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过去快一个月,偶尔还能看到有人家门上悬挂艾叶,想是自端午挂上便没摘下。艾草已成枯草一蓬,散发的阵阵药气,还在忠实履行着趋避蚊虫之责任。
端午习俗众多,其丰富程度堪比岁首春节。悬艾是其一,且来源很古,只是如今实践者少了。端午亦称“端五”,故端午习俗常与“五”相关。如端午节以蝎子、蜈蚣、蟾蜍、壁虎、蛇为“五毒”,要饮雄黄酒或张贴张天师画像趋避。北方也把它们的形象印制在糕点上,命名为“五毒饼”。吃五毒饼,讨一个五毒吃尽的口彩。端午还有以五色丝线结绳系小儿手臂的习俗,宋人称这种五色线为“百索”,明清则有称其为“长寿线”,从名字可知取意祝愿儿童健康成长。
有些带“五”的习俗几乎已消失在历史中了,如以“五枝汤”沐浴。自古人们就有端午沐“兰汤”的习惯,甚至称端午节为“浴兰节”。后来发展出五枝汤,五枝是桑、槐、桃、柳和麻叶。用五枝汤沐浴有去瘴毒、暑热的作用。此外,古时端午还有张贴“五岳真形图”的习俗。这些习俗大都与古人认为五月瘴疠之气重、易染时令疾病有关。带“五”的端午民俗还有叠“五色纸”等。
“天中五瑞”也是带“五”节俗之一,这里须强调“天中”二字。古时称“五瑞”的非只一种。璧、璜、圭、琮、璋五种玉器是“五瑞”。汉代又以黄龙、白鹿、甘露、嘉禾、木连理为“五瑞”。天中节是端午别称之一,“天中五瑞”特指端午节的五种瑞物。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写北宋汴梁城“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说的是端午有悬挂、装点花草的习俗。“天中五瑞”就是这许多陈设中的几种。明朝张岱《夜航船》中说,端阳日以石榴、葵花、菖蒲、艾叶、黄栀花插瓶中,谓之“五瑞”,避除不祥。现在,“天中五瑞”通说为:菖蒲、艾草、石榴花、龙船花和蒜头。
“天中五瑞”的出现或与“五毒”相关,取“五瑞”镇“五毒”意。“五瑞”中艾草、菖蒲较早与端午关联。简单的做法是将艾草和菖蒲倒悬在家门口,艾草特殊的味道可以驱避毒虫。菖蒲因形似剑被赋予特殊意义。用一支菖蒲剪下一小段,两头修剪成玉圭形状,横插在另一支菖蒲的中下部,当成剑格,就成了儿童手中的一把菖蒲宝剑——端午最好的玩物。清时,苏州人还会给菖蒲配上一个帮手——割飞蓬的梗做鞭,合称蒲剑蓬鞭,杀伤力加倍。
有时,古人在倒悬的蒲艾上,还要加一头蒜,用蒜的辛辣增加趋避虫害的功效。当蒜单独使用时,则需选择独头蒜,用小网兜装起来,挂在身上作为配饰,所谓“独囊网蒜”。
用艾草捆扎成老虎状名唤“艾虎”,以虎之型和艾之味护佑孩儿平安;给儿童带虎头帽,用雄黄酒在孩子头上写“王”字与制作艾虎的习俗有关,这大体是现在的草编了。菖蒲的用法更为复杂,用菖蒲和通草扎成张天师骑老虎的样子,放在盘中,用五彩线等做成各种虫子,外圈再围上蜀葵、石榴、菖蒲、艾草,是为“天中盘”,是端午一种隆重的供奉。
石榴花则取其红艳。在“天中五瑞”中,龙船花为何物有较多争议,很可能指的是山丹丹花。为什么这么说?有图画为证——
在传统中国花鸟画中有一类“清供图”,将文人案头插摆的各种花卉、陈设的有吉祥寓意的小玩意,画在一张画上,展现文人生活情趣。“岁朝清供”是春节前开放(当令)的花卉、果品,梅花、水仙、佛手,有时还点缀鞭炮、泥塑。“五瑞图”中常出现的是艾草、菖蒲、石榴、蒜头,和一种像百合的红艳花卉,也就是山丹丹花,因而有人推测龙船花应该指山丹丹花。
有时五瑞图中没有山丹丹花,而会出现蜀葵。譬如清代郎世宁的名作《午瑞图》中,青瓷花瓶中插着菖蒲、石榴和蜀葵,瓶外随意摆放李子、樱桃和粽子,提示着端午的主题。又有很多古籍谈到端午陈设蜀葵时,便也有人说龙船花应该是蜀葵。总之大概不会是现在网上常有售卖的茜草科的龙船花。
实则端午题材的清供图,依画家的理解和构图需要,并无一定之规,多几种少几种亦属正常。为了画面的热烈和颜色丰富,五瑞图中还常画枇杷。有时更画一只被草绳缚住的蟾蜍,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既是使画面更生动,也是点出五瑞降五毒的主题。想想五毒中也只有此君最可入画。
不必过分纠结龙船花为何物,是哪种花,其实都只为给端午增添了一分情趣。重要的是中国之节日总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方面面的快乐。既可以是文人清供,以俗入画、以俗生雅,还可以是悬几株艾草、菖蒲的仪式感,或是为孩子系上五彩丝的美好祝愿。
辛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