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10月2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2022-2023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事迹展示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10月24日   12 版)

    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指导,中国青年报社、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推报活动,已连续举办16年,共产生160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奖学金获得者、10763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获得者。

    16年来,一批批新时代青年学子在“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推报活动的辐射和影响下,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与民族共命运,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本年度活动以“踔厉奋发 勇毅前行”为主题,活动自开展以来,广大高校师生积极响应,寻访自强榜样,弘扬自强精神,在社会上形成较大的品牌影响力。本期专题我们特别推出2022-2023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事迹,以飨读者。

_______________

宋丹阳:青春在志愿服务中闪光

    “我在参与国家重大活动的志愿服务时,心里像有一道光,仿佛在告诉世界,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样子。”宋丹阳是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2023届本科毕业生,曾服务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等重大活动,累计志愿时长2456小时,被评为“首都最美志愿者”。

    事实上,这名“首都最美志愿者”还有很多身份:创新实践基地课题研究任务项目负责人、首都师范大学第12届青春榜样……“角色不同,体会也是不同的。”宋丹阳说。

    她热心支教事业,新冠疫情期间,成为留守儿童线上的支教老师,为了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更加通俗易懂地讲给学生,她每天刻苦钻研业务。通过支教活动,“我学会了如何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这也让她更加坚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决心。

    宋丹阳将“我的青春因为志愿而炽热,我的人生因为志愿而璀璨”作为志愿服务路上的座右铭。虽然经常投身各种繁杂的工作中,但她始终保持热忱,就像她的名字“丹阳”一样,积极、乐观、温暖,“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

_______________

阿卜来提·阿卜力克木:携笔从戎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我是幸运的,因为党和国家的政策帮扶,让我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希望更多人能拥有这样的机会。”阿卜来提·阿卜力克木是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2020级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本科生,也是该校首名参军入伍的维吾尔族大学生。

    从入学那天起,阿卜来提就致力于帮助更多像自己一样的人。他在家乡南疆地区积极参与“红领巾”志愿服务活动,在寒暑假期间创办免费的假期课堂,帮助家乡的孩子学习普通话,补习课程;积极开展政策宣讲,以自身为例宣传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更多孩子能够像自己一样走出沙漠,看看外面的世界。

    2019年9月,还是新生的阿卜来提得知学校武装部征召在校大学生入伍的消息,他毅然选择参军入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但到部队后他水土不服,体力不支,在众多项目中都没能及格。于是,他特意向班长申请“开小灶”:每天早起1小时练晨跑,晚上加练1小时。经过日复一日的加训,终于成为战友口中的“新疆猛男”。

    2021年9月,退役后的阿卜来提重返校园,将自己的青春梦想和励志故事分享给同龄人,成为朋辈成长路上的“领航员”,“建设大美新疆,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奋起激扬青春正能量,这就是我的选择。”他说。

_______________

生馨蕾:用设计书写对城乡的热爱

    从对城乡规划专业的兴趣不足到被深深吸引,从大一成绩年级下游到后来的排名第一,生馨蕾心中“以己所学改变城乡发展面貌”的梦想也变得愈发清晰。

    近年来,这名天津大学学生数十次深入社区调研,以专业所学优化人居环境,各种奖项拿到“手软”,“成为新时代的规划师,既是我的职业理想,也是我终身学习的课题。”生馨蕾说。

    针对天津老旧小区安全疏散路线不明晰、设施老化等问题,她进行智慧系统规划,探索如何更好地保障居民生命安全;面对亚健康、高压力人群,她深入探究天津市绿地感知的健康影响机制,为天津市健康城市建设贡献力量;为破解天津某商场的升级改造难题,她在当地深入走访,提出通过对居住、商业空间及配套设施的改造,构建“商居乐共营体”,实现商业振兴与人居和谐。

    生馨蕾认为,规划师就是要把握时代的风向标,“想人民所想、解人民所需,深入基层实践力行,不断提升能力、与时俱进,利用智慧规划让居民的生活更便捷、更幸福”。

    目前,生馨蕾已推免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未来我会在科研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用专业所学服务城乡发展,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热爱传递到更远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

方杰民:在科研“修行”中不断突破自我

    在华中科技大学读本科时,方杰民就是不少同学眼中的技术“大咖”。那时,他担任RoboMaster机器人团队队长,带领一群志同道合、技术狂热的“战友”一起研发机器人。

