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10月20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陆海联通共促文明交流互鉴

陈建洪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10月20日   03 版)

    弘扬丝路精神,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其目的是为了建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而共建“一带一路”构成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伟大事业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海洋是连接陆地的通道

    陆地是历史长河中承载人类生命的立足之本。即便是以海为生的民族,仍然是陆地的子民。对早期人类文明来说,海洋可以说是一种屏障和阻隔。欧洲文明的发展自称以海洋为底色,但是罗马人所囊括的地中海虽然称为海,仍然只是一个内海,它还不是大洋意义上的海洋。只有跨越并打通阻隔大陆与大陆之间的海洋屏障,人类才真正认识到,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实际上是一个水球,也就是一个被海洋所包围的世界岛。“世界岛”是英国近代地理学家和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视亚欧大陆的腹地为枢纽地带或者中心地带。当今世界的国际局势,仍然可见亚欧大陆腹地的你争我夺之势。

    从陆地视角看海洋,陆地是世界的中心、海洋是世界的边界。而从海洋视角看陆地,陆地始终是浮游在海洋之上的岛屿。大航海时代之前,海洋可以说分隔着陆地,是陆地的天限。全球航行带来了一种从海洋认识陆地的认知革命。从1500年到1900年初的“哥伦布时代”消灭了海洋作为陆地界限的认知,造就了全球自然地理和政治地理的清晰化。如《共产党宣言》所论,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与发现新大陆相比,全球航行的真正贡献是建立了陆地间的海洋通道,世界因为海洋的联通成了全球世界。从此,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天地”。海洋联通陆地,世界变成了环球世界,也意味着现代全球秩序的逐步形成。欧洲人越过大西洋,来到“新大陆”,发现了“新世界”。谁先找到谁,决定了谁就拥有了地理命名等主动权,由此奠立现代全球秩序。

    大西洋取代地中海,成为现代全球“新天地”的中心区域。欧洲人奠立的现代全球秩序伴随着欧洲内部列强实力的此消彼长。“新世界”的发现伴随着欧洲列强对新大陆的占取和对旧大陆的瓜分,直至无可瓜分。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合约》标志着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现代国际秩序的开端。主权国家成了现代世界秩序的基础单位和核心原则。现代世界的历史也是一部争夺陆地和征服海洋的历史。

    促进陆地与海洋的联通

    在欧洲人看来,欧洲是海洋的,中国是陆地的。欧亚大陆的两端——罗马和中国的所在地带——在现代全球秩序的形成过程中逐步走向不均衡状态。大航海时代以来,欧洲人找到了踏入“大陆中国”的海洋通道。从地理上来说,海洋联通了各自封闭的陆地。从政治上来说,海洋也可以封锁彼此开放的陆地。英国通过海洋征服全球的事业,在20世纪为美国所继承和发展。欧洲的哲学家黑格尔曾经预言,欧洲中心会在未来被美国所取代;世界历史的脚步从地中海进入大西洋时代,将着陆于大西洋以西的美国。美国的军事理论家马汉明确表达,由于美国是一个比英国更大的海岛,从而可以更好地维持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海上霸权。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瓦解了欧洲的均势体系,也结束了欧洲主宰世界体系的时代。400年间由欧洲主宰的全球秩序逐步转向了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美国继续通过海洋追求全球支配地位,建立自由主义霸权。

    黑格尔认为,亚洲各国没有超越陆地的海洋精神,缺乏征服海洋、追求利润的商业精神。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是阶梯式的。中国是这个阶梯的起点也是低点,日耳曼世界则是这个阶梯的终点也是高点。黑格尔的“欧洲中心主义”忽视了传统中国非常活跃的海洋活动,对“海洋中国”的历史所知甚少,假设中国就是被海洋所限制的陆地中国。从地理上看,中国一直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可以说是一半陆地一半海洋的世界。从经济上看,传统中国的海洋贸易活动实际上非常活跃,一直在共建陆海联通的世界。假如没有海上贸易,中国人就不能在东南亚发挥重要影响。从文化上看,海上交流在中国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塑造作用。通过海上航路,中国传统的文化和观念得以在亚洲各国深入人心。中国的海洋活动历来促进了地理互联互通,推动了文明交流互鉴,创造了经济发展繁荣。共建“一带一路”也就是共建陆地与海洋的互联互通。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文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切体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共建“一带一路”也是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陆海联通而不是搞海洋封锁,倡导文明互鉴而不是挑动斗争,提议文明对话而不是搞对立冲突。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事关怎样塑造一个美好全球秩序的倡议。共建“一带一路”的根本精神在于倡导“天下一家”的包容秩序而不是“万国纷争”的敌我区分。共建“一带一路”走过10年,促进了陆海互联互通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继续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平与发展地带将越来越宽,文明与对话道路也将越来越广。

    【作者系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哲学系(珠海)教授】

陈建洪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10月20日 03 版

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
从硬联通到软联通推进各国数字化转型
陆海联通共促文明交流互鉴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