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良心,这两年,我很少看流量明星演戏。
当然,这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基本上,当我打开观剧平台,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五颜六色的流量明星滚动宣传海报,它们明晃晃、大剌剌地挂在屏幕上,宣示着自己的主权。但多数时候,我会绕开这些影片广告,欣然打开一集《武林外传》。
现在很多电视剧,从剧情到人物动机,说了上半句观众能猜到下半句,不看也能凭借热搜了解剧情走向。无论都市、仙侠还是历史题材,多是拍主角谈恋爱的“工业糖精”。剧情行进一半时,还要例行“虐粉”,为主角本就不牢固的感情基础,再泼上一盆冷水,添一些误会,只要在大结局时重修旧好,粉丝们也能照单全收。
这当真是铁打的套路剧情,流水的流量明星。我常常和朋友抱怨,现在的戏不如以前好,没味道,像白开水一样。有时,我甚至感觉这已经不是讨论如何创作角色、怎么演好戏的时代,对于明星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同时能轧几个剧组,挣几份钱,带几个助理进组。
据我的观察,网络上但凡谈及流量明星的演技与努力,就像是在解一道薛定谔的谜题。提到工作时,他们描述自己的刻苦,熬夜读剧本、背台词、揣摩人物。但每逢新剧开播,便会遭遇尴尬场景。粉丝拼命在线上夸“炸裂”、“绝美”、“演活了”,而一般观众的内心则如老僧入定。
所以,现在的流量明星和以前的老戏骨比,究竟差在哪了?
说起来,以前的戏好,首要的是角色的言谈举止和行为作风都立得住,有相应的逻辑支撑,而不是“流水线”作业,让人无法信服。87版《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为了争取角色,在开拍前,主动写了几页纸的人物理解,还附上了自己写的小诗,一并寄给公开选角的导演。杀青多年后,当陈晓旭受邀参加演讲,再谈起林黛玉时,仍能把角色去世前的心理状态娓娓道来。
导演王扶林在《红楼梦》开机前,专门给演员开学习班,封闭训练一年,其间研读原著,听红学家讲课,甚至写了一本《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导演阐述》。这才有了演员的精彩发挥,成就经典荧屏形象。
再有,20世纪50年代前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要拍《骆驼祥子》,老演员于是之听闻后,写了3000多字的长篇报告,只为申请演一个仅有几句台词的洋车夫“老马”。有网友“考古”发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谢晋邀请于是之在《赤壁大战》中饰演曹操,后人得以在日记中看到他当时的投入——他先是读剧本、读曹操诗文,“不钻到那人心里去,不看见那个人是不行的。”后来读到横槊赋诗部分,竟然“哭了”。再后来,于是之写下“对孟德,不能再丑化他;但也不必去美化他。(他自有他的美了。)”
最终电影未拍摄,成为于是之一大遗憾,亦是观众的遗憾。
如今,有明星强调拍戏的辛苦、自己的“努力”,被老演员抨击:你拿的就是那份钱,别的工作不辛苦?
拍戏确实辛苦,夏天穿棉袄、冬天穿短袖,对于一些职业演员来说,过程还相当危险。1995年,以动作明星身份入行的杨紫琼,因剧情需求,从5米多高的桥上跳下,这一跳几乎结束了她的生命,她摔坏颈椎,断了3根肋骨,险些导致终身瘫痪。
梁朝伟在《鹿鼎记》拍摄结束之后,还是经常会梦到自己穿着韦小宝的衣服从梦中跑出来。因为入戏太深,他常常将现实和虚幻混为一谈,大脑陷入一片混乱。那段时间,他还曾担心自己再这样下去会不会疯掉。
前几年上映的电影《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中,导演娄烨要求演员尽可能不使用替身。与导演有过数次合作的秦昊,则在拍摄一场房车内打斗的戏时,不幸痛失一颗牙。
对于群众演员来说,流血受伤更是家常便饭,但他们没有流量,更没有渠道去诉说。
流量明星们之所以在网上备受嘲讽,不过在于观众看不到他们对职业的敬畏与付出。在流量加持、粉丝应援、资本宠溺下,失去了演员的基本修养。
流量并不是原罪。但观众该得到起码的尊重与更优质的文化产品。很多时刻,我感觉自己在做无谓的抵抗,甚至还有些理想主义地幻想着,如果“流量剧”渐渐没人看了,优质作品还会远吗?
李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