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换上法官服,坐上审判席,举起那庄严的法槌时,心中突然升起了一种神圣的感觉,仿佛自己真的成了一名法官,要为保护人民尽力。”这是摘自一名小学四年级男生章恒睿日记里的一段话。
王璐把这段话保存在了微信收藏栏里。那段时间,她常会在碰到其他同事时,找出这篇日记来分享,“这是孩子真实的体验感受,写得特别好”。
作为北京市石景山区京汉旭城社区的一名青年社工,王璐的工龄并不长。2022年9月她离开石景山社区青年汇考进社区,如今工作才刚满一年。
“最初的想法是面面俱到。”但投入到实际的工作中,王璐发现这并不容易,从团口迁移到社区,工作内容更多更杂,仅仅靠青年社工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想兼顾各个年龄段的需求,要先疏通“堵点”,为社区自治引来“活水”。于是,王璐把社区工作开展的重点瞄准在了“一老一小”两端。
凭代入感“圈粉”社区青少年
7月26日上午,随着法槌敲响,一起关于未成年人抢劫致人重伤的案件,在石景山区未成年人互动体验法治教育中心(以下简称“教育中心”)内“开庭审理”。
“我的举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由公诉人发表意见。”
“我受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检察院的指派,代表本院以国家公诉人的身份出席法庭。”
……
模拟法庭上,9名小学生分别扮演起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等角色,亲身参与到庭审全过程。尽管宽大的法袍穿在孩子们身上并不合身,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威严”,挽起袖子的娃娃们个个严肃认真。
“学校也有普法课程,但需要分年级轮流上。”在章恒睿看来,学校的科普课还常常局限在教室,远没有这次和小伙伴们Cosplay(角色扮演)有意思。
从了解法的起源到学习法律体系,再到通过3D裸眼技术观看真实案例,可以说,身为“法律人”的代入感从孩子们踏进教育中心那一刻就已产生。
其实,这场法律科普活动不是王璐的“突发奇想”。7月中旬,网络上的一个话题引起了王璐的注意。“我国的根本大法是什么?”对王璐而言,这应该是国人熟知的常识,但打开评论区,各种答案五花八门,“甚至还有人在评论区吵起来。”
“成年人尚且如此,那小朋友呢?”王璐冒出新点子,很快,她就在社区发出了法治教育活动“召集令”。
关于这次“召集令”的对象与年龄,王璐也有自己的考量。
“过去,社区普法活动的形式主要以发放宣传手册为主。”王璐坦言,主要是各年龄段居民可支配的活动时间不统一,年轻人平时上班没有时间,老年人大多需要在家照看孙子孙女,组织他们参与普法团体实践活动很难,而宣传手册随翻随看,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
但事实上,当时的“最优解”并非正确答案。“宣传手册大多被丢弃,拿回家看的少之又少,更不敢深究其辐射带动力。”于是,王璐这次决定去掉“中间商”,直接从青少年这一普法关键群体入手。
正值暑假,召集起青少年实践团队并不难,很快20个名额就报满了。“还有不少家长打电话问可否增加名额,青少年参与活动的热情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王璐笑着说。
让她更惊喜的是,青少年普法活动的辐射范围远不止于同龄人。“孩子们在家都是‘小老师’,看似这次参加活动的主体是青少年,实际上潜移默化影响的还有父母甚至爷爷奶奶。”王璐举例说,活动结束后不少孩子还会向家长继续提问,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社区普法活动的受众群体就从青少年扩大到了青年甚至是老年。
“我以后想成为一名坚守正义的法官。”这是章恒睿的梦想。从王璐分享的链接来看,章恒睿的日记在网上已有近300次浏览量。可以说,对章恒睿而言,这次普法教育活动的意义已经远不止于普法。
暑期办“庙会”,银龄带动全龄参与潮
