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吉根乡,这里是位于祖国版图上最西边的乡镇,与吉尔吉斯斯坦接壤。数百公里边境线上,除了人民子弟兵的值守,百姓们家家都有护边员,代代接力守边疆。如今,更有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来此“接力”。
——————————
前不久,27岁的陈建发开车回到了新疆吉根乡哈拉铁列克村,这里曾是他奋斗的地方。
车刚到村口,东侧的山坡上用石头摆出的“振兴”两个字映入眼帘,陈建发的双手不由自主地拍了一下方向盘,提高语调说:“这是我们当年立下的雄心壮志——一定要让这个村子振兴起来,老百姓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2019年8月,经过严格选拔的江苏海洋大学毕业生陈建发与300多名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河南等地的大学毕业生一同乘火车奔赴新疆克州工作。
在同一列火车上,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们遇到了一群满头华发的援疆知青——他们要去曾经奉献过青春的新疆故地重游。两代援疆人瞬间情感相通,在火车上一起合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国》,那个画面定格在陈建发的记忆里,成了他的“入疆第一课”。
4年来,在护边精神的影响下,在柯尔克孜族群众淳朴的民风感染下,陈建发和一同入疆的几个年轻人一起,积极开拓乡村致富渠道,创新党建工作模式,美化乡村人居环境,丰富百姓文化生活,让西陲村庄美起来,村民富起来、乐起来,播下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种子。
不到西极会终身遗憾
乌恰位于帕米尔北部、塔里木盆地西端,属于温带干旱气候区,三面环山,冬天严寒而漫长,夏天温凉短促,风沙大且多。这里的老百姓70%是柯尔克孜族。数百公里边境线上,除了人民子弟兵的值守,百姓们家家都有护边员,代代接力守边疆。
在当地党校接受了3个月的培训,学习维吾尔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后,当年11月,陈建发主动申请到吉根乡工作。
初到新疆,因为海拔高、语言有些障碍、饮食习惯不同,陈建发经常想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决定到新疆,不是脑子一热的选择!这里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既然选择了就要坚守到底!”
他的女友刘晶晶来自江苏盐城,毕业于江苏警官学院,是跟他一批来到吉根乡工作的大学生。
“既然来了,不到西极会终身遗憾。”二人先后担任吉根乡扶贫专干,哈拉铁列克村党支部书记、村两委委员。
“来新疆让我体验到了‘换一种活法’的幸福。”刘晶晶从小没远离过家乡和父母,衣食无忧,时而还有些倔强任性。
说起4年前初到新疆,她坦言:“因为内心很迷茫,对地域、对未来的发展没有概念,只是有点想逃避、逃离原本熟悉的地方,寻找属于自己的空间,所以来新疆。”
“我的儿子、我的丫头,谢谢你们来看我。”布茹玛汗·毛勒朵(以下简称“布大妈”)说,“这两个大学生很有才华,他们在这里工作成熟得很快。”
今年81岁的布大妈,生命中绝大部分时光都是在祖国最西端的边境线上度过的。她走过几十万公里的山路,在帕米尔高原大大小小的山石上亲手刻下了10万多块“中国石”。2019年9月,她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平时,陈建发和刘晶晶经常到家里看望布大妈,听她讲戍边的经历和“中国石”的故事。布大妈每次都捧出酥馕、馓子、酸奶热情款待两个年轻人。
受布大妈影响,陈建发、刘晶晶和村两委干部、县驻村工作队的伙伴们,带动村里的党员一起积极筹措物资,为护边员送去冬衣冬被,忙前跑后改善护边员生活工作条件。乌恰县政府2019年在吉根乡建成了“护边光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刘晶晶主动申请,成为首批义务讲解员。
让民族团结花开满村
帕米尔高原的6月依然干燥而凉爽。走在哈拉铁列克村,干净的柏油路两侧,是崭新的扶贫商铺和一排排富民安居房,家家户户屋外,一人高的白绿相间的围栏整整齐齐、焕然一新,围栏下有村民摆放的彩色石块,新种的树苗、格桑花随风摆动。
“为了防止村民种的菜和花草被高大的牲畜破坏,我们专门买了加粗加高的钢管。”陈建发说。
“两年前,建设统一的围栏是个麻烦事儿,村民们意见不一致,每家每户都有一个自己的标准,群众工作不好做呀。”哈拉铁列克村村委会主任托依齐巴依·杰依尼巴依说。
