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实行以来,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的现象仍然存在。近日,教育部颁布了《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提出了对违规校外培训行政处罚的总体要求,对违法情形、法律责任都做出了明确规定。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334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8.0%的受访家长直言,“隐形变异”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存在加剧了教育焦虑。其中,一线城市和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家长焦虑感相对最强。
看到一些家长还在想法子给孩子报班,受访家长表示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被落后”
广东的初二学生家长朱文介绍,“双减”后很多学科培训都转到“地下”了,有的变成了“一对一”的家教,有的是几个家庭的孩子一起参加小班培训,培训费涨了不是一点半点,而且师资还需要家长自己筛选把关,这些都让她“想躺平却不得放松,不躺平就得费力又费钱”。更让朱文焦虑的是,“有的家长举报学校作业留太多,现在学校连基本的配套练习册都取消了,我担心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江苏有俩娃的全职主妇余柠感慨,自己在孩子上培训班的问题上,心态经历了“过山车”,“我一直认同孩子的发展不应唯成绩论。所以‘双减’一出来,我们就停了所有学科培训,平时我给他俩安排学习任务。但后来,看到一些家长想着法子在给孩子报班,心里难免有点着急,担心孩子会‘被落后’。” 余柠调侃,有种“说好一起双减,你却偷偷补课”的心酸。
余柠后来还是动了给孩子报班的心思,但打听了解了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后,她冷静了。“我家俩孩子在同一年级,想请一位家教。先咨询了原来专业培训机构的老师,每个孩子一小时收费600元,惊叹高得‘不可攀’了,就又问了从学校辞职或退休的老师,基本上每个孩子一小时收费200元。虽然价格降下来了许多,可对我们来说还是太贵了。”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副主任、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彭泽平表示,一些校外培训机构虚假宣扬教育焦虑、培训机构无证照违法开展培训活动、行业信誉度低等乱象都会进一步加剧部分家长的教育焦虑。
调查中,78.0%的受访家长直言,“隐形变异”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存在会加剧其教育焦虑。同时,仍有22.0%的受访家长表示不会。
交互分析发现,一线城市学生家长(81.9%)对此最为焦虑,其次是二线城市学生家长(80.0%)。不同年级中,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家长(83.4%)焦虑感最强,其次是初中学生家长(75.6%)。
专家认为解决校外学科培训的突破口在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不以升学率评价教师,不唯成绩评价学生
余柠最近一直在思考,花了一个普通家庭一半甚至大半收入堆起来的“金子学习班”,真的值得吗?“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但学习这件事,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孩子自己,家长一味托举未必能达到预期,搞不好还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如果是因为‘别人都报我也报’这种心理去报班,就更加没有必要了。”
余柠觉得,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学着去放低自己的期望值,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这样更加有益于孩子学习的进步和身心健康成长。”她把自己的想法发到了朋友圈,竟然收到了不少家长朋友的点赞和评论,“原来‘看开’的家长也不少。”
彭泽平指出,在教育评价体系没有进行根本性改革的背景下,家长学生对学科培训、学科辅导的需求是客观现实存在的。如果没有公开的渠道满足学生家长的需求,这部分需求就会转到地下。
彭泽平分析,解决学生和家长对校外学科培训的需求,突破口在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构造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以升学率评价教师,不唯成绩评价学生,以全面素质发展为考核标准,多元化对学生进行评价。“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了单一的唯分数论的教育评价标准,切实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家长教育焦虑,从而减轻对校外培训的需求。”
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家长中,孩子上小学低年级(1-3年级)的占49.8%,小学高年级(4-6年级)的占34.9%,初中的占15.4%。其中,孩子在一线城市就读的占30.6%,在二线城市的占38.9%,三四线城市的占21.9%,城镇或县城的占7.0%。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朱文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