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07月14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北理工杨浩景:当设计遇上“十万个为什么”

范子菁 崔雨涵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07月14日   05 版)

    杨浩景(前排左一)与同学参加哈尔滨国际雪雕大赛。受访者供图

    杨浩景设计的亲子秋千。受访者供图

    为什么道路上的井盖都是圆的呢?如果将井盖做成方形,又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的研究生杨浩景停在井盖旁边认真观察着。在人们眼中再平常不过的井盖,在他这里就像一个能跑会跳的生物一样具有吸引力。“我会去想,如果把井盖做成方形,一旦井盖倾斜过来,对角线比四边更长,可能就会掉下去。而圆形的半径处处相等,受力也是均等的,就更稳当。”活跃的思维促使他走在路上一看到什么,就能立马延展出一系列联想。

    杨浩景的设计之旅,就从这一系列天马行空的联想开启。如今,他已包揽“世界三大设计奖”红点奖、IF奖、IDEA奖,同时获得IDA国际设计奖荣誉奖、OUTDOOR国际户外设计奖金奖、K-DESIGN设计奖全场大奖等20余项国内外设计大奖。

    小时候的杨浩景会在拿到一台智能手机时,询问颜色的渐变为什么会如此绚烂,各种类型的纹理又是怎样排布形成的。后来他慢慢发现,这些产品不是“变”出来的,而是在机床上被加工出来的。这也让他感到更加好奇,想要对制作的全流程追根溯源。“一群人付出了很多心血,做出这样一件产品,然后送到消费者手上,这个过程令我非常感兴趣。”

    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杨浩景被志愿手册上的“设计”二字深深吸引。在他看来,做设计可以创造很多新事物,也能体会到制作过程的美妙。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工业设计专业。

    本科期间,杨浩景苦练美术、构图、机械制图等基本功。大三暑假,他参加了北京理工大学夏令营,“真正感知到了工业设计的魅力”。当时,北京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的老师给参与夏令营的同学展示了一个案例:在国外的一座公园里,很多学生喜欢在长椅上滑滑板,秀一些动作技巧。公园的管理人员在劝阻无果后,邀请设计师对公园的场景进行重新设计。设计师在长椅上安装了一些很大的木钉,这样一来,人们依然可以坐下,但滑板就无法再从长椅上通过了。这启发了杨浩景的思考:有时设计看起来并没有给人带来便利,安装上木钉以后,长椅上能坐的人数减少了,但从另一个视角出发,这样提高了滑滑板的安全性,还防止了长椅被滑板占据,导致其他人无法坐着休息的情况。

    设计需要灵感的迸发,但并非一时的突发奇想。研究生刚入学时,杨浩景和同学组队参加了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需要完成一个3米乘3米见方的巨型雪雕。杨浩景不是雕塑专业,也从未尝试过这么大的雕塑,不知道该如何去把控比例,加之雪块是一次性的,发生失误后很难进行修补,一不小心就可能导致整个雪雕制作失败。“最大的挑战就是未知。”杨浩景坦言。

    为了给正式比赛提供更多的保障,赛前他自己堆了一个雪堆,熟悉在雪块上进行雕刻的感觉。他一边尝试,一边规划着参赛的雪雕该如何设计。浪花要雕刻成什么形态?怎样雕刻才能看起来比较生动?雕刻多少道线条才能让浪花看起来有炸开的感觉?带着这些问题,杨浩景一遍遍地练习,不断修改设计图,调整雕塑的造型。

    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哈尔滨,杨浩景拿着简单的锉子,一刀一刀在雪块上刻画着。超过12小时的雕刻并没有让他感到不耐烦。到最后一刻,别的组都去给雪雕拍定妆照了,他还因为觉得雕刻出来的“红船”的船舷不够直,蹲在那里继续打磨着。“我承认自己有点强迫症,只要我看到有地方没雕刻到位,我就会一直不停地去打磨它。”

