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4年多的日子里,大运会深入成都这座以古老历史和潮流生活著称的城市,创造新的价值;这座城市全方位的发展,也为大运会赋予更多可能性。像一场历时1000多个日夜的恋爱长跑,因为期待“明天”,“此刻”让自己变得更好。
_______________
如果一阵风吹过位于四川成都的东安湖,它至少要与200种植物的叶片击掌。而即将在湖畔开幕的那场盛会,已经与这座城市2000多万人口发生碰撞。
7月28日,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将在东安湖体育公园主体育场举行开幕式。好客的成都,将迎来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及代表团官员,这也是中国西部地区首次举办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
大运会与成都约定携手,是2018年年底的事了。自古以来,中国人格外看重约定。说好了“明天见”,那么大运会还未如约而至的每一个“今天”,成都都在努力。
在过去4年多的日子里,大运会深入这座以古老历史和潮流生活著称的城市,创造新的价值;与此同时,这座城市全方位的发展,也为大运会赋予更多可能性。像一场历时1000多个日夜的恋爱长跑,因为期待“明天”,“此刻”让自己变得更好。
如今,成都到处都有大运会的印记,在眼睛直接看得到的,或层次更深、维度更广、细节更具体的地方。这些印记是成都的此刻,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成都的明天。
与城市一起成长
赵晶记得,2018年,成都对她来说,还是祖国的一座城市,文件里的一个名字。
那一年,成都通过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向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表达了申办大运会的意愿。
作为国际大体联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主任,赵晶通过文件,已经感受到成都“格外强烈的意愿”。她并没有去过成都,但那种“意愿”引发了她和同事的关注。
在此之前,北京和深圳举办过夏季大运会,哈尔滨举办过冬季大运会。赵晶回忆,当年深圳还经历了全球五座城市竞争投票的过程,但国际大体联后来调整了大运会城市承办权分配策略,简单来说,就是对于特别想承办的城市,他们会在考察后协助评估和申办。
成都成为新策略的受益者。从一开始,它的实力与决心,就迎上了国际大体联的期待,“我们更希望的是和城市一起成长”。
考察结束没多久,赵晶收到成都的申办材料,其丰富与完备令她惊讶。
这份材料展示了成都构建“世界赛事名城”的一张蓝图。国际大体联曾提示成都方面,“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不推荐为大运会新建场馆”。而赵晶回忆,成都体育局当时的回复是:“有没有你们,有没有大运会,我们都要建场馆、办赛事,这是我们居民、我们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
2018年12月13日,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成都市与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共同签署成都大运会承办权意向协议。此后,成都借承办大运会,提出了“办赛”“营城”“兴业”“惠民”的目标。这意味着,承载主场外交功能的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这一次被成都寄予更具体的、有利于每个人的意义。与此同时,成都还要奉上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大运会。
有现实做注脚,口号便不只是响亮而已,爱摆龙门阵的成都人同样善于把理想变成现实。“场馆成为新的城市地标,改变经济地理。”成都大运会执委会宣传部(开闭幕式部)副部长高怡强表示,“赛后场馆利用早就在研究、推进了。”
大运会18个项目的49座场馆,36座是旧建筑改造升级而成。所有场馆在大运会开幕前,已经率先向公众开放。东安湖体育公园如今聚集了不少水上项目爱好者;凤凰山体育场拥有了“金牌球市”;今年40岁的城北体育馆,20世纪80年代,成都的时髦年轻人去打篮球、看费翔演唱《冬天里的一把火》,在大运会筹备过程中,它以国际A级标准“变身”,非高峰时段,市民花12元能打3小时羽毛球。
2022年6月,成都发布了《成都大运会共建共享惠民行动方案》。大运会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有专门设立的“大运惠民”栏目,翻看栏目集纳的数十篇文章,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是“免费”“优惠”“大礼包”,有的向公众发布可以免费使用或价格优惠的大运场馆信息,精确到“推荐采用公共交通方式,最近的地铁站是6号线”;有的发起全民健身活动或解读有关部门的新举措。不久前,成都又免费向公众发放1万张体育惠民运动券,大运会的赞助商也纷纷推出惠民项目。
