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来了,博士们来了!”7月17日上午,雨过天晴,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弥陀镇长林村显得更加秀美怡人。
乡里乡亲都站在村口眺望,70多岁的村民詹留宝难掩内心激动:“我在村里待了大半辈子,只听说过博士,没想到这么多博士来到我们这个小山村,帮农民解决大难题呀!”
当天,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童宏葵领着校内教师组成的博士服务小分队,与安庆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王辉一道,驱车辗转山路近4小时,终于到达大别山腹地的小山村。
作为弥陀镇唯一的深度贫困村,长林村于2019年实现贫困村出列,2020年全部脱贫。作为对口帮扶单位,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派驻的工作队,帮助村里完善了基础设施,带动村民发展茶叶和油茶产业,实现了集体经济的增收。
自从结对以来,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涉农、食品、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团队自发来到生产一线,帮助企业和村民解决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技术难题,实现产业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双赢”。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暑假,学校又派出一支年轻的博士服务小分队,他们的到来,将为长林村的产业发展增添什么样的新动能?
博士暑期下乡送技术
村夫野老传统手工食品有限公司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从公司的名字就能感受到,创始人周光奇对非遗饮食文化的坚守。
周光奇原先在安庆经商,时常想念外婆做的腌制品,于是按照祖辈流传下来的工艺工序,成功制作出“腊鱼丁”,使这项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得到传承。后来,企业又开发出自然发酵的豆腐乳,解决了同类产品保质期短、入口粗糙等问题。
这一天,刘冬博士就是冲着这小小的一块块豆腐乳而来的。刘冬是安徽农业大学毕业的微生物学博士,研究方向是食品发酵与质量安全,现在是安庆职业技术农林与服装学院副院长。生在淮北的他,很少吃腌菜和酱菜,不过来到安庆工作后,这里的餐饮习惯,让他的专业特长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刘冬至今记得第一次与周光奇见面时的情形。当得知学院设有食品专业时,周光奇激动不已,“技术的问题终于找到人了!”在刘冬的指导下,豆腐乳的用盐量降了下来,由此解决了传统工艺偏咸的问题,同时又延长了保质期。
不过,豆腐乳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公司客服接到不少消费者反映,因为运输中出现机械碰撞,瓶中的豆腐乳容易散碎。刘冬调研了不同品牌的产品后发现,这一问题可以说是“行业性难题”。刘冬说:“没想到,看似一个小小的外观问题,背后的解决方案涉及基因技术。”
经过不断论证和试验,刘冬和团队成员给出的技术方案是:利用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腐乳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变化,100余种微生物菌群被鉴定参与腐乳自然发酵过程。以无菌操作技术分离获得有益曲霉菌和乳酸菌菌株,以其为主要发酵剂与自然发酵菌群相结合,发酵出结构紧实不易碎、芳香独特又可口的腐乳佳品。
“我们花了四五个月的时间,终于在实验室完成了相关技术的研发,这次来,主要是查看中试的情况。”刘冬和团队成员一起走进企业的无菌化验室,认真了解生产流程中的每道工序。“接下来,我们要带回样品,进行撞击试验,看看效果如何。”
事实上,这支博士服务队提供的是全方位技术支持,贯穿产业链的上下游。当天,研究方向为农产品新媒体营销的博士李婷,带着两名学生进行了一场56分钟的直播,为村夫野老传统手工食品有限公司助销农产品。
“直播过程中有打赏,也有一定的销售量。”在李婷看来,这一次直播示范,不在于实现多少销量,而是让企业树立新媒体营销的理念——“再好的产品,借助网络,才能更好地走出大山。”
李婷说,本次调研,也给企业的经营战略提出了一个重要建议:“以前这家企业的网络营销都是外包,鉴于农产品利润薄,考虑到长远的发展,企业应当组织自己的年轻人搭建团队,从头学起、做起。”
高职教师搞科研不只为发论文
当天,童宏葵和李萍博士团队来到村里的水稻基地。童宏葵蹲在田埂上仔细观察,发现一株稻苗长得萎靡不振,便询问李萍原因。
李萍拔起一看,闻到一股臭味,便分析道:“由于前期水稻受水灾严重,患上了细菌性基腐病,另外,单季晚稻还容易患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等病虫害。”她当场讲解了防治方法,还与当地的两名农技员曹俊、李全胜加了微信,便于以后及时指导。
“在农业领域,别管学的是什么方向,看到庄稼的问题,就要拿出解决方案。”李萍在安徽农业大学“一口气”从本科读到博士,现在是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专业教授,主要从事真菌及植物真菌病害研究,涉及植物真菌病害诊断与鉴定、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等领域。
“虽然专业研究的是病害,但是对虫害也很懂。”李萍自信地告诉记者,读研究生期间,她在水稻实验站和植保站待过好几个月,对庄稼常见的问题非常熟悉。
在她看来,高职院校老师搞科研,尤其在农业技术推广领域,必须接地气,什么都能懂,不能陷在过去所学的专业里。“我们就是要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往往涉及之前没有接触的学科,需要我们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李萍说。
同时,作为安庆市的科技特派员,李萍可谓是“多面手”,既要制定瓜蒌、辣椒和金丝皇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还要开展土壤情况调查,为植物施肥提出指导性意见,此外还要带领团队成员为农产品网络营销提供建议。她说:“总之,我们依靠团队的力量,提供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的‘一条龙’技术服务。”
对李萍来说,近年来的科研大多聚焦横向课题。“不能只为了发论文,更重要的是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此外,她认为,横向课题还有助于科研团队的建设,培养新生力量。
博士服务队释放规模效应
事实上,在一所地方高职院校,对李萍这些博士来说,科研大道上,早已集结起志同道合的青春同路人。2022年,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农业产业化集成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这也是首批立项建设的5个校级科研创新平台之一,已列入安庆市科技计划项目。
中心由李萍博士牵头组建,现有成员14人,其中教授3人、博士5人。中心以作物和菌类种植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监测为主要研究领域,致力于解决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问题,搭建从研发、成果转化到产业化的产学研创新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该平台还把来自安庆师范大学的博士胡婷、宋晓贺吸纳进来,整合资源,精准发力,首先在蓝莓种植与深加工技术上实现了突破。
近年来,安徽省怀宁县大力发展蓝莓产业,全县蓝莓种植面积达8.5万亩,是长三角地区最大的县级蓝莓种植区。不过蓝莓种植技术要求高,深加工技术较为落后,这些问题困扰着当地产业发展。为此,李萍带领团队成员成功地从蓝莓根中分离出一种内生菌根菌,用于提高蓝莓抗性,促进蓝莓生长,并获得专利。
此外,怀宁县黄墩镇的相关人员找到了刘冬博士,希望能够解决深加工的问题。刘冬和团队成员一起,为蓝莓深度加工设立专项课题,进行研发攻关。目前,已完成特色蓝莓果酒的研发工作,产品即将上市。
目前,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在地方脱贫攻坚“一村一品”成果基础上,主动对接各地特色产业,提供进一步的技术支持,其中博士团队积极参与。学院为岳西县林兰茶场提供岳西翠兰的标准化加工技术,为怀宁县的一家农业企业开发稻虾共生养殖技术……
“我们设立博士科技小分队,让有情怀、有抱负、有才华的年轻人扎根乡村,投身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在成就自身梦想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童宏葵表示,今后学校将积极搭建人才培养平台,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发挥学校人才和智力优势,同时多解决农村、农业、农民在乡村振兴中遇到的难题,着力培养一批懂技术、有文化、会管理的“新农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磊 王海涵 通讯员 潘发生 翟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