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07月28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山东共青团开展“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

推动高校学子与基层治理“双向奔赴”

通讯员 董云宇 王晓 徐富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07月28日   01 版)

    自“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以来,团山东省委探索出了“市县主导、高校配合”的工作推进机制,高校重在发挥专业优势、打造实践品牌项目,市县重在优化拓展实践场景、做好实践服务保障,校地协同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机遇、搭建平台。

    截至目前,全省493个镇街2835个社区(村)参与结对,高校930余个院系、1860余个学生社团参与实践。高校学子与社区治理正在进行一场“双向奔赴”。

    “画好图”:基层组织有方向、有路径

    活动前期,团山东省委联合山东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开展“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的工作方案》,首批以济南、青岛等高校集聚的6个地市为试点,通过建立完善结对机制、校地双向赋能、项目化推进等方式,组织动员大学生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助力乡村振兴,有效缓解了基层治理缺人手、高校社会实践缺场景的问题。

    各地、各高校团委第一时间行动,细化落实要求,构建供需双清单,结出丰硕成果。

    团济南市委指导驻济高校团组织通过“一份社区实践计划、一份参与团员名单、一份服务项目清单、一份实践成果展示”,实现实践项目具体化。

    团青岛市委建立“市级全面统筹+试点区(市)先行+各区(市)协调推进”工作格局,通过“搭平台、树品牌、促共建”,促进校地合作找准点、连成线、铺成面。

    19个团总支与40余个社区结对共建,累计开展实践活动180余场,9215名大学生参与,累计志愿服务时长23769.85小时。潍坊学院团委打造校团委“画好圆”、团总支“搭好桥”、团支部“亮专业”的工作格局,积极拓宽学生实践平台的有效载体,进一步提升共青团实践育人质量。

    “搭好桥”:结对共建连得紧、有保障

    山东各地团委和高校统筹谋划推动结对共建,就近就便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相对稳定的结对关系。

    团烟台市委构建“区市团委+高校团委+镇街青工委+青年社会组织”四级工作矩阵,指导53个镇街、208个社区与944个学校团支部结对,摸排形成地方需求和高校服务项目清单700余项,累计参与学生3万余名。

    团日照市委联合日照市委组织部等单位印发《日照市“扎根计划——大学生进社区”助力基层治理实施方案》,动员80余个社区(村)和高校500余个班级(团支部)结对。

    同时,各地积极争取和统筹本地资源,为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实践提供咨询指导、经费保障、活动阵地等便利条件。

    为落实全域校地结对共建机制,团威海市委设立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购买社会服务项目、奖补实践效果较好的社区和高校。团临沂市委联合相关部门遴选10个优秀青年人才创业项目,给予相应政策倾斜和支持。

    模范激励、岗位激励、需求激励、成长激励、氛围激励……在一系列“硬核措施”的支持下,广大学子在基层一线大舞台上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优服务”:来一场青年与社区的“双向奔赴”

    山东理工大学建立了21个学院团组织与街道社区“一对一”结对机制,今年暑期组建500余支团队集中报到。“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举措,一方面着力破解街道社区青年工作骨干和资源长期缺乏的问题,另一方面着力破解学生社会实践缺载体、缺机会的问题。”山东理工大学团委书记王振说。

    作为学校“曹凤戏社”学生社团负责人,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2021级戏曲表演专业学生宋德靖组织社团与当地20余个社区(村)结对,免费送戏下乡,受惠群众达10万余人。宋德靖说:“此项活动深受广大基层群众的喜爱,也帮助我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夯实专业技能。”

    社区为青年的发展提供了更大可能和更多机遇,青年也为社区的发展带来更多年轻思维和创新动力。在这场青年与社区的“双向奔赴”中,“青春之花”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通讯员 董云宇 王晓 徐富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7月28日 01 版

习近平会见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
习近平将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大运会开幕
“蓉火”传递 青春与梦想交相辉映
大运遇见成都 世界见证不同
推动高校学子与基层治理“双向奔赴”
共青团广泛开展“青春心向党 奋进新征程”基层宣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