许多原本闲置的城市空间,如今变成了运动空间,容纳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天府绿道上,人们奔跑、骑行或使用沿途1700多处体育设施。踩着滑板车、轮滑鞋的,或者只是想就地撒个欢儿的孩子,也有属于他们的器材和领地。3600万平方米的新增绿地让这个原本就容易开花的城市更像公园。每一天,都有少年在高架桥下新建的篮球场投出3分球,也有中年人在停车楼楼顶改造的足球场释放压力。
数次来到成都、累计时间接近一年的赵晶,已经对这座城市产生了很深的感情。成都大运会开幕前夕,在位于成都大学校园内的大运村,她感慨“这一切多像一场梦,一个因为年轻而美好的、充满活力的梦”。但一切又不是梦,在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日程表上,大运会已经打上了一个清晰的“记号”。
“那是热情留下的痕迹”
有一段时间,祝江力只要望向这座城市,无论是人潮如织的街头,还是偏僻幽深的背巷,都会开始琢磨一件事:“这儿还能放下一块运动场地吗?”他开玩笑说,看到一面墙,都想装个篮筐上去。
这位成都市体育局副局长解释,2020年以后,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意见”,恰好对上了成都老百姓的“意见”——关注生活品质的成都人,买房子也要问周围有没有体育公园、运动生活角。根据成都市体育局2021年针对市民的一项“运动意愿”调查,接近一半受访者觉得“家门口的体育设施还不够”,七成以上受访者希望在家附近的城市绿地植入更多运动设施,把更多空间利用起来,打造成运动场所。
那些街旁的空地、屋顶的平台、老旧的厂房、桥下的空间、短期内暂不开发的土地……都成了成都体育系统眼里的“金角银边”,他们聘请了专业的调研机构,对这些空间进行调查摸底,想把它们改造成社区运动角。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数据,2022年,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是2.62平方米。一提“人均”,祝江力就犯愁,修绿道、建场馆、改造“金角银边”……他们很努力,但成都人口增长的速度太快了,“分母不停地变大,得拼命追”。
在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过程中,成都将体育设施作为基础,明确了“家门口运动空间体系”构建的目标和路径。就这样,在成都,体育公园不断呈现,街角篮球场等社区运动角多了起来,天府绿道沿线的绿道健身新空间成为“网红”,立交桥下也有了健身区。成都市体育局的理想设计是,从城市里任何一户人家出发,5分钟就能找到跑步的地方,10分钟就能打上篮球,15分钟就能游泳、玩轮滑。
成都体育系统挂在心上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对位于成华区的杉板桥篮球场来说,从来不是问题。来这里打球的人都接受一个事实,人均面积确实小,因为这里太火爆了。
这片3个半场组成的街区篮球场,可能是中国最火的“野球”基地之一,坐落在据说是新一代成都年轻人偏爱的杉板桥商区。
这里不收费,不熄灯,不关门——事实上,拥有3个出入口的杉板桥篮球场根本没有一个实体意义上的门。金属笼状围挡上留个大口子,人们自由来去。深夜有人打球,下雨有人打球,天气太热或太冷的时候,还有人在打球。人太多,就分成小队,打输几分下场换人。互联网上流传的视频、故事和讨论,让这里除了体育属性,还多了社交意义。每天都有人从外地赶来打球,同时也见见“网友”。一个江苏小伙子打到临近午夜才舍得走,他说终于来了,太值了。篮球明星林书豪也来过,他到成都参加活动,杉板桥原本不在“官方行程”里。
“所谓野球,就是来自民间。”涂勇说。这个90后大学毕业留在成都创业,在家附近找球场,发现了这片场地。打球之余,他也拍视频发到社交媒体,打上“迎大运”的标签,没想到打造出一个“网红球场”。退休老人李春盛几乎每天都来,人们打球时,他在一旁提供激情而专业的解说指导,老人出现在视频里后,杉板桥篮球场更火了,网友们都知道那句“欢迎你,我的朋友”。
球场的场地原本是蓝色塑胶的,打球的人太多,塑胶表面磨损,露出大片绿色。在涂勇看来,“那是热情留下的痕迹”。他从前曾自费维护球场,最近,社区也同意出资整修地面。
杉板桥篮球场的粉丝将涂勇视为这里的“主理人”,但涂勇说:“我更喜欢称自己为‘球场志愿者’,谁都能来杉板桥打球、拍摄、分享,它属于每一个人。”涂勇牵头,常来的年轻人还在这里组建了反扒联盟,守护篮球爱好者的安全。人气也带动了“经济”,球场边卖饮料的、卖水果的、卖小吃的,生意都特别好。在微信群里,人们约球、聊球。一个姑娘发言,“刚刚那条视频里的帅哥是谁,单身的话,我要和他耍朋友(四川方言,指谈恋爱)”。
几乎可以说,这个小小的体育生态圈,就是成都建设赛事名城的一处微缩景观。而更具象征意义和更有现实价值回报的,是凤凰山体育公园。
几乎与大运会承办权的确定同步,2018年12月,坐落于成都北部金牛区的凤凰山体育公园开工建设,2022年3月落成,作为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核心场馆。它拥有一座满足FIFA(国际足球联合会)标准、6万个座位的专业足球场,一座满足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标准、1.8万个座位的综合体育馆以及多功能馆。2022年6月,凤凰山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开放。