    在读研期间,杨浩景也尝试过很多有趣的设计。“我的设计大多源自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我喜欢从生活点滴中寻找设计的灵感。”在公园里,杨浩景看到母亲通常是推着秋千与孩子玩耍,整个过程缺少亲子互动。为了改善秋千的互动性,他利用差速器的传动原理设计出了不用推的双人秋千——“Play Together亲子秋千”,家长荡起来的同时能够带动孩子荡起来,解决了孩子因为腿比较短无法登地发力的问题,同时让家长也可以参与到游乐中,与孩子一同享受荡秋千的快乐。正是这项设计,让他获得了IDEA铜奖与红点最佳设计奖。

    “设计不仅要有艺术的表达,也要有现实的应用。”杨浩景希望通过设计为他人创造更好的生活。在对农村老人的调研中,他发现老人们上街卖菜都会挑着沉重的担子,这让他产生了帮助他们的想法。为了切身体会老人摆摊过程中的种种艰辛,他和老人们一起去拉货、摆摊、卖菜。体验过摆摊卖菜的艰辛后,他为老人们设计了“移动摊位助手”。从摊位的高度到拉杆的角度,每个细节都蕴含着杨浩景为老人减轻负担的“小心思”。“摊位助手”车摊一体,采用大小轮设计,便于行驶在农村路面;可旋转的支脚和布面让老人能直接在车上摆摊。这项“实用美学”的设计作品,让他获得江西省天工杯设计大赛三等奖,并受邀成为江西省工业设计协会荣誉会员、新锐设计师。

    他还参加了许许多多服务社会的设计项目。他与北理工机车学院的学生合作,参与对汽车空间的改进和创新,在不断补充汽车制造领域的知识后,他设计出可拆分、融合的汽车空间“Car and Room”,并因此进入“东风梦想车”中国青年汽车创意设计大赛全国十强。他还设计了自行车助力电池、新冠疫情期间检疫所用的静电防疫枪、更加呵护宝宝的母婴用品等多项社会产品,其中三项已投产上市。

    在杨浩景看来,一名优秀的设计师还要具备非常强的学习能力。除了练习绘画技法,他还学习了编程等技术。“如果想把一个设计显性地呈现给用户,就需要深入了解相关融合领域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它表达出来,让用户能够理解。”

    杨浩景的专业方向偏向艺术化表达,如何在机械构件上进行巧妙地创新,对他而言,是一个大难题。“比如差速器、飞轮、自动雨伞等结构的原理,我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只是稍有涉猎,但不了解设计者思路的巧妙之处。”为了克服这个难题,他翻阅大量专利图,与晦涩的专业术语“死磕”。“桌子左边摆一个平板,右边摆一个电脑,两个屏幕对着看,一边看示意图,一边研究对应的文字描述,一点一点地‘抠’。”这个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对他来说并不枯燥,反而是有趣的享受。“在原本不熟悉的领域里去实现一个想法,通过学习达到一定的专业程度,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对机械结构的研究,被杨浩景应用到他的一项设计里。他观察到,一些人冲马桶时会忘记合上马桶盖,导致马桶里的物质变成气凝胶飞溅到空气中,可能会落到卫生间摆放的物品上。他尝试通过改造马桶帮助用户培养冲水前盖马桶盖的习惯。于是他采取了更简约的纯机械结构,将马桶盖改造成一个冲水开关。“用户只要一关上马桶盖子,马桶就自己冲水了。这其中涉及了很多复杂的机械结构,但到了使用者那里,一切就会变得更简洁方便。”杨浩景解释说。

    随着不断克服各种困难,杨浩景在心态上也发生了转变。“成长很简单,就是自己的心态更成熟,拥有一种可以把一件事完成的自信。”不断的学习和尝试带领他一步步完成突破的同时,也让他意识到,原来自己可以完成许多原本难以想象的事。“我不怕去学习任何新的东西,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感逐渐变弱。现在,陌生领域对我来说,就是能够激起我兴奋感的挑战。”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谈到未来,杨浩景表示,现在他还不确定自己是否会在商业产品设计这条路上走下去,但他坚信自己一定会与设计相伴一生,持续探索设计的奥妙,“因为这件事实在太有趣了”。

范子菁 崔雨涵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7月14日 05 版

93.90%受访大学生有自觉践行环保的行为
北理工杨浩景:当设计遇上“十万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