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09月2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这些直升机总师不约而同把目光瞄向未来——

把最美的风景留给创新人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09月20日   07 版)

    9月14日,天津,第六届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上,直-20直升机在空中进行表演。直-20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四代通用直升机,它的列装填补了我军10吨级中型通用直升机型号空白,标志着我国多项直升机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曲俊燕/摄

    9月15日,天津,第六届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上,航空工业生产的AC311A直升机进行消防吊桶功能表演。曲俊燕/摄

    9月15日,天津,第六届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上,直-20直升机在空中进行表演。曲俊燕/摄

    9月14日,天津,第六届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上,飞行中的直-10武装直升机。曲俊燕/摄

    时隔4年,直升机的轰鸣声又一次响彻天津上空。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国际直升机专业展会,也是世界上唯一具有飞行表演的直升机专业展会,9月14日至17日在天津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各具特色的直升机惊艳亮相,吸引了国内外6万余人次前来打卡观看。

——————————

    众人欢呼声中,多型直升机编队腾空而起,或灵巧地跳起“空中芭蕾”、或如钟摆左右摆动,亦或让烟花在蓝天绽放……不为人知的是,人群中有些特别的身影,望着翱翔蓝天的直升机,感慨万千,他们就是直升机总设计师。

    于这些总师而言,目睹亲手设计的飞机在空中做出“航空报国”“矢志蓝天”等主题特技飞行动作,仿佛把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航空梦写在蓝天上。航空工业走过70余年,正是一代代航空人,推动着中国航空事业实现了一次又一次历史性跨越。

    如今,这些直升机总师的目光不约而同地瞄向未来,他们深知,关乎我国直升机装备研制和技术创新发展最关键的是加快年轻人才的培养,让新一代航空科技人才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挑大梁、担重任、当主角”。

    直升机从山沟里一飞冲天

    “我们拿出七楼最好的位置,留给了创新中心。”航空工业直升机所总设计师邓景辉的代表作是直-20,他尤为清楚创新人才对航空事业发展的意义。

    研发中心大楼的创新中心拥有整栋大楼最美的风景,窗户正对着一片开阔幽静的湖面,办公室下面是空中花园,“那里除了有书香味,还飘着咖啡香。”邓景辉说,希望能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空间,让青年创新人才碰撞灵感、迸发激情。

    环境优美,视野开阔,在颇具实力的研发中心大楼进行前沿攻关,这是邓景辉那一代航空人创业初期不敢想象的。邓景辉21岁参加工作,当时被称为“中国直升机摇篮”的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在江西省景德镇。因为地处偏僻山区,招录毕业的大学生比较难,“当时连学拖拉机专业的,我们也招过”。

    就是在当时的艰苦环境中,航空人筚路蓝缕,埋头攻关。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吴希明和中国航空工业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徐朝梁都是当时到山沟来追梦的年轻人。他们同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放弃了大城市的优越工作条件来到大山里搞直升机研究。

    从山沟里一飞冲天的直升机翱翔蓝天,那情景至今让这些总师心潮澎湃。这些矢志追梦的航空人推动着中国直升机产业,坚定地走出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实现了从跟随式发展到自主创新、从有人到无人、从军用到民用、从有限区域使用到全天候全疆域飞行、从单一机型到全谱系系列化发展的巨大跨越。

    “经过70年的发展,我们锤炼了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邓景辉说,如今,直升机所从山沟走进大城市,落户天津滨海新区,工作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我们可以招来更多优秀人才,清华、北大的高才生都来了。”

    让年轻人在重大型号飞机研制中快速成长

    今年是直-20首飞成功10周年。对于这个型号的特殊意义,邓景辉评价道:“直-20是为高原而生的,是一款具备优异高原性能的通用直升机。”

    在我国幅员辽阔的疆域中,有1/4的地方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邓景辉说,“这就要求我们应急救援体系必须要模拟和适应高原环境”。

    然而在2008年以前,我国还没有能飞高原的国产直升机,旋翼防/除冰技术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口,这意味着,在7000米高度以下,直升机穿越含水量较大的低空云层时,往往会因为低温、大湿度导致旋翼结冰,无法正常工作。

    为了攻克这项当时只有几个发达国家才掌握的顶尖技术,邓景辉带领团队四处奔波,却屡屡碰壁。为了争口气,他和团队咬牙攻关,如今,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攻克直升机旋翼防/除冰技术的国家,直-20拥有了全疆域、全天候作战的能力,实现了我国直升机从第三代向第四代的巨大跨越。

