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社会蓝皮书:202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一书提供的资料,从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地域选择的趋势来看,2018-2021年,想去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和二线经济发达城市的大学生占比呈缓慢下降趋势,想去三四线中小城市、小县城、基层乡镇和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呈现上升趋势。从不少高校就业质量报告也能看出,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了非一线城市、中西部地区、基层就业,返乡就业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的一个重要选择。
对此,我们得客观分析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
首先,是因为毕业生留在大城市的难度增加了。近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增加,就业竞争激烈。受新冠疫情和国际形势等因素影响,一线城市岗位供给量有限,与此同时,许多新职业向中小城市及农村下沉。对未来事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使部分高校毕业生放弃集中在一线城市的大公司企业,转而选择相对更加稳定的行业或就业岗位增多、创业机会较大的家乡。
再者,一些毕业生愿意“回流”。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有所转变,这一代年轻人就业价值观与父辈有很大不同,直接反映到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活上,对就业去向、就业地域、岗位性质有更灵活的接纳度,对生活在大城市没有执着的追求,相比于中小城市的自由舒适,大城市的高房价、高生活成本、高强度、快节奏让一些毕业生望而却步,家乡的亲友关系也很可能成为有助于事业发展的社会资本。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推出大量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流向基层。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长效机制。随着我国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几乎覆盖全国的选调生招录计划、地方人才引进项目、自主创业补贴等政策对基层有更大支持,吸引了部分高校毕业生返乡。
对有热情返乡就业的毕业生,高校可以积极对进行教育引导和帮扶,促进毕业生和家乡的“双向奔赴”。
一是引导毕业生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念,对有意返乡的毕业生给予积极肯定,组织先进事迹报告会、毕业生经验分享等,鼓励毕业生投身重点行业领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二是做好政策宣传,让毕业生了解基层就业的各项支持政策,在充分了解信息的状态下,做好就业去向选择。
三是拓宽就业岗位供给。北京大学开展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显示,高校是毕业生求职的主要渠道,2021年一半毕业生通过学校找到工作,高校应拓宽学生就业平台,利用好线上线下的招聘会、宣讲会、发布就业信息等方式,打通学生与就业市场中间的通道,有针对性地举办分行业、分区域的专场招聘会促进精准就业。
四是加强大学生实习实践,将就业与实践调研相结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基层,组织学生了解基层就业的新模式、新形态,关注家乡就业机会。
五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创新创业技能培训,为有意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培训、资金、场地、政策等全方位支持,依托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园,为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通过以上具体的举措,选择返乡就业的毕业生将得到更多帮助。
(作者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
董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