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08月18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青春飞扬

半个世纪前本报记者镜头下的青年体育活动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08月18日   03 版)

    1960年6月,北京钢铁学院学生、标枪运动员韩菊元在30个城市大中小学十项田径通讯比赛中夺得女子标枪冠军,并突破了她在前一年全运会上创造的最远纪录。1956年,韩菊元以竹竿代替标枪做了第一次投掷练习,3个月后,她首次打破北京市女子标枪纪录。王裕量/摄

    1959年1月,广东省中山县泗门村青年农民业余体校,女子队在练习跳远。学员们用废铁和炮弹头做成“铅球”,把旧房子的木材拆下来改做单双杠和跳高架,还修建了沙坑,并在小河里开辟了一个游泳池。运用这些“土办法”,一所业余体育学校初具规模。贾化民/摄

    1960年5月,北京西城福绥境公社第一届体育运动大会, 广播器材厂的女工周书君获得4个项目的第一名,工友们跑来为她祝贺。王裕量/摄

    1963年5月,北京大学“五四”运动场,北京市第七届高等院校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来自北京石油学院的啦啦队。这次运动会有来自36所院校的1300多名运动员参加。王裕量/摄

    1959年5月14日,北京,罗马尼亚国家田径队应邀来中国访问,罗马尼亚跳高运动员巴拉斯(左)在赛后与“中国跳高第一人”郑凤荣握手并祝她生日快乐。两人曾先后打破女子跳高世界纪录。郁正汶/摄

    1963年8月10日,全国少年田径运动会在青岛举行,一名上海队的选手为西藏运动员辅导铁饼技术。郁正汶/摄

    1963年2月21日,北京体育学院的体操运动员在训练。郁正汶/摄

    1958年8月,上海,华东政法学院女生寝室,几名女学生在教室友做仰卧起坐。郁正汶/摄

    1960年6月,北京业余体育学校,学生在练习击剑。铁矛/摄

    1961年11月,北京矿业学院,学生们下课后在操场进行排球托球练习。王裕量/摄

    半个月前,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成都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运动员相聚在锦官城,享受体育带来的激情与欢乐。再过一个来月,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将在杭州举行,届时来自亚洲地区的青年健儿将汇聚到西子湖畔,心心相融,@未来。近日,我们从《中国青年报》的老照片中挑选了这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少年体育活动的照片,重温黑白胶片中那些神采奕奕的年轻面孔和青春飞扬的瞬间。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增强人民体质,更好地为生产和国防服务,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开展。无论是在学校或工厂,城市或农村,人们都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各类体育运动中,许多优秀的青年运动员也开始崭露头角。一篇刊登在1953年10月9日《中国青年报》的文章中提到,参加1953年全国田径、体操、自行车运动大会的运动员中,12岁到25岁的年轻运动员占80%,“他们同时是战斗、生产、工作岗位上的英雄、模范或学习中的积极分子。”

    1952年起,华东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上海体育学院)、中央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等专业的体育高校相继成立,1955年起,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开始建立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我国运动队伍的新生力量持续生长。1956年,年仅20岁的举重运动员陈镜开第一次打破世界纪录,之后的3年时间里,国内又有30多位选手陆续打破世界纪录,曾被视为“东亚病夫”的中国健儿,终于在世界体育舞台上搏得一席之地。

    在国际比赛中,运动员收获了跨越种族、国界的友谊,体育运动中团结、友爱、互助的精神,也走进了每一位在赛场内外挥洒汗水的年轻人心里。1951年,中国青年体育代表队参加在柏林举办的第11届世界学生夏季运动会,《中国青年报》特约记者冯兰瑞在文章中写到:“千万个来自不同国度,不同地区的群众说着同一句话:‘友好’,无论在剧场、球场,各种会场或者大街小巷,你都可以接触到真挚热烈的友情。”这大概就是体育的魅力,它向我们展示的不仅是人类身体的极限,还有人性中最纯粹的勇气和坚韧、团结与良善。

    (老照片电子化:李庚伟、李建泉)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8月18日 03 版

青春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