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07月1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他们为什么选择去基层就业

余渔:北大博士横跨8000里 扎根南疆乡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07月10日   06 版)

    余渔(右)帮农民采摘葡萄。受访者供图

    2019年毕业那年,余渔从北京出发,在西行的火车上度过了三天两夜,横跨了祖国河山8000里路,才终于抵达了目的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

    这名北京大学国际安全与战略专业的博士毕业生,是来这里工作的。

    那时候,摆在他面前的路有3条。要么去高校科研机构做研究,要么考公务员,或者去企业工作。可这3条路,余渔最终哪一条都没选。他甚至拒绝了企业提供的待遇优厚的高薪岗位。

    在学校举办的基层座谈会上,余渔得知了新疆方面招聘的消息。好奇之下,这位年轻人来到了宣讲会现场,就此决定了自己未来前行的方向。

    “去南疆是我必然的选择。”在回顾自己当初的决定时,余渔始终这样坚信。

    余渔起步的地方叫提坚村,这是个贫困村,属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阿扎克镇。2019年10月,他正式就任为提坚村党支部副书记。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又称“万山之州”,山地面积超过95%。4000多口人在提坚村的土地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以种植葡萄和无花果为生。

    全村只有村委会搁着一台电脑,想用的话,要排队。余渔从跟办公桌上的老鼠对峙、对视到最终无视,一点一点让自己适应了环境,他的鼻子和肠胃,以及被晒伤的皮肤,也在一点一点适应这片土地。

    那时,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余渔和村干部们一起,一户一户走访,一点一滴了解村里的情况,踏踏实实落实政策。邻县突发牲畜疫情时,他带领干部自学打针,挨家挨户入圈接种、防止疫病,又组织干部群众下地埋藤,日夜兼程,赶在大雪前完成两万余亩葡萄的销售和埋冬,保住农民生计,增加农民收入。他也帮助当地的失学儿童制定学习计划,鼓励他们继续升学。

    余渔还积极投身于村产业的发展中,将闲置的房屋翻新建设,打造了服装产业生产加工区和木纳格葡萄仓储保鲜区。2019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提坚村完成了整村退出贫困村的任务。

    有一回,葡萄丰收时正逢果蛾害虫爆发,波及了4个村。余渔急忙协调物资灭虫,又灭活深埋受害葡萄,防止病虫害进一步扩大。

    此外,余渔还要想办法保障疫情期间牲畜饲料供应。他带领干部群众,将近3万亩玉米地的玉米秆粉碎,制作成青贮饲料,以备战疫情。还有一次深秋,为遏制牲畜疫情,他带领10名防疫员,为数万头牲畜全部打完疫苗。

    “因为牛抗拒打针,我躲闪不及,被暴怒的牛撞到,还被牛蹄踩伤,但终是完成了任务。”他在自述中回忆。

    作为一名基层公务员,他需要担心很多琐碎的事,例如,牲畜有没有打针,葡萄在冬天到来之前有没有埋藤,农产品的外销顺不顺利,诸如此类。也正是这些琐碎的日常,切切实实帮助了每一个具体的人把日子越过越好。

    余渔扎根基层这条路上的下一站位于帕米尔高原。这个在南方平原地区长大的孩子,又不得不重新适应环境了。高原反应带给他头晕、胸闷、缺氧失眠等前所未有的体验,余渔一度是抱着氧气袋,才挺过来的。

    “到了基层才明白党员的使命,到了边疆才知道祖国之伟大。”他这样说。

    出任阿扎克镇党委副书记后,他分管大农业、经济发展、产业振兴等工作。余渔和同事进一步打造出产业一条街,整合吸纳纺织服装、冷库保鲜和食品加工等企业入驻。产业街产值突破2亿元,容纳366名村民常驻就业,并解决了1560名村民的临时就业问题。2021年,余渔被授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很多人都问过他,是什么让一个北大博士选择了远赴边疆,走进乡村。对这个问题,余渔也回答了很多次。

    据余渔回忆,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他曾随党支部一起参观了新文化运动纪念馆,“走在红楼里,我仿佛走进了历史”。

    余渔的专业是国际安全与战略,而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精神传统,则是“爱国关天下”。他提到,自己一直喜欢多方位关注国家安全领域内的经济、文化、科技,等等。比起在屋檐下做研究,他更喜欢在基层走访调研的工作。读书期间,他曾参加学校的鸿雁计划、星火计划等实践活动,走访过宁夏的数个县市,去过陕西眉县等地,看到许多地方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

    那时的他有着这样的思考:“每一个时代的青年,都有自己的时代使命,也都面临着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青年学生,我常常问自己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路。”

    他见到曾经贫困的山区如何变得欣欣向荣,见证了脱贫致富的乡村怎样把地方产业打造成现代化、国际化的大农业。

    “亲身见证了党和国家脱贫攻坚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我感动得热泪盈眶。”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事实上,前往边疆也是余渔从小就怀揣的梦想。他最爱的古诗是边塞诗,憧憬“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余渔也提到,新疆如今正在迎来新的机遇,是连接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的枢纽,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前沿。而南疆,是新疆这盘棋的“棋眼”。

    他如今是乌恰县乌恰镇党委书记。作为一名当代青年,他认为投身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责无旁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7月10日 06 版

余渔:北大博士横跨8000里 扎根南疆乡村
邱金铭:为“矿”痴迷 跟自己竞争
梁驹:重返乡村 做好“基层健康守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