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09月07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吉林外国语大学探索“外语+各专业”志愿服务模式

让学生全员参与志愿服务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培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09月07日   05 版)

    近来的每个周末,吉林外国语大学 “多语种翻译+大型国际赛会”项目的志愿者们都会走进社区,举办“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小课堂”活动,帮助社区工作人员更好地与辖区内的外籍人士沟通。

    这是该项目的又一次新尝试。作为吉林外国语大学的品牌志愿服务项目,该项目不仅以专业的翻译志愿服务各大赛会,也把服务触角延伸到了社区和乡村。

    依托外语学科专业优势,与其他专业相结合打造志愿服务项目,是该校志愿服务的特色。在学校党委副书记苗晶看来,如此可将专业能力提升与志愿服务有效结合,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在吉林外国语大学,在校生百分之百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服务领域涵盖新思想传播、语言服务、生态环保、乡村振兴、教育帮扶、助老服务、阳光助残等多个领域。

    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

    英语专业的大三学生朱亮是“多语种翻译+大型国际赛会”志愿服务项目的学生负责人。

    大学刚入学,他就加入到项目中。他曾在第十三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担任学生志愿者负责人,带领100多名学生志愿者提供翻译、引导等服务。

    朱亮说,学校为大家提供了多种走出校门、打开视野的机会,在服务大型赛会的过程中,同学们的综合实践能力与日俱增。

    去年年末,在长春举办的2022年第三届中俄冬季青少年运动会上,30名青年志愿者全部来自吉林外国语大学中东欧语学院。为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吉林外国语大学团委提前一个月就对志愿者进行了外事礼仪、专业语言、赛程安排、中俄文化等方面的培训。赛会期间,志愿者们为中俄双方运动员、教练员提供语言翻译服务。他们还向服务对象讲述中国故事,介绍吉林省和长春市的历史和地域文化。

    “多语种翻译+大型国际赛会”志愿服务项目已经创办18年,注册志愿者超过1万名。其中语言翻译志愿者涵盖英语、日语、德语等20个语种,曾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亚洲冬季运动会、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等200多个国际赛会提供过志愿服务。

    随着吉林省对外交流和外籍人员的增多,许多专业领域急需有扎实基本功的小语种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外语外事人才。吉林外国语大学团委副书记李明丽说,“多语种翻译+大型国际赛会”志愿服务项目就成为学生用专业和知识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外语+各专业” 志愿服务项目多点开花

    学校以“外语+各专业”为发力点,打造了多类志愿服务项目,形成“外语+各专业”模式的志愿服务项目100多个。

    大学三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刘俊楷一直参与“心旅益行”乡村少年成长计划,从志愿者“小白”成长为大型志愿服务活动策划人和负责人。

    发现乡村儿童的需要,帮他们更好地了解世界适应社会,是“心旅益行”志愿服务项目的目标。作为“外语+旅游专业”的志愿服务项目,“心旅益行”借助吉林外国语大学的世界多元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地球村,推出了乡村少年文化体验系列活动,邀请乡村少年走进大学校园,与多语种的大学生志愿者和外教互动交流。此外,“心旅益行”还联合8个省份的47所高校,共同开展志愿服务。

    培养专业化、国际化的大学生志愿者

    从2015年开始, 吉林外国语大学制定并实施了《吉林外国语大学“志愿服务”实践学分实施办法》,把志愿服务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全员志愿者”管理制度。

    学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和志愿服务多边合作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尝试。李明丽介绍说,学校依托孔子学院和志愿服务海外站点以及国际合作项目,探索了生态环保、旅游等多个具有国际共识的志愿服务项目。

    近年来,该校有100多名学生先后远赴菲律宾、土耳其、哥伦比亚、印度尼西亚、波兰、德国等国家开展对外汉语教育、英语教育、文化交流、国际支教行动、环境保护等海外志愿服务项目。

    在苗晶看来,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受教育、长才干,有效培养和提升了与人沟通、专业实践、总结反思和自我管控等关键能力,家国情怀、团队合作、创新创业、奉献精神得到了显著提高。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培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9月07日 05 版

“堵点”何以变亮点
“亲情服务”护学生回校路畅通
开学第一课催人泪下
让学生全员参与志愿服务
黑龙江绥化:市县联动开展青年企业家“政商沙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