    如今,方杰民已是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2023届博士毕业生。2018年,他在导师的引领下,选择了基于国产AI芯片平台,开启高效率计算机视觉识别的研究。

    这个领域要面对国外强大的竞争对手,“它们的计算资源对绝大多数科研团队来说都是难以企及的”。为了取得实验突破,方杰民几乎就住在实验室,甚至曾“三天两夜只睡了几个小时”。

    方杰民解释说,研究过程中灵感和想法的迸发非常重要,待在实验室可以方便自己把想法立马记录下来,并验证其可行性。

    经过长期探索和反复实验,方杰民创新性地提出了快速神经网络自适应方法,在语义分割上的搜索速度领先国外相关知名企业,其研究成果后续发表在多个顶级期刊,获得了学术同行的高度评价。

    方杰民将研究过程比作一场漫长的“修行”,“在这场修行中,每个阶段的挑战都不一样,对研究问题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入”。

    今后,方杰民希望在通用模型设计和三维视觉上取得突破进展,实现算法超越,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青春力量。

_______________

吴晓:笑对厄运 奋斗不止

    如今的吴晓是很多人眼中的“一束光”。

    5岁时,吴晓因车祸失去了右腿,身体残疾给他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无尽艰辛,但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磨砺中成长,在奋进中成才。

    作为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2019级博士研究生,他勤勉刻苦,成绩排名专业第一。

    他深耕学术,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获得荣誉和奖励近30项,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帮助他人。

    母亲罹患重病,他毅然扛起照顾母亲的重任,住院陪护半年之久,鬓边也生出了白发……其间,他搜集国内外康复资料分享给病患,也挤出时间在母亲的病床前完成了顶级期刊论文。

    人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多多少少都会产生放弃的想法,但是“我心里始终憋着一股劲儿,同样做一件事,我只是比常人花费的时间多一点,付出的努力多一点而已。”吴晓说。

    家人的关爱、师长的关怀、同学的帮助,都是吴晓面对厄运自强不息走到今天的精神支柱。即便未来山高路远,他说自己也将步履不停。“我曾经历过许多黑暗时刻,因此更加明白光明的意义,我要将自己的奋斗化成一束光,传递光的能量,回馈社会。”

_______________

丁习功:做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的新农人

    一条宣传学校的“挖地”视频,让丁习功强势出圈,被网友称为“农大招生办丁主任”。

    这名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2021级学生,去年夏天在网络走红之后,又陆续拍摄了一系列短视频,将新农人不怕苦不怕累、专注学农、一心为农的形象展示在网络平台上,相关视频及推文的浏览量达5亿多人次,让更多人走近农业教育,了解农耕文化。

    “助力农业发展并不是喊喊口号,‘把书读好、把地翻好’是基础,重要的是带动更多学弟学妹加入新农人行列,依托学校的资源平台,为更多的农产品赋能。”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丁习功来自云南楚雄一个贫困山村,当地农民以种植草药为主,“每当看着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便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助力家乡发展,以缓解农户种植草药遇到的困境。”他及时将种植户遇到的难题收集起来,主动向云南农业大学相关专家请教,为农民答疑解惑。

    他还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勤工助学,并带领200余名贫困家庭孩子自立自强,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家庭负担;他立志做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的新农人,在导师及学校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利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振兴,并通过网络平台开展了多场助农直播。

    未来他将不忘初心,助力乡村振兴,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_______________

期沙友布:在求学路上奋力奔跑

    期沙友布是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的小山村,走出来的“双一流”大学学子。

    小时候,期沙友布常常和姐姐背着小箩筐,去别人翻收的土地里挖遗漏的土豆。上学时要走很远的山路,“因为路太远,经常饿肚子,早上就捏个饭团,等放学路上再拿出来,边走边吃”。从小艰苦的生活让期沙友布更加珍惜读书的机会,全力奔跑在求学路上。

    5年前,期沙友布被哈尔滨工程大学预科班录取,预科和大学期间他不断突破自我,“你只需要把努力当成一种习惯,不要管太多”。当时老师鼓励他的话,他牢牢记在心里。

    每天6点30分起床,凌晨1点30分睡觉,这是期沙友布在大学期间雷打不动的作息时间。他的学习成绩一点点追赶上来,后来他以综合成绩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推免直博的资格。

    在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同时,他也始终牵挂着自己的家乡。

    假期里,他在凉山州玛薇社工发展中心担任志愿者,深入高寒山村寻找特殊困难儿童并登记信息、核实家庭情况,帮助他们免费入学,为家乡的教育和乡村振兴出一分力。

    “现在每一次回家都能感受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今天的期沙友布,还在以冲锋的状态继续奔跑。

