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北京一名地接导游在颐和园带团游览时因中暑送医,经抢救无效而离世。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发声,呼吁游客和从业人员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北京日报》记者跟踪采访了几名北京的导游,记录下他们在高温中奔忙的身影:有导游一个上午喝10瓶水;有年轻导游两个月没休息,累哭了……
天气热,旅游更热,当高温撞上旅游热,悲剧猝不及防上演。在高温天气下,导游为了给游客带来更好的体验,往往忍耐着酷暑和极度的疲乏,照顾着游客的安全、体验和情绪。无疑,导游也需要关注和保护。
给高温下的导游送上“清凉”,旅行社大有可为。导游是旅游行业的核心人才,现在不少导游在带团之余,还要深更半夜守着电脑、手机抢门票。旅行社不仅要保障导游的防暑降温用品,还要更加合理地设计旅游线路,避开高温时段和拥挤时段。让导游不再热哭,游客也不用受罪。
一些室内开放的博物馆、美术馆,要在提高接待能力上下功夫。比如,执行分时段入场制度,在参观路线和时长上做一些引导,还可以延长开放时间、探索实施夜间开放,尽量让游客分散开来。在景区的一些关键路段,增加一些风扇等通风设施,促进空气流通。
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体谅导游,理解配合导游工作,做到文明旅游,这是对导游的最大支持。当然,导游也要懂得保护自己,及时补充水分,提前准备好防暑药物,一旦遇到身体不适,要及时就诊及时服药。珍惜自己的健康,才能更好地为游客服务。
在新冠疫情期间,一些导游转行,而当下旅游业特别兴旺,导致导游总量严重不足。有媒体报道,目前依然坚持在一线的导游大多是70后、80后,导游后继无人的现象已经非常突出。对导游的关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高温下的导游带着“清凉”为游客提供服务,也让游客获得更舒适的旅游体验。
王军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