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时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沿用旧法,按照许多学校和教育学院的常规模式运行,两边都可以勉强维持;要么另辟蹊径,搞课程教学改革,将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注入学院、学校,有可能实现超常规发展。”1998年,张人利接手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以下简称“静教院附校”),摆在他面前的是“两条路”。
张人利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第二条艰难的改革路。实践证明,他是正确的,他用大刀阔斧的课程教学改革彻底改变了这所学校。如今,静教院附校从一所九年一贯制薄弱学校变成了以“轻负担 高质量”而闻名沪上的“牛校”。
今年,已经75岁的张人利获评2023年全国“最美教师”。从教50多年,张人利创造的“奇迹”不仅发生在静教院附校。他带教的徒弟遍布上海所有区域,及江苏、贵州等多个省份;他领衔的优秀教学成果示范一方,影响全国。
“老师讲三遍,学生听不懂,是谁傻?”
1998年之前,张人利在重点中学和薄弱学校都工作过,笃信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校长的职责是在“减负增效”上下功夫。
在担任静安区教育学院院长并兼任静教院附校校长时,面对推动学校发展的“千头万绪”,张人利审时度势,冷静分析当时教改形势,确定以课程与教学改革为突破口,要求教育学院的科研室、教研室、培训部和德育室等所有一线教师聚焦课堂,以静教院附校为课改基地,参加课改实践,积累案例、取得经验后,再通过培训推广到基层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去。
改变课堂教学,到底要改什么?张人利给记者打了个比方:“有时候老师会说:我把一模一样的内容给学生讲3遍,学生还是听不懂。但我如果用上海话给外地朋友讲3遍(路怎么走),对方能听懂吗?到底是听的人傻,还是讲的人傻?所以老师讲这话是不对的。课堂教学要改变,就必须要思考、研究,人到底是怎么把一件事情真正学会的。”
改革,从来不是领袖振臂一呼,底下应者云集。20多年来,见证静教院附校发展的教师陈美形容,课改初期,一些资深教师早已不是一张可以随意涂抹的白纸,都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她自己也存在质疑:“我的备课本上写得好好的不讲,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胡诌,能说出我备课本上的深意吗?”
陈美记得,张人利当时选了一条阻力最大的路走:从理科入手到文科;从教研组长到高级教师、青年教师,带大家一次次开会,一次次磨课,打破了按部就班、四平八稳的课堂,建构起让学生“沉浸式参与”的课堂。
课改过程中,张人利将新的教学体系总结为后“茶馆式”教学。他继承了20世纪风靡全国的“茶馆式”教学的基本理念“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进一步发展为“改变教学的逻辑结构,从以授课教师认为的学科体系为线索进行讲解变成遵循教育规律,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自己进行建构”。这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包括两个教学特征(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尽可能暴露学生的相异构想,并加以解决),4个教学方式(独立学习、合作学习、“书中学”“做中学”),以及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
陈美感受到,后“茶馆式”教学是一种理念,而非死板的模式,“张校长要我们和而不同,在研究如何将教学理念落地的时候,要有自己的学科特征、年级特征,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张人利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使静教院与附校在短短的几年中走出了困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5年,静安区教育学院以上海市最高分荣获由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首批示范性地区教师培训机构”;静教院附校从一所典型的薄弱学校一跃成为“上海新的优质教育资源”。
让每个孩子都如“明星”般闪亮
2008年起,张人利卸任静安区教育学院院长,专任静教院附校校长。静教院附校迎来了一次以教育科学研究为引领的大发展,进一步擦亮“轻负担 高质量”的名片;推进后“茶馆式”教学后,上海市教委推出多年的“绿色指标综合评价”及其他评价显示,与市、区的平均指标相比,静教院附校学生睡眠时间多,体艺科活动多,课外作业少,近视率低,学业成绩好。
走进静教院附校,可以看见一块刻着“刻苦学习 快乐体验”的校训石,这正是学生所真切体会到的。毕业生家长郑捷曾在学校家委会任职,她十分认同张人利倡导的教育理念。她说:“这是一个育儿焦虑泛滥的时代,很多家长会把学习和痛苦画上等号,要么走向追求成绩的极端,要么走向推崇所谓快乐教育、对孩子放任不管的极端。而在静教院附校,家长不需要做如此无奈的选择。”
让家长如此放心的是静教院附校面对每一名资质、秉性、喜好不同的孩子因材施教的态度,和一系列体制、机制及特色活动。
例如,每周一次全校性的文艺演出——“明星闪亮30分”;保证每人每天超过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不但有上午课间30分钟体育活动,还有放学之后的长跑;学校不提倡购买任何教辅材料;作业分层,推行“两个举手”制度,即班级学习委员对当天全班作业超量举手,家长对自己孩子当天作业超量举手;坚决不准全班补课,坚决提倡个别辅导,为个别辅导老师在绩效工资中设置“爱心津贴”等。
静教院附校八年级学生家长许峥嵘对“明星闪亮30分”活动感到惊喜。他告诉记者,每个学期,每个班级的孩子都有机会在全校的舞台上展现自己。“从校长到班主任、任课老师,都秉持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理念,一定会让孩子在展示过程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能参与的节目。我觉得用自我展现的方式培养自信心,是特别棒的方式。我女儿就通过长时间的准备,在学校开了第一次书法展,这是我们之前没有想过的。”
一直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前沿
20多年来,静教院附校在张人利的引领下,取得了优异的办学成果。与此同时,张人利将“轻负担 高质量”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经验不断辐射,在上海、全国及世界各地产生重要影响。
作为“上海市中小幼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第1-3期基地主持人,第4期“高峰计划”导师,以及“上海市德育骨干教师实训基地”第1-5期基地主持人,张人利先后受上海市静安区等委托为校长带教导师,领衔参与了上海市教委推行的多个项目,包括“城乡结对”“初中强校工程”“集团化办学”“课程领导力”等。
张人利带教过的徒弟谈及这名导师,提到最多的两点,一是“总是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前沿”;二是“有点石成金的艺术”,即善于点拨、指导后辈。
普陀区武宁路小学校长孙纳新评价说:“张校长总是孜孜不倦地学习,吃透了几乎所有的办学方针政策,所以他的课题研究方向总是非常精准。‘趣谱’课程,其实就超前践行了这几年教育界特别流行的研究型学习、项目化学习的概念。”
还是年轻校长时,孙纳新曾遇到各种问题,正是张人利的理念和做法影响了她的学校。她说:“静教院附校有‘明星闪亮30分’,我的学校就有‘五彩小舞台’;静教院附校有‘作业双举手’制度,我们学校就有‘讨价还价的作业’,这背后是我在默默向他学习。”
50多年来,张人利一直忘我地耕耘在中国基础教育的沃土上,倾情付出,卓有成效。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要用自己的生命改变自己脚下的这方土地,照亮孩子多姿多彩的人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