_______________

陈玥瑚:深耕“智慧渔业”助农增收

    2018年夏天的一场暴雨让陈玥瑚终生难忘。因为那场暴雨,村里很多世代养鱼的人家鱼池都翻塘了,陈玥瑚家的鱼塘也血本无归。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陈玥瑚,高考时她第一志愿报考了水产养殖学专业。4年后,她又成为西南大学水产学院2022级渔业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

    从大二开始,陈玥瑚就跟随指导老师深入乡村调研,累计走过162个乡镇,发现传统水产养殖中,存在过度依赖养殖经验、饲料浪费严重、养殖尾水不达标等问题。

    陈玥瑚利用所学知识,在相关交叉领域进行原始创新,提出了水产养殖精准投喂解决方案并获得专利。她还和几个同学一起组建了实践团队,在学校养殖基地的一个鱼塘进行实验。那时,她和同学经常探讨问题到凌晨三四点。

    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团队研发了淡水鱼智能投喂系统,初步实现“吃多少,投多少”的养殖目标。目前,精准投喂模型已突破了鱼类品系限制,实现了产品化,未来可以适用于更多的养殖场景,从而大幅降低饲料成本和人力成本。

    陈玥瑚下定决心投身乡村振兴,“我想继续做‘智慧渔业’,我的初心很简单,就是想利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帮生产一线的农民做一点事情”。

_______________

潘沈涵:让世界听见中国花开的声音

    潘沈涵身高1米9,发型潮酷,阳光俊朗,很少有人能猜到他的专业——花艺。

    这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本科生,2017年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一举夺魁,赢得中国首枚花艺项目金牌。当时,中国选手是第一次参加花艺项目比赛,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潘沈涵夺得金牌出人意料。

    不少人好奇他学习花艺的经历,“男性在初期技术可能会显得粗糙,但正是这种初期的劣势促使我更加刻苦训练。”潘沈涵说,通过一两年的训练,自己的技艺愈发娴熟,精细度逐渐提高,心态也更加从容稳定。

    潘沈涵介绍,花艺并不等于“插花”,它还包含了结构设计、架构构造等环节。学习花艺的几年里,潘沈涵借草木抒发心志,以插花表达情韵。他还用所学回馈社会,作为代教老师,积极宣传花艺文化。

    “我一直追求的目标,就是通过花艺表达创意、传递美好。”潘沈涵还尝试将中国传统插花与西方艺术相结合,创造出富有创意和现代感的作品。2022年,他为市民录制基础花艺教学片,还主动参与上海市社区绿化提升工作,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青春力量。

    未来,他希望能成立工作坊,教授中国传统插花技巧,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其中,“让世界再次听见中国花开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

马步博:潜心钻研结出“科技果”

    “自强不息”是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博士生马步博身上一个的鲜明特点。

    他来自甘肃省靖远县兴隆乡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依靠国家贷款与勤工助学完成本科学业。“虽然生活给予我考验,但我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坚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并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他说,自己成长路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老师同学无私帮助,所以立志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服务社会、科研报国。

    他积极投身物理学基础研究,但科研之路从不是一帆风顺的,研究初期对专业方向的迷茫、研究过程中没有进展的焦虑以及文章难以发表的落差,都让马步博挫败失意过。但这也让本来急性子的他逐渐慢了下来、稳了下来。

    面向国家重大发展需求及技术发展前沿,他经过不懈地钻研,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数篇论文,其研究工作突破了准静态稠密等离子体制备和诊断难题,更是填补了相关白矮星的天文观测空白。

    马步博爱剥鲜核桃仁的外层薄皮,认为这能够锻炼自己的心态,他觉得自己的科研之路也像是这一过程,“核桃的果实香甜,果皮却苦涩,只有剥去苦涩的皮,才能获得甜美的果实”。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10月24日 12 版

2022-2023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事迹展示
宋丹阳:青春在志愿服务中闪光
生馨蕾:用设计书写对城乡的热爱
吴晓:笑对厄运 奋斗不止
期沙友布:在求学路上奋力奔跑
潘沈涵:让世界听见中国花开的声音
阿卜来提·阿卜力克木:携笔从戎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方杰民:在科研“修行”中不断突破自我
丁习功:做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的新农人
陈玥瑚:深耕“智慧渔业”助农增收