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学院的1019名学生正在经历一次特殊的“三下乡”。
按原计划,7月4日,重庆三峡学院“薪火乡传”“三下乡”(全称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记者注)团队,应该在手机前帮助灯台村的瓜农“直播卖瓜”。就在前一天,同学们为灯台村拍摄的宣传片刚刚上线,还在琢磨着怎样布置直播场地、怎样把瓜棚里的西瓜拍得更“原生态”。
团队中的14名学生来自该校工商管理学院,应重庆市万州区龙驹镇灯台村村委会邀请,他们将今年“三下乡”项目确定为帮助瓜农建立直播渠道。当地也希望借助学生“三下乡”,发挥大学生的创意和专业优势,帮助瓜农建立“产销直供”体系。
7月3日至4日的大暴雨打乱了这一切。截至7月5日10时,本轮降雨导致万州区五桥、长岭、白羊等36个镇乡街道受灾,受灾人口37226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949.96公顷。其中就包括灯台村。
张丽是“薪火乡传”团队的带队老师,7月4日暴雨过后,村里水电中断,通向村外的路也被洪水淹没,团队暂时无法撤离。村里70多岁的老人说,这是他们第一次看到“那么大的水”。看着学生拿着手机寻找信号、向家里报平安,张丽也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度过这段被洪水围困的日子。
另一头,重庆三峡学院团委书记熊贞贞、副书记王峰和专职团干部吴小艳不停地接打电话,忧心忡忡——该校今年有22支“三下乡”团队,总计2000多名学生,因校址位于万州区,其中15支队伍、1019名学生分散在万州不同的社区、村庄。暴雨袭来,洪水过境,学校首先须确保学生的安全。
当通过多个渠道确认学生全部平安,并得知万州区因洪涝遭受的损失后,重庆三峡学院团委决定通知在万州的15个“三下乡”团队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就地转换社会实践内容——力所能及地帮助灾民恢复、重建。
“为什么不呢?”王峰在7月6日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三下乡”本来就是通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促进“文化、科技、卫生”在农村普及、提升,这次洪涝灾害使万州许多乡村遭受巨大损失,原计划的“三下乡”活动不可能继续开展,需要就地转换社会实践内容——灾后重建是最紧要的。
“厚植学生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王峰翻出《关于开展2023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念叨着,“乡村振兴促进团”这条要求“脚踏实地,自找苦吃……帮助发展乡村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美化乡村环境”,“灾后重建是应有之义”。
这份通知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发出,推动这项始自20世纪80年代初的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继续在新的一年开花结果。
亚军包装公司位于重灾区长岭镇,两座厂房依河依路而建,机器、原料在洪水中被冲毁、冲走。“这已经是第二次遭灾了,3年两次。”负责人谭军40岁出头,指着厂房墙上的水位印迹说,今年比2020年的水位高多了,“一米六”。
7月5日,重庆三峡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的20名00后“三下乡”大学生到厂房义务帮忙。他们从淤泥中抠出一袋袋50斤重的原料,搬到高处和工人们一起清洗,力气较小的女生拿着铁锹清铲淤泥……这支名叫“乡村振兴你我同行”的“三下乡”团队,原本的计划是帮助长岭镇两个社区开展小学生辅导和反诈宣传活动。
当看到这群穿着红色青年志愿者马甲的大学生在废墟中奔忙,谭军的内心感到一股股暖流涌动。他说,学生们踩着泥水,丝毫不顾及原本干净的球鞋、裤子,抢救出许多包原料,减少了一些损失,更重要的是,这些“十七八岁的孩子都在为了厂子拼”,这让他极为感动,也激励他重新振作。
陈靖是这支团队中的一员,他的鞋子已经被泥水浸透;19岁的刘畅显然平时干重活较少,当和其他同学卸完一货车捐赠的矿泉水时,手指磨出了泡;老家在江西宜春的谢喻涛改签了回家的车票,表示要参加完这次特殊的“三下乡”……
在老年人居多的灯塔村,张丽和14名学生就地转换社会实践内容,帮助与外界交通中断的乡村清淤泥、搬碎石……直到7月5日,他们疏通出了一条可供人行的小路。
“现在的学生达到他们这种的,不多见。”7月6日,甘宁镇黑马村的老支书秦从万,当着记者的面盛赞机械工程学院的“三下乡”团队,眼前的学生正在带队老师徐章勇的带领下,清理被泥石流掩埋的公路排水渠。
长岭镇团委副书记邱思文也加入了这支团队。这两天,他和“三下乡”的带队老师、同学一起到镇街上清淤、到护栏厂从淤泥中挖出护栏……邱思文说,镇、村一级的专职团干部、志愿者较少,这次“意外”来了20名大学生,为当地增添了一支热情高涨、活力十足的00后生力军。他在设想,等这轮灾情过后,是否可以尝试和“三下乡”团队常态化、扁平化合作。
本报重庆7月6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