    从事武装直升机研发近40年,吴希明主持或参与研发了几乎所有现役国产直升机。当时接到直-10武装直升机研制任务时,我国直升机产业起步不久,缺经验、缺技术、缺工业体系的支撑……

    没有选择,迎难而上,他们决定多个系统同步研发。其间,关键的核心发动机突然被禁运。“还好,我们同步研制的国产发动机很争气,马上顶上了。”吴希明说。正是从那时起,中国直升机突破了总体、气动、结构、隐身、抗弹、耐坠、信息化作战一体化综合优化设计、三大动部件的地面联合试验等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实现了百分之百国产化。

    武直10的研制成功,全面实现了我国直升机从测绘仿制到自主创新的飞跃,更为国产直升机等一系列后续直升机型号井喷式发展铺平了道路。从此,我国直升机技术和产业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可与世界顶尖同行并驾齐驱。

    如今,AC313等民用直升机已在我国抗洪抢险一线大展身手,为空中救援提供了强有力支撑。2022年5月,在AC313基础上研制的“吉祥鸟”AC313A完成首飞,此次在直博会上备受关注。作为航空应急救援领域的新星,AC313A的最大吊挂起飞重量为13.8吨,洒水能力5吨,可运输28名乘员,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直升机在高原地区的航空救援能力。

    “中国复杂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我们必须拥有符合本国需求的救援装备,要研制出符合适航安全性要求且能够开展全灾种、全疆域救援的系列化直升机。”作为AC313总设计师的徐朝梁正因参与一个个重大型号直升机的研发而改变了人生轨迹。

    在面临人生选择之时,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期待他能继续在直升机行业有所建树,邀请他主持直-8平台研发项目。徐朝梁义无反顾,将青春年华投入到中国直升机事业中。

    让年轻人能脱颖而出,也要坐得住“冷板凳”

    对吴希明而言,他们那一代航空人的使命就是全力以赴地追赶,“我们知道国际水平到了哪个阶段,也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目标很明确”。

    面向未来发展,这些总师知道,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自强,要大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让更多年轻航空人才挑大梁、担重任、当主角。

    吴希明认为,常规直升机技术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了,“现在要做的是创新突破,要超越常规直升机的设计技术体系。”他认为一定要关注产业体系发生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电动航空、绿色航空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社会对直升机产业的关注和需求激增,“很多方面跟以前比是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决定了我们对人才的需求不仅限于纯学术、纯技术人才,而是需要有具备综合能力的复合式人才。”

    “经过多年发展,我们实现了既定目标,达到了预期目的,但依然面临挑战,感受到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邓景辉密切关注未来行业的变化趋势,他认为现在要做的就是围绕“智能”“无人”“绿色”等主题,积极开展原创技术研究,突破一大批前沿性、颠覆性技术。

    近年来,直升机所主动改变装备研制传统思维,聚焦制约直升机装备发展的要害短板和“卡脖子”问题进行改革创新。2022年成立的直升机协同创新中心,即以直升机型号研制急需解决的学科交叉、系统综合类为重点,在运行管理、人才激励、评价考核、交流合作等方面探索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打造直升机科技创新特区。”

    邓景辉说,这几年,通过设立直升机科技创新基金,孵化出多个亮点项目,“我们开展自主创新项目‘揭榜挂帅’,营造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科研生态。”此外,还通过未来直升机设计大赛、青年创新创效大赛、“创星之星”评比等创新竞赛活动,持续营建浓厚的创新氛围。

    徐朝梁介绍,为了让更多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推出了多级培训机制,包括打造多种学习交流平台,推进新员工“启航”工程,实行“思想+业务”双导师制度等。实施“721”人才培养模式,即70%的工作时间用于岗位锻炼、20%用于专业课程培训、10%用于通识课程培训;推进领军人才建设工程,实施“双青”计划,重点培养大批青年骨干人才。同时尽可能拓宽员工晋升通道,构建多元化薪酬激励机制等,吸引更多年轻人以加入航空事业为荣。

    “我们更希望年轻人沉下心来,坐住‘冷板凳’,要甘于十年磨一剑,才能成为真正的专家,也才有可能真正走出一条中国直升机发展的科技自立自强之路。”邓景辉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9月20日 07 版

把最美的风景留给创新人才
高校新生从“硬核军训”中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