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北大报到当天,木乃约热接受了5拨儿记者的采访,这位创造了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史、考上北京大学的彝族少年在8月迎来了属于他的“光明未来”。
木乃约热被关注,是因为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凉山州甘洛县就读,却考上了北京大学,这是一个典型的关于“寒门出贵子”的故事。但在关于木乃约热的诸多关键词中,我最关注的却是“本土培养”。
当下,“内卷”“鸡娃”“教育焦虑”等关键词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但在城市的另一侧,县域教育却深陷师资和生源的双重流失中,这里的学生对教育资源的期待往往很难被满足。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过去开展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中国2000多个县容纳了全国50%以上的学生,可以说这一部分学生的受教育状况关乎我们未来社会的面貌和发展。而木乃约热背后,是否蕴藏着一种县域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逐渐被拉平的可能性。
8月初,我实地探访甘洛县,想去探求县域教育是如何同个人努力相结合,创造出这样的一个“奇迹故事”。
“木乃约热考上北大”这件事在甘洛县的影响力远比我想象中更大,从饭店老板娘到出租车司机,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他们在表达“不可思议”的同时,又会在末尾感慨一句“真不容易”。
“不容易”体现在教学方式上——木乃约热上了3年“网课”,十几年以前,甘洛中学和成都七中达成合作,成都七中向甘洛中学实时直播9门高考学科的全部课堂教学,由此,甘洛中学的学生也能共享成都七中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是推进教育公平和实现教育均衡的一项尝试。不可否认,这项改革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这些县中孩子的命运,近几年,甘洛中学培养出了能上重点大学的孩子,在今年更是培养出了能上北大的学生。在与县城居民的交谈中,我意识到培养出能上清北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县域教育的一种成功。
在甘洛县,我频繁听采访对象谈起另外一个县城——雷波县。在凉山州,雷波县以教育闻名,原因是这里每年都会出能考上清北的学生。连续几年出现清北生,让“只要认真学,雷波中学学生也能上清华北大”的想法逐渐深入人心,这带给这座中学最直接的影响是生源的留存。在甘洛中学,老师们也抱有这样的期待——清北生的出现能为这所县城中学留下更好的生源。
单靠云端同步的教育资源并不能完全改善县中教育的现状。2022年,甘洛中学迎来了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的校长吴云威。谈及教育扶贫,吴云威表示,从长远来看,县中在为县城培养人才,县中学生的状况如何,关乎未来的县域到底发展如何;从短期来看,提升县中教育水平,就可以把学生留在县中,这意味着学生家长的就业、消费都在县城,如此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让学校从松散的人情管理向规范的制度管理发展是吴云威帮扶的理念,但在改革中却面临重重困难。如何让这些办学理念更好地“服凉山的水土”,服务当地的教育发展,是一个仍需磨合的过程。
办学理念在碰撞,但大家共同的终点是甘洛中学真正能成为县城孩子改变命运的起点。木乃约热的录取结果让人们都看到了隧道口露出的光亮。
据甘洛县教育体育局信息,今年,甘洛县高理科最高分681分,文科最高分587分,本科上线463人,其中一本上线63人、二本上线274人、艺体专业上线126人。本土培养本科上线377人,上线率为44.15%,其中一本上线47人,同比增加28人。
上述数据显示,一本上线人数仅占本科上线人数的12.47%。这让我意识到,首位清北生的出现可以成为县中教育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但却不是终点。正如甘洛中学党总支书记潘兴元所说,木乃约热刮起的这阵“北大风”虽然让从教者兴奋,但是实际上大家的目光会更多地聚焦在本科率上面,潘兴元现在着急的是下一届学生的升学率,他希望未来能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向一本,走向重点大学,真正从县中出发,改变自己的命运。
王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