在村第一书记徐成的带动下,陈建发、刘晶晶和村委干部们挨家挨户走访调查、宣传动员。
得知困难户、老弱户拆除废旧围栏需要帮助,他们当即到村民家中帮忙,一锤一锹、一石一木,这些举动都被村民们看到眼里、记在心中。
“干部们不忍心看到我一个人搬运废旧石木,热情地到家里来帮忙,没喝一口水、没吃一块馕,默默地把活都干完了。”村民努尔古丽·阿帕尔说。
“乡村生态振兴一直是我们的重点工作之一。”刘晶晶说,近两年来,我们开展了一系列人居环境专项整治工作,要让村子美起来,老百姓的日子才会越过越舒心。
2022年4月6日,村民们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植树节”。村委会几个年轻人组织党员群众60余人,在村口河坝旁的荒地上种植558棵杨树,干部的热情带动了几乎全村的村民参与到劳动中,培土、挑水,精心浇灌一棵棵树苗。
村里的孩子们把种树护树的场景画在木板上、立在种植区,给这里取名“希望林”,前所未有的绿色给村里带来了新的生机。
刘晶晶还写了“春暖花开倡议书”:我给我的亲戚送花种,让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花朵开满哈拉铁列克村。
同事们积极响应,纷纷购买花种送给亲戚(结亲户),共同播种灌溉培育。
“期待我们种下的‘民族团结之花’早日绽放,希望格桑花能够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富生趣。”吉根乡干部邱章说。
真情换真心
2021年4月,陈建发当选为哈拉铁列克村党支部书记。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经历,让陈建发工作起来多了底气。
他积极推进“一支部三中心”的党建工作模式,以党支部为核心,建立党群服务中心、农村发展中心、维稳综治中心,借助网络新媒体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做实群众工作。
业余时间,他创办了“哈拉铁列克村党群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宣传党的惠民政策,记录群众的日常生活生产情况,发布农牧民学习培训信息。
他还考了个无人机“驾照”,自费购置了航拍器等摄影摄像器材,为小朋友们策划录制MV,记录热心村民普拉提常年免费接送牧民子女上下学的暖心故事,把工作组小伙伴们工作的场景、乌恰美丽的自然风光拍摄制作成小视频,发布在抖音、视频号,让全国各地的网友都能看到哈拉铁列克村,身边的老乡牧民纷纷点赞。
“我和建发在工作中经常会意见相左,因为思路不同、工作方式方法不同。”刘晶晶笑着说,“但是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想把工作干到老百姓心坎里。”
哈拉铁列克村是一个以年长者居多的边陲老村,村民汉语水平普遍不高,对于汉族干部来说,语言障碍是一大难关。
无论是做饭的大姐、还是大门口值班的保安,抑或是入户走访时当“翻译”的当地村干部,一有机会刘晶晶就和柯尔克孜族的群众搭上话,所见所闻皆可学。功夫不负有心人,从磕磕巴巴到对答如流。
原本性格内向、不善社交,甚至“有些高冷”的刘晶晶性格也变了。利用古尔邦节、“七一”、中秋节、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她策划了以“溯中秋望月、祈家国安康、愿星河长明”“庆党百年华诞、传扬党员事迹、歌颂榜样力量”“文化润疆进基层、书墨飘香润人心”等为主题的民族团结一家亲系列文化活动,为能歌善舞的柯尔克孜族百姓搭起自己的文化大舞台,用悠扬的歌声和欢快的舞姿展现幸福生活带来的快乐。
在一次演出前,村民们拨动琴弦,音乐声一响起来,刘晶晶和好朋友古丽巴依热不由自主地跳了起来,引来乡亲们围观,纷纷拿起手机拍下这一幕。
“刚开始我对跳舞这件事情还是挺抗拒的,后来架不住他们热情的邀请,跳着跳着我就会主动去跳,然后成了那个邀请别人跳舞的人。”刘晶晶说,“真情换真心、真心换和谐。就是在这一个一个的活动和互相帮助当中,才能够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让老百姓富起来
“我们也没有什么上下班时间的概念,没有休息日的概念,只要村民有困难、有问题,村里的党员干部几乎随时都会出现。”陈建发个子不高,话不多,黑瘦精干。
养殖业是哈拉铁列克村的传统产业,但传统养殖规模小、品种单一、村民收益少。
陈建发得知后,鼓励一批村民参加了克州畜牧兽医局举办的养殖技能培训,系统学习畜牧养殖技术。铁克塔什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夏木西旦·马麦提图尔汗学习后受益匪浅,想扩大生产经营,找到陈建发表明了想法。
