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翔集,西伯利亚蓼微微染成红色,国家公园黄河源区已换上秋装,迎接新一批的生态访客。
在黄河源头工作多年的王蕾,称这里是“能够拨动心弦的地方”。她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特许经营项目负责人、“云享自然”品牌创始人,曾长期在此进行水鸟监测、雪豹监测、自然教育等工作。
2019年,三江源国家公园还处在试点阶段,王蕾收到来自国家公园的邀请,希望她来做黄河源园区的特许经营。“他们带我去冬格措纳湖踩点,问我说,线路咱们这么走行不行?你来设计。”王蕾对这片土地早已产生感情,对于运营,同时保护这样一个世界级的景观资源,亦深感责任重大。
抉择艰难。王蕾家在北京,当时孩子还在上小学。“如果接受这个工作,就不能陪伴家庭,要变成‘陪伴’三江源国家公园,见证它的成长,包括访客体系的建立、志愿者体系的建立,还有预约机制的打造等。”
王蕾坐在冬格措纳湖边犹豫了很久,最终下了决心,“我想看看,中国的国家公园会建成什么样子。”
面对保护和发展如何平衡的问题,全球大多数地区的国家公园不约而同地选择建立特许经营的模式,在生态保护的底色下,带动周边社区的产业升级和产业串联,走出一条国际化、标准化、市场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路。
在王蕾看来,特许经营是一个保护项目,对进入国家公园的时间、空间、活动强度进行“特许”,而这一项目的意义就在于——探索有限、有序、合法、依规的对公众的开放方式。
在这里,“访客”代替“游客”,“体验”取代“旅游”。抵达海拔超过4000米的黄河源头前,访客要一步步适应高原反应,并接受行前教育,现场体验有专业团队陪同讲解。由于当地交通不便,各项成本较高,每人消费日单价约2000元。
王蕾发现,来的访客不能与“高消费人群”划等号,他们是对黄河溯源主题特别感兴趣,愿意挑战身体极限,对高原生态保护好奇的人。
王蕾表示,生态体验活动要让访客意识到,“我们看到的绿水青山是千千万万原住民和自然保护工作者辛勤付出,甚至牺牲其他发展机会和生计来守护的生态成果”。
据她介绍,上半年近200名访客,全年访客估算在1000人以内。“我们以很小很小的步子在迈,底线是不能影响生态保护。”
王蕾也遇到问题,“原本设想的社区联动,实际上现在只能做到跟个别牧民联动。”当地的老乡一般负责驾驶车辆,在运营方看来,最理想的合作状态是,由牧民搭建营地供来访客使用,但受地震、防疫、医疗条件、成本等问题的限制,结果并不理想。
“特许经营企业其实可以有很多合作方式,但需要政府牵头组织一个代表当地群众利益的集体。”王蕾希望能推进与社区的制度化合作,比如以合作社,甚至股份制合作的方式,但目前进展较缓慢。
王蕾还建议,国家公园需要更加精细化的设计,可设定环境容量,不同类型的访客分线路进园,将空间、活动类型、保护对象的需求、利用强度这些要素动态关联起来,最终确定准入人群。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副县长王启洋坦言,当地在承接特许经营服务采购的过程中,自身准备还不够充分,市场主体和社区之间的对接效率相对较低,需要乡镇乃至州县一起配合开发生态体验模式。
王启洋是从上海来的援青干部。他介绍,玛多有将近2/3的国土面积属于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这里的产业以畜牧业为主,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通道还需打通。
“要让大家意识到,国家公园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财富。”王启洋致力于将玛多打造成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这是一个很长的产业链,需要健全餐饮、交通、讲解、住宿甚至厕所等基础设施配套,整合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全方位要素,为生态体验提供相应的支撑和服务。”
目前,玛多县在开展全县旅游规划方案编制,探索发展和保护平衡相容。“希望三年援青期间能把当地文旅产业发展的基础打好。未来,农牧民收入渠道进一步拓展指日可待。”王启洋说。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张艺 记者 李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