国有企业成都城投集团旗下的成都城投置地集团投资修建了这座代表最先进水平的运动场馆,并与拥有北京五棵松体育馆运营经验的万馆体育合作,成立合资团队城投万馆公司,对凤凰山体育公园进行市场化运营。城投万馆副总经理李丽介绍,从2022年年底起,他们承接了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成都蓉城队的主场赛事。刚刚“冲超”成功的成都蓉城队,让成都久违的“金牌球市”重现,也为凤凰山主场创造出人气“奇观”。
2023赛季开赛以来,成都蓉城队的8个主场比赛里,凤凰山场均入场人数达到39577人,与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场均40174人的数字几乎打成平手。
投入使用至今,凤凰山体育公园已经办了约600场活动,其中包括200多场职业赛事、两场演唱会,累计接待约66.2万人次。“一方面满足大运会对场馆的要求,另一方面尽可能减少对场馆日常运营的影响。”李丽说,“成都市政府给场馆大量支持,并鼓励场馆创新运营。”
她介绍,人们印象中的成都,比起城南新城市中心的繁华,城北的发展一度较为落寞。如今,这种差距已经在缩小了,城北以文艺、激情的风格重新聚集起火热的人气,确实是“赛事兴业、营城”。
2022年,成都市成功举办国家级体育赛事12项。年末建成达到省级以上标准的体育公园12个,全民健身路径达1.67万条。全年参与全民健身活动1400万人次,49个大运会场馆面向市民分类开放。2023年,成都还将举办国际赛事22项、全国性赛事36项。
“蓉漂之后,再无漂泊”
城市的“体育生态”,直接影响着肖攀的“体育生意”。
去年夏天“最热的时候”,他每天在成都城南高新区溜达,为自己的新店寻找合适的铺面。
最终被肖攀选中的一处,“离天府绿道特别近”。
肖攀经营单车行,不仅销售专业级别的自行车,还组织骑行活动,绿道就是这项运动最适合的场地。
10多年前,肖攀在成都理工大学读书,为了打工送货,买了第一辆山地自行车,“二手的,不贵”。大三暑假,他借钱在家乡四川邛崃开了第一家自行车店。
“我不敢说我的发展和大运会有什么关系,但你看看这个时间线。”肖攀说,第一家单车行2015年搬到成都,经营了6年,2021年新开一家,2022年又开了3家店,2023年再开3家。如今,他在成都有8家店铺。
“还真是,这几年发展得特别快。”肖攀回顾过往时说,2022年成都的单车店数量在2021年的基础上增加了30%-40%,每家店的营业额基本上都增加了50%以上。肖攀解释,不怕竞争对手多,主要是行业变好了。
他认为,成都人的运动习惯很好,跟中国经济发展、民众健康意识增强有关,也跟区域体育经济水平的提升有关。
在很多中国人的印象中,成都是个泡在茶碗里、涮在火锅里、抱着大熊猫、打着小麻将的地方,慵懒而宜居。然而,这样的印象早就应该被刷新。成都市体育局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大声地强调,这座城市的体育人口有940万人,体育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动感、活力,才是它最新的气质。
这气质还体现在更多地方。
2022年,成都以GDP2.08万亿元,成为全国第七个加入“两万亿俱乐部”的城市。《成都青年发展报告(2022)》显示,成都青年群体中,外地到成都的“蓉漂”人口达683.49万人,14-45岁“蓉漂”青年比例相对较高且呈现多来源化趋势。全球每两台笔记本电脑,就有一台搭载成都制造的CPU;2022年航空旅客吞吐量全国第一;31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这里。
人们在这里创业创新,也在这里安逸栖居。成都连续14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连续4年荣获“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奖,蝉联“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不知是谁第一个说出了那句话,“蓉漂之后,再无漂泊”。
眼下成都的“大运会气氛”很浓烈。赛事吉祥物熊猫“蓉宝”在机场、高铁站迎来送往;二环路高架桥某个寻常的出口,“大运村”指示牌端立在交通摄像头旁;无论是巨大的、充满现代感的环球中心还是飘着辣椒香的小吃街,随处可见“迎大运盛会,展文明形象”的海报;去成都市政府有关部门办事,电梯门一开,就看见大运会的倒计时牌;1000个志愿者小站遍布全城……对于大运会期间的成都,赵晶描绘了这样的场景:“街头忽然多了很多异国年轻人,挂着胸牌,青春洋溢。”
4年多之前,面对那份仅仅是勾勒未来的申办材料,国际大体联和成都都非常自信。一个确定自己选对了合作伙伴,一个确定自己能兑现蓝图。如今,那些写在申办材料里的“计划”,像赫赫有名的蜀锦,一经一纬织成了真实的美好,每个人都与这美好有关。
赵晶带同事买东西,店主好奇地问:“这么多外国人来干啥?”赵晶让他往大事儿上猜,店主立即就明白了,“你们来搞大运会”。赵晶在成都上舞蹈课,老师有的参加闭幕式表演,有的参加火炬点燃仪式。
“我在这儿遇到的每一个人都知道‘大运会’,这非常不可思议,城市投入了很多。”她感慨。其实,在过去几年,她的投入也是全身心的,以至于她已经准备好了,在开幕式上,尽情大哭。此外,赵晶不打算参加闭幕式,这是她的工作习惯,和那些城市用尽全力拥抱过,每一个她都不想告别。
可以确定的是,尽管大运会一定会结束,但它与成都共同构建的每一个此刻,都会在明天继续生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秦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