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学生,自我同一性开始发展,他们会重新审视自己。当他们转换视角,看到问题之外的可能性,就能学会应对内心困惑,实现成长。
——————————
小萱是初一学生,有一天下午,同班同学都在操场上进行体育锻炼,她独自来到咨询室,说自己学习压力很大,希望能跟我聊聊。看她有些心神不宁,我便放下手中的工作,邀请她坐下来慢慢说。
于是,小萱便开始了她有些冗长的讲述:“我最近学习不在状态,马上期中考试了,很着急却没法提升自己的成绩。我跟班里同学的关系也比较疏离,感觉没人能帮到自己。在班里,我只跟一个女生比较好,但这个女生跟很多同学都很好,所以当她去找别的同学时,我就成了一个人。我很害怕这种状态,可能是因为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妈妈在外地重新组建家庭,又生了个弟弟;爸爸在本地且还单身,一周只来看我一次。我跟着姥姥一起生活,姥姥年纪大了,脾气不好,我就特别渴望来自父母的爱。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我觉得我跟班里其他同学都不一样,很自卑,也担心别人知道我家的情况看不起我,不愿意跟我玩。就像现在是体育一小时时间,跟我关系好的那个女生跟别的同学打羽毛球去了,我不愿独自一人,所以就来到了咨询室。”
我只是静静地听小萱说这些,偶尔询问她一些细节。等她都说完了,我问她:“小萱,你觉得目前面对考试的焦虑和人际关系的疏离,哪个是你这次咨询更想解决的呢?”
小萱毫不犹豫地说:“人际关系。我觉得这个对我现在的状态影响特别大,我都无心投入到学习中。”
“那我们这次先来谈谈你的人际关系吧。刚才听你的叙述,你把自己的人际关系疏离归因于父母的离异,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所以很自卑,担心别人看不起你。是这样吗?”我问小萱。
“我感觉就是这样。我很难主动跟其他同学交往,跟我关系好的那个女生,也是因为她非常主动。”小萱补充道。
“嗯,我能明白你说的这种感受。父母离异对你来说是一个尚未走出的创伤,你因此表现出一些人际的退缩也是可以理解的。”我说。
小萱默默地点了点头,眼圈有些红了。
我话锋一转:“只是,这样的归因会让你陷入被动的境遇中。因为父母离异是你已经改变不了的事实,如果你认为这个事实一定会让你的人际关系疏离,你就没有翻盘的机会了。”
小萱听我这么说,有些迷惑:“老师,难道我这么认为不对吗?”
“你有没有曾经遇到过跟你情况类似,但人际关系状态还不错的同学或者朋友?”我问。
“还真有。从小到大不少同学都是单亲家庭,跟我情况类似的也有,有些的确比我的人际关系状况好不少,他们似乎觉得父母离异也没啥大不了。”小萱说。
“那说明,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就是即便经历过父母离异,即便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但我们的人生也是可以自己做主的,也可以经营好人际关系,让这件事对自己的影响降到最低的。对吗?”我问。
小萱点头说:“的确存在,但对我来说有点儿困难,说实话我很向往这种状态。”
“那你觉得,目前阻碍你达到这种状态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呢?”我问。
“就是我不敢主动跟其他同学交往。”小萱想了想回答。
“你太棒啦,小萱,这个答案让我看到了希望。”我笑着回应她,接着问:“那你能不能再感觉一下,你所说的‘不敢’里面,‘不想’的成分更多,还是‘不能’的成分更多?”
小萱似乎被点燃了,她对我的问题很感兴趣:“我觉得的确‘不想’更多,我不是‘不能’,可能有些‘不会’,但我还是可以尝试并且做到的。上小学的时候我也有很好的朋友,只是上中学之后分开了,目前还没能找到新的、足够好的朋友。”说完这些,她的脸上泛起了笑容,有些羞涩,但很甜美。
我把观察到的变化告诉她,她开心地感谢我,并且说:“老师,我以前确实没想过自己可以降低父母离异对我的影响,我只是在内心非常非常渴望父母的爱,却又得不到,所以内心就很痛苦。今天真的豁然开朗,我觉得可以多尝试跟同学们交往。”
“小萱,你真的一点儿都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吗?还是说这些爱虽然有点儿,但对你来说不够?”我问她。
“对,不是得不到,是我觉得不够。父母虽然不常常在身边,但每次沟通或见面,他们还是会表达很多对我的关心和认可,也尽他们所能在学习和生活上给我支持。姥姥一直都在照顾我,虽然她脾气不好,但生活上对我还是挺好的。”
“小萱,你这句话让我很感动,你开始盘点自己的资源啦!你开始理解到父母的‘不得已’。而且这么多年,姥姥对你一直不离不弃,的确非常珍贵。”我说。
“是的,我也感谢姥姥。所以之前我还跟她顶嘴,后来她跟我发火的时候,我就躲出来,等她平静了再回去,尽量不惹她生气。”小萱说。
“你做得很棒!特殊的家庭让你早早成为一个很懂事的孩子。所以,小萱你看,如果我们把注意力都放在创伤上,我们得到的就只会是痛苦;但如果我们看到自己的资源,我们就是有希望、有办法的。对吗?”我说。
小萱坚定地点了点头,冲我微微一笑:“谢谢老师,我想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咨询师感悟:
总的来说,小萱是个有资源的学生。虽然原生家庭的破裂让她饱受心理的痛苦,但姥姥对她的抚养和照顾很细致,让她的成长为一个愿意自立自强的姑娘。在咨询中,我发现她把自己人际方面的困扰归因于“父母离异”这样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产生“自己得不到父母的爱”这样一个“灾难化”的不合理信念。于是,我尝试帮她澄清了面对的境遇,看到了她对问题的归因会决定自己的感受,也鼓励她聚焦“资源”,聚焦到自己可以做出的努力和改变上。当她有了新的视角,她便感受到希望和力量,也就可以发现资源,并且利用资源帮助自己积极面对困难、解决问题。
青春期的学生,自我同一性开始发展,他们会重新审视属于自己的一些特征,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关系)三个层面,如果出现对自己的不认同,就会有比较强烈的情绪体验,比如失落感,甚至是无望感。但当我们帮助他们转换视角,看到问题之外的可能性,他们就能够通过积极应对,更好地帮助自己,实现成长和蜕变。
小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