陈建发与县派的驻村工作队帮夏木西旦顺利申请商业贷款25万元,积极协调引进100只杜泊尔羊。
这个品种的羊繁殖期长,母羊的受胎率高,产羔率高,不受季节限制。陈建发还因地制宜帮助夏木西旦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
2021年,合作社总面积扩建至3500平方米,能够容纳200多头牦牛,夏木西旦当年家庭年收入就达到28.36万元,还带动了5名村民就业创收。
传统的柯尔克孜族百姓以游牧为主,住的是羊毛毡土坯房。2019年乌恰县正式脱贫摘帽,牧民们住上了相对集中的富民安居房。村里临街的一排平房是商铺。陈建发引进政策扶持资金,鼓励老乡租铺面开店。
2021年以来,村里先后开起了“老家百货商店” “村电子商务中心”等4家商铺。
“2021年租赁了这家商铺收入2万元,2022年收入5万元,日子越来越好了,生活也在不断改变。”老家百货商店里零食、五金工具、服装等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店主帕日扎提·阿布杜热合曼笑得合不拢嘴。
每次到牧民家中,看到家里又多了几只牦牛、几只山羊,看病、上学有了保障,生活环境也改善了,陈建发内心的幸福感就会增加一分,“就像充电宝又满格一样的感觉”。
被需要是一种幸福
2022年4月底,陈建发被派到乌恰县住建局挂职,随后不久,刘晶晶也被借调到县委组织部工作。两人迅速投入新的工作领域,面对新的工作对象,新的工作内容,他们一如既往地埋头苦干,但两个年轻人一直心系吉根乡哈拉铁列克村的老乡、同事们,一有机会就回村里看看。
回到村里,见到曾经一起工作的同事,还有当年的扶贫对象、合作社的牧民,见到这里的一草一木,两个年轻人觉得特别亲切。村民们像迎接家里人回来一样热情地打着招呼。
86岁的布帕依萨·艾明是刘晶晶的“结亲户”,因患有白内障视力模糊,加上儿女不在身边孤苦无依。每次回到村里,刘晶晶都会送去一些日用品和奶奶喜欢吃的点心。
正在溪边洗衣服的奶奶一见到刘晶晶就急忙起身快步迎了上去,紧紧抱着她,久久不放手,亲吻着脸颊,依偎在晶晶胸前抹着眼泪说:“我好想你呀,我想去县上找你。”
奶奶向刘晶晶诉说着分别一个月的思念。“前几天家里没有煤炭了,有点冷,我就想起来你去年在村里给我装了十几袋煤送来。”说着又急忙捧出窝窝馕给晶晶吃,“还有你最喜欢吃的奶皮子,多吃点”。
“脚下硬化的护坡应该是新修的,上个月我们回来的时候还没有。”告别依依不舍的布奶奶回到村口,刘晶晶来到“希望林”说,“在这里工作每天都充满希望。联系企业资助,为小朋友建村图书馆,帮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砌墙种花,篝火晚会和村民开心地唱歌跳舞,每件事都让我觉得,被需要是一种幸福,每个想法只要努力就会实现,很有成就感。”
虽然远离家乡,但空间距离的拉大,让晶晶觉得自己心胸更加开阔,审视过去,已不再是那个敏感、任性的小女孩,跟家人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就像布大妈说的,到新疆以后感觉自己成熟很快”。
陈建发说:“这两年村里变化挺大的,以前的荒地现在已经变成水泥地。那个桥栏杆的油漆都是晶晶和小伙伴们自己刷的。晶晶还一砖一砖帮村民家砌花池。”
“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这个村子在变化。”回忆起在村里担任支部书记的经历,陈建发说,“还有很多想法没有实现,很多事还没来得及干,有点遗憾。”
随着工作岗位的调整,陈建发也时常在思考,如何打造更美丽更宜居的西部边陲小镇,如何为乌恰县的文旅产业发展、文创产品开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母校和家乡是我们的坚强后盾,我们应该发挥好桥梁作用,把东部沿海和高校的人才智力优势引入西部,为边陲地区贡献微薄之力。”
今年5月底,两人回江苏探亲,临行前布大妈专门选了一块亲手刻的“中国石”,让二人带回江苏送到开山岛。
6月1日,江苏海洋大学组织开展“对话人民楷模 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活动,两位相隔万里的楷模在云端对话互致问候,人民楷模王继才的妻子、时代楷模王仕花也回赠布大妈一块开山岛“中国石”,委托二人带回新疆。
这个故事,也成为学校最好的思政课教材。
6月18日,在病床上的布大妈从两个年轻人手中接过这块石头,反复摩挲,对他们说:“谢谢、谢谢,太珍贵了!王继才、王仕花守的是海边的边境,我守的是陆上的边境,我们的心是一样的,守的是祖国的江山!”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通讯员 陈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