方主政者,设计任何政策都必须充分考虑其执行实效,“常态化量化管理”听起来很现代、很科学,但如果不辅以有弹性、有温度的考核机制,很可能会在落地过程中走样,成为简单粗暴的KPI考核,最终导致“一刀切”的现象发生。
在执法工作中,即便是社会普遍认同的执法标准,也可能遇到各种需要“特事特办”的情况。此前,河南洛阳一名大爷因为卖了198元的农残超标蔬菜(从大型批发市场进货而来),被当地市监部门“依法”处以11万元罚款并要求强制执行,便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批评,并最终被当地法院依法驳回。前一个“依法”之所以要加引号,是因为当地市监部门的处罚虽然符合食品安全法,却不符合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和立法精神,对无主观故意、积极配合调查、未造成实际危害后果的初犯者明显畸重。有法可依的执法标准尚且如此,“不许商户贴字”之类明显具有主观随意性的执法标准,更应被认真审视,而非被简单机械地逐级落实下来。
今年2月,某地城管挨家挨户撕春联的事情,一度登上热搜,更早之前,一些地方以维护市容市貌为由,要求商户统一招牌,导致整条街“变丑”的新闻,也屡次引发社会讨论。在公众视角下,人们很容易看出其中的荒唐。但是,上级设立的死标准、死命令,却让执法者“不得不为”。
面对这些事件留下的教训,有关部门还应深刻认识到:城市管理是一件极为精细的工作,无法简单拆解为简单粗暴的KPI考核,量化管理的手段并无原罪,但任何管理手段都不能“反客为主”,凌驾于民众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之上。
杨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