老年人是社区活动的“主角”。“他们退休在家,平时带带孙子,一有活动就喜欢上前凑个热闹。”但王璐觉得,看似现场气氛一片火热,但只是“雷声大雨点小”。
“有些活动只有我们组织者觉得有意义。”王璐无奈道,有些老人扫个码、拍个照、领袋洗衣液,回到家就忘记活动是什么主题内容了。
如何才能把服务对象转化成服务力量,扭转社区居民的“旁观者”心态?王璐开始思考这一问题。
6月初,王璐把“庙会”搬进了社区,她决定先“引流”老年人,守住“忠实粉丝”群体。
洗涤灵、洗碗布、帆布购物包……这些东西虽不是贵重名牌,但王璐都有精心设计。“我们把这些家家户户都用得上的物件设为奖品,放置在活动最后一个套圈项目。”王璐介绍,套圈不限次数,只有一个要求——凭券入场。
一个项目奖励一张券,一张券可以套一次圈。也就是说,居民想要参与最后的套圈环节,就必须参加庙会前段的活动。
于是,靠着一张张“入场券”,王璐成功地让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到活动中。
把中医专家请到“家门口”把脉问诊,一对一解答老人睡眠以及幼儿积食等问题;邀请周边4S店老板,到广场讲解车辆自主保养与修理的小妙招;设立银行“柜台”,现场讲授正规理财途径,辨别电信诈骗惯用把戏。“这些活动的受众看似主要是老年人,但得益于现场有行业专家坐镇,大部分老人会把自己的儿女都拉到现场一起体验。”王璐说。
从“吸粉”到“涨粉”,王璐用了不到两个小时。这场“庙会”设置了12个项目,共计300余名居民参与其中,发放奖品超900份。
就像线上的直播一样,热度是虚,成交量才是真。王璐也悄悄地为这次“庙会”设置了成果检验标准。就在活动接近尾声,居民逐渐散去时,王璐安排了“便衣”志愿者,穿梭进人流。
“我们的志愿者装作邻居熟人,目标是跟在大人身后的小孩。”志愿者们用玩具诱导孩子,吸引他们离开家人到别处继续玩游戏,“不过我们的小朋友警惕性很强,10个测试对象只有1个态度有松动。这也能证明,我们活动中设置的‘防拐意识培养’环节有成效。”王璐说。
贯通两端,为社区自治引入“活水”
这些富有奇思妙想的创意活动,其实不是青年社工的“主旋律”,对王璐而言,她的工作内容多是琐碎、平凡的日常。
“以优秀社工标准开展工作的话,是不分上下班时间的,我24小时待命。”王璐工作时习惯骑一辆电动车,方便她在社区里穿梭。
谁家暴雨过后出现了漏水情况?哪家大爷做牵引康复动静太大扰民了?两个楼道中间摆放的垃圾桶味道太大,新位置摆哪才能平衡两方意见?王璐和同事希望能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但事实上,“事多人少”才是常态。
这个0.12平方公里的辖区内,一共有1937户居民,而青年社工只有13名,得益于早期在社区青年汇的工作经历,王璐深知基层社区治理的薄弱之处。但正所谓“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贯通两端,能够为社区自治引入‘活水’,至少从目前情况来看,确实如此。”王璐说。
王璐是团员青年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
“王璐曾是社区青年汇市级店的店长,作为社工典型,她在落实团中央社区青春行动专项中,灵活运用着团区委社区青年汇‘品牌+阵地+资源+机制’的运营模式。”团石景山区委权益部部长王雪介绍,围绕着建设“和谐、温暖、活力、美丽”社区行动方向,王璐建立起社区青少年的需求清单、资源清单以及服务清单,引领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成为社区治理新生力量。
截至目前,团石景山区委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推动团的队伍、项目、资源向试点社区集中整合,在社区青春行动、社区青年汇等品牌专项中,累计开展活动500余场,直接服务社区青少年2000余人次。“未来我们将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不断充实社区青少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王雪说。
